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刘敏瑜其人其课
作者: 季勇课堂上的刘敏瑜,说话不徐不疾,态度自然大方,让听课学生和观课老师如沐春风。持续的磨课其实很考验执教老师的耐心,但自始至终,在刘敏瑜的脸上,我们都没有看到一丝一毫的厌倦,她总是那么温柔地说,那么温婉地笑,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跟着她走近梅兰芳,走进课堂,走进语文。
前前后后17次磨课,刘敏瑜总是坚持自己的理解,勇敢地把自己对文本、对语文的理解努力地展现出来,去感染学生。她虽然是个娇小的女老师,却有着大丈夫般的气概。刘敏瑜的课堂结构大气磅礴,课堂语言干练简约,她引领着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言语实践—— 读就读到位,说就说明白,练就练彻底。
获奖的消息传来,大家都为刘敏瑜感到高兴。但她第一时间发出的消息是:“这是江阴小语的成绩,我只是一个展示者!”她的谦逊和坦荡,难能可贵。对于大家的肯定和表扬,她也一再表示自己只是一个青年教师,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还需要不断历练和提升。
一、文本解读的敏感
教材的解读需要教师对文字敏感,同样的言语,敏感的人可能会读到更多。刘敏瑜就是一个对文字极其敏感的人。她能从文字的表面读到作者的内心,读出深意。
教学“梅兰芳在香港寓所细声吟唱”这个部分的时候,刘敏瑜关注到了课文中这个句子:“到了深夜,梅兰芳关紧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才能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这对他来说已经很知足了。”她一下子捕捉到“细声吟唱”这个词。她引导学生去探究,即便是细声吟唱也只能在什么情况下进行,然后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原本他可以在哪里唱,现在只能怎么唱;原本他可以在什么地方唱,现在只能怎么唱;原本他可以在什么时间唱,现在只能怎么唱”,让学生关注到“悄悄地、特制的厚窗帘、深夜”等一连串的关键词。学生顿时感受到梅兰芳为了保持民族气节宁可放弃舞台的光辉形象,同时也感受到一位伟大艺术家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对文字的敏感,带来深刻的解读,自然也带来更有深度的教学。教师读得透,学生就学得明白。当然,对文字的敏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不断咀嚼,不断思考,不断品味。这就需要教师对语文,对文字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刘敏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爱生活,爱读书,广泛的阅读开拓了她的视野,也培养了她对语言的敏感。
二、情境设计的敏智
特级教师孙双金这样评价刘敏瑜的课:“《梅兰芳蓄须》这堂课让人眼前一亮。在创设运用真实的学习情境上,刘老师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设计梅兰芳展厅,就是一个真实的任务,要分展区,要起名,要道具,要解说,层层推进。一个一个板块的推进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探究性,给我很多启示。”
这节课究竟有什么高超之处呢?一是任务情境设计得妙。设计一个“民族气节”展馆,把课文作为资料,真正达成了学以致用。课堂情境跟真实生活几乎一模一样,让学生充满了向往,课堂充满了情趣。二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巧妙地达成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要布置好三个展厅,就是要讲述好文中的三件事情。刘敏瑜用一张表格,梳理了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概括,还为三个展厅提炼出了主题。三是让学生在学习解说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民族气节”是展览的主题,也是梅兰芳的精神品质。在一次次的讲解中,学生借用书中提到的“厚窗帘、蓄须照”等事物,深入梅兰芳的内心,感受了他对祖国深沉、热烈的爱。四是在扎实的言语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能力。真实的任务情境中,学生并不只是一个看客,他们是设计者、布置者、解说者,在朗读、思辨、解说中不断实践和提升。
三、课堂实施的敏慧
一堂好课,如果只有精巧的设计,没有精彩的呈现,那么好课之好就未必能彰显出来。刘敏瑜的这堂课之所以亮眼,不仅是教学设计得妙,更是课堂执行得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课堂教学中的不少地方让人拍案叫绝。
【教学片段1】
师:(出示词语)看看故事中的这些词你们会读吗?
(生读)
师:读得非常正确。发现没有,这些都是日本人卑劣的行径,他们想干什么?
生:逼迫梅兰芳上台演出。
师:实现了吗?
生:没实现。
师: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老百姓恨透了他们,全国掀起了抗日高潮。(出示图片)要是这个时候梅先生登上日本人的舞台,那就代表什么?
生:梅先生屈服于侵略者的淫威。
师:梅先生能答应吗?
生:不能!
这是上课伊始,刘敏瑜老师组织学生学习字词的片段。课文中的几个生字词被非常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又鲜明地凸显了日本人的卑劣虚伪。她在生字词的教学中又巧妙地安插了时代背景,非常自然地把学生带进了文本中,为后续的学习做了铺垫。
【教学片段2】
师:让我们先走进第一展区,想想看,放什么展品更能表现梅先生的民族气节。我们到故事中去找找看。
生:我的设计思路是,第一个展品是梅兰芳先生特制的厚窗帘。
师: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到了深夜,他就会紧闭门窗,拉上特制的厚窗帘,在寓所悄悄地细声吟唱。
师:她找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来吧,给大家读读这句。
(生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此时的唱和之前的唱有什么不一样。
生:现在梅兰芳先生的唱是细声吟唱,而之前梅兰芳先生的唱是在舞台上尽情地发挥。
师:哦,原来是在舞台上能够尽情唱,可是现在他却只能这样唱——
生:他现在却只能细声吟唱。
师:可以把这个句子再读一读吗?
(生读)
师:我觉得还可以再轻一些,因为他不想让别人听见,再来一次好吗?
这个片段是组织学生选择合适展品的时候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这段教学中,教师既要让学生选出合适的展品,更要让学生透过展品感受梅兰芳的高尚民族气节。刘敏瑜老师很机智,她没有架空文本,而是始终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句子,通过朗读比较,深入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然后引导学生读好句子。从现场的效果看,四遍朗读,一次有一次的作用,一次比一次深入,一次比一次读得好,学生有了满满的获得感!
一堂好课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值得我们好好欣赏,不断品味。感谢刘敏瑜老师,感谢江阴小语人,为我们呈现了这么精彩的课堂,让我们对小语课堂有了更多的思考、更深的启发。※
(季勇,江苏省江阴市月城实验小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