

《梅兰芳蓄须》磨课故事
作者: 刘敏瑜
“同学们,非常感谢大家帮我出谋划策,也欢迎大家来梅兰芳纪念馆参观。再见!”“小张叔叔,再见!”同学们兴奋又自豪地向课件中的“小张叔叔”挥手道别。
《梅兰芳蓄须》的课堂学习结束了,同学们的小脸红红的,眼睛闪闪的。我知道,他们今天最得意的就是帮了“小张叔叔”的忙,他们的心里播下了一颗“民族气节”的种子,他们心中的语文课已经有了“读文章,做事情”的意义……
定下情境主题
无锡大市赛课,我代表江阴市参赛,选了《梅兰芳蓄须》作为参赛篇目。教研员夏江萍老师问我:“你准备创设什么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开展学习活动?”
我只有实话实说:“我还没想好。”
“你先好好读读2022年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多搜集一些梅兰芳先生的资料。”
一页一页地翻阅,一句一句地琢磨。“语文学习任务群……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整体感知……表达对……的崇敬之情”这些内容不断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交织、放大。让学生读完课文后去做什么和语文相关的事呢?怎样才能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去做呢?夏老师提醒我,中国国家博物馆、梅兰芳纪念馆里陈列了很多照片、演出道具、生活用品……都是讲述梅先生生平、传播梅先生精神的好媒介。那么,课堂上是不是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来布置一个展厅呢?
试做:“转述”的假情境
那天的语文课上,我兴致勃勃地向学生转达:“梅兰芳纪念馆的馆长准备布置特别展厅,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梅兰芳先生那段特殊的经历。需要设计师确定展区的数量,想一想展区的标题,选一选展品,写一写解说。同学们,设计师招募会开始了,让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
孩子们有的一脸平静,有的一脸茫然,接下来的课堂波澜不兴,无趣无味。孩子们已经四年级了,也许他们早就知道,老师口中的“馆长”“设计师招募会”纯属子虚乌有。更多不知所措的孩子则是的确不知道“特别展厅”的设计方法。他们完全不知道“展区”“标题”“展品”“解说”是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
见此情景,我只有硬着头皮,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完成既定的教学流程。
“可以分几个展区呢?”——读课文,找出三段时间,分出三个故事。
“展区取什么标题呢?”——读课文,了解故事的内容。孩子们先找“日本人的威逼手段”,再找“梅兰芳拒绝的方法”,接着找“梅兰芳经历的危险和困难”。孩子们的发现枝枝蔓蔓,细细碎碎,梳理故事的进程曲折而艰涩。课堂一大半的时间已经过去了。
“选什么展品呢?”——“厚窗帘!”“桌子!”“剃须刀!”“棉被!”……凡故事中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物品,都被孩子们选上了。布置展区,能放这些吗?我却无力反驳。
“谁来当讲解员,说出展品,说清故事,说好想法?”在孩子们的面面相觑中,下课铃声响起。我无奈地宣布下课。看着学生匆匆整理学具离开教室,我也好想逃离现场……
教研员、导师、校级领导等众多听课专家围坐评析,学生的真实反应映射课堂的实际效果,他们犀利地指出问题症结:情境假,任务虚。
怎样让情境真切?如果不用教师“转述”的方式,那么由谁来创造任务情境呢?学习任务该怎样开展,才能让学生觉得做得来而且做得好?
突破:动漫人物引领学习
在孩子们迷恋的电子游戏中,有许多人物角色。虽然是虚拟的角色,但是孩子们却愿意扮演它们。我想,不如创造一个动画角色,由这个“第三方”提出要求,让老师与孩子们成为同盟军,一起学习,一起突破,一起成功。
在信息技术老师的帮助下,我选择了“梅兰芳纪念馆的讲解员小张叔叔”作为课堂学习的第三方,由这个虚拟角色来创设情境,提出学习要求。“小张叔叔”应该是个怎样的形象呢?我想应该是个文质彬彬的青年。于是,在众多卡通形象“仓库”里,一个戴着眼镜、穿着西装的动漫人物被选中了。写好台词、选好声音、配上动作,“梅兰芳纪念馆的小张叔叔”出现在课堂上,活跃在课件中。他从展览馆急急赶来,让孩子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他为难求助的样子,让孩子们跃跃欲试;他满意真诚的夸赞,让孩子们欣喜万分。
对孩子们来说,京剧艺术、梅兰芳先生爱国的方式、纪念馆展区的布置都是陌生的话题。只有让孩子们了解京剧、了解梅兰芳先生、走进当时的抗日故事,他们才能自如自信地布置展区。
我开始思考拉近孩子们与京剧、梅兰芳先生距离的方法。也许视频介绍是最直观的。何不在视频里向学生介绍梅兰芳纪念馆的已有展区?在耳闻目睹中,学生既能了解梅兰芳的京剧艺术成就,又能知晓展区的具体模样。
于是,我开始制作视频:梅兰芳纪念馆的红漆大门缓缓打开,映入眼帘的是金灿灿的主题展厅“艺术成就”。戏台上,身着华丽戏服的“虞姬”正舞动双剑,婉转吟唱。先进入“国内公演”展区,再参观“旅美演出”展区。展柜中“虞姬”的戏服、双剑,墙上张贴的演出海报与照片,足以震撼孩子们。约一分钟的视频,呈现了京剧艺术大师的风采,也呈现了展区的真实模样。这段短短的视频,为学生学习课文做好了准备,也为布置展区做足了铺垫。
既然学习课文和布置展区不能交织前行,那么索性“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我决定先让孩子们完完整整学故事,再认认真真思考如何布展区。
学故事是基础,要扎实但不拖沓,有办法吗?有。朗读词语,就知道了“日本人威逼的手段”;回忆分享,就罗列出了梅兰芳拒演的办法;默读相关段落,提取相关信息,就找到了梅兰芳经历的危险和困难。在表格的提示下,孩子们概括故事内容水到渠成。在红色箭头的指引下,孩子们敏锐地发现故事层层递进,梅兰芳先生在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拒演的决心越来越坚定。
有了表格的梳理和归纳,分展区顺理成章,取标题轻而易举。
有了“展区一”半扶半放的设计经验,就有了“展区二”“展区三”的自主创造。课堂变得自如开放……
赛课的时候,小讲解员主动申请在展柜里放两样展品,在概述故事的时候甚至捏紧了小拳头,涨红了小脸蛋,颤抖的声音中充满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梅兰芳的敬意。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掌声一次又一次响起,一次比一次响亮。无锡市教研员陆早才老师和一众评委都给予了我高度评价。
但是陆早才老师提出,动漫人物毕竟是虚拟的,与“真情境”不一样,可以再做思考改进;课堂缺少了语文课的读书味,要增加朗读和理解。
于是,我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在导师们的帮助下,重新设计情境,选定了故事中最值得琢磨品味、最打动人心的语段。
进阶:真人出镜让情境更真实
说来也巧,好朋友听说了我在为赛课做准备的事,推荐她先生来帮忙。这位先生在银行工作,儒雅秀气,身着西服,佩戴党员徽章,有一种说不出的郑重严肃。一口算不上标准的普通话似乎更符合纪念馆工作人员的真实情况。于是,由这位先生客串出镜,扮演“小张叔叔”。为了让情境更真实,他通过微信来电的方式与现场师生进行交流。
视频通话铃声响起,孩子们惊异好奇,课堂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他真诚求助,说明要求,孩子们仗义相助,课堂洋溢着学习的激情;他感谢夸赞,发出邀请,孩子们满足自得,课堂里流淌着成功的喜悦。
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孩子们提升思维的台阶。只有把每个“台阶”踩实,孩子们才能一步步经历真实学习、深度学习。我想,朗读和思考是语文学习最好的法宝,我要让孩子们在课堂上琅琅读书,深入思考,更要能够侃侃而谈。
“比一比,哪个词语更能概括少出门、不出门的办法?”在学习任务一环节,我让孩子们朗读并比较词语“藏身租界”“深居简出”,在辨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知道梅兰芳拒演的方法。
在学习任务二中,孩子们敏锐地捕捉到了第一展区的展品—— 厚窗帘。于是,我们有了这样的对话——
师:此时的唱和过去的唱有什么不一样?
生:原来他能在大舞台上尽情演唱,现在他只能在寓所里,躲在窗帘后面细声吟唱。
师:原来有大舞台,原本能尽情唱,现在他却只能这样唱——
(出示: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学生读得很轻很轻)
师:这么委屈,他怎么就知足了呢?
生:他还能悄悄地唱一唱心爱的京剧,但是他没有唱给日本人听,守住了民族气节,所以他很知足了。
师:对,坚守住了民族气节,所以他宁可熬到深夜,宁可拉上窗帘,宁可细声吟唱!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怀着激动、敬佩的心情压低声音朗读“细声吟唱”的句子。)
梅先生忍气吞声的“细声吟唱”多么打动人心。读好这个句子,读出那幕情景,梅兰芳强烈的爱国情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深深地震撼了孩子们的心灵。
“用课文,学做事”,孩子们开始合作布置展区了。他们热烈地讨论,积极地表达,从“聊聊展品”“讲讲故事”“说说感受”三个方面设计解说。孩子们内化课文语言,概述故事大意,又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考。
读书、思考、表达,我觉得孩子们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这一学习任务群中是欢快的、自如的、生长的……
回想省赛的舞台,偶有小小失误,也有小小的遗憾,比如孩子们回答问题等待话筒延缓了课堂节奏,展区三的解说没来得及让孩子们来讲一讲。但是综观整节课,孩子们是欢喜的。他们既读懂了故事,也学会了布置展厅,既为梅兰芳先生高尚的民族气节折服,也为自己的主动挑战而自豪。我想,这样的语文课是孩子们喜欢的,也是他们需要的。我想,这样的语文课是包括我在内的众多青年教师的向往和追求。※

刘敏瑜,江苏省第23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优课评比特等奖暨“李吉林教学奖”获得者,江阴市要塞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她曾获“无锡市班主任能手”“江阴市教学能手”“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江阴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多次参加省、市级课堂教学比赛并获得特等奖和一等奖,先后有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