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拓展材料,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作者: 华俊萍

巧用拓展材料,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0

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属于高阶思维。笔者从观课中发现,教师可以通过拓展课外图片、文本资料等架构起一定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探究材料,思考文本内容,深入探究文本的情感主旨及意蕴,由此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为此,笔者将从观课感受和自我实践出发,从思维品质训练的角度,浅谈课外拓展材料对培养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意义。

一、拓展背景资料,纵向挖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拓展课文的背景资料,以思维训练为主线,给学生的深度阅读和深度探究提供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深度参与中丰厚阅读体验。以王君老师教学《背影》一课为例,在带领学生理解文本及作者情感时,王老师做了以下几个层次背景资料的拓展。

【第一层次】

1928年10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在开明书店出版,开明书店给朱自清远在扬州的家人寄赠了这部散文集。当时朱自清的父亲正卧病在床,听说儿子的书籍出版,老父亲非常高兴,打起精神,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诵读着儿子的文章《背影》。读到情深时,老父亲双手不断颤抖,热泪盈眶。

师:什么样的文章能让朱自清的父亲读来热泪盈眶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文章吧。

这段拓展材料引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一篇写亲情的寻常文章显示出其感人至深的独特之处。

【第二层次】

朱自清谈及写作本文的缘由时说:“我写《背影》就是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

师:父亲的哪一句话打动了作者,让他泪如泉涌了呢?

生: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你觉得父亲的这封信包含了他怎样的情感?

生:对儿子的思念。

生:希望儿子能回去看他。

师:是的,作者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从中你能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由拓展材料引导学生细读、品析父亲的来信,体会父亲信中包含的情感,跟着作者去品味、感受这份情感的真挚与动人。

【第三层次】

师:父亲既然如此思念儿子,为何会出现文章开头的“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呢?是“不能见”呢,还是“不愿见”?

出示拓展材料: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姓名“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1921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为了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工资。父子间产生隔阂。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

1925年,朱自清父亲写信给儿子: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师:此时父亲说“大去之期不远矣”,除了思念儿子,希望儿子能回来看他之外,还有别的意思吗?

生:还有向儿子示弱的意思。

师:原来作者父亲来信的背后,隐藏着父子之间的一场“情感战争”。他在示弱,他在求和。作者读到此信泪如泉涌 ,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生:理解、愧疚。

拓展材料展示了作者与父亲产生误解与矛盾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作者在接到父亲貌似聊家常实则示弱的来信时内心的感受。这时候,学生再来理解作者写作《背影》时的心情,理解到的可能就不仅是感动和思念,还有羞愧、伤悲和感恩,以及作者内心深处的忏悔。

纵观这节课中教师对拓展材料的使用,从阅读兴趣的激发到理解作者的感动,再到理解作者羞愧、忏悔的感情,每一次拓展材料的使用,都使得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不断加深。这堂课正是借助于拓展材料,围绕文中关键语句,带领学生一步一步探究作品的深刻意蕴,并以此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补充图片材料,形象架构

在教学中,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与概括既是重点,亦是难点,是由形象到抽象的转化,恰恰能体现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如何将抽象的主题形象化?如何在形象化的支架下,去训练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深化学生的思维?笔者在听太仓市的冯霞老师上的九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一课时,获得了不少启发。在梳理完这篇文言文的脉络后,冯老师出示了两幅图片。

(图略。一幅是黄永玉的水墨画《湖心亭看雪》,一幅是近景的两人乘小舟靠近湖心岛。)

师:文中写大雪三日后西湖之景的句子是什么呢?

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师:上面两幅画,哪一个画家读懂了张岱?为什么?

生:我欣赏第一幅图。特别是图中的一痕,前轻后重,又逐渐虚无,体现了作者的孤独、虚无之感。

生:我欣赏第一幅图。这幅图描绘了天地的广阔、苍茫,而人又很小,只有一粒,画出了人的渺小,与作者描绘的意境十分切合。

生:我也欣赏第一幅图。图中一片白茫茫,只有张岱一人,一黑一白两色对比,凸显了张岱之孤独,与原文相呼应,更有一种天地苍茫,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空间感,也呼应了只有张岱一人前行,描绘出了他遗世独立的形象。

这一段文字,将天与云、山、水融合在一起写,上下一白,这种接近白描的大手笔,简单洁净,却让读者感受到天地苍茫的清冷感。为什么会有这种苍茫感呢?因为文章从大背景入手——天地苍茫而辽阔,从小处出来,这个“小”就只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于天地造化之大,来衬托出人类的渺小。洪荒宇宙之中,人只是沧海一粟,生命之茫然顿时跃然纸上。

本文的主旨,都隐藏在这写景的文字中了。教师通过两幅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细细体悟,学生读懂了景,也就读懂了人与情。图片是形象的,第一幅图中简省的笔法不仅能较为真实地还原张岱原文中的意境,也能表现出天地渺茫的场景,体现出作者的孤独;画中大量的留白也给人以空旷孤寂之感。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教学过程,加强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巧用拓展材料,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1

三、迁移相似材料,对比延伸

要想让学生进一步达到思维的深刻性,教师还需拓展相似材料,带领学生进行运用、迁移。在辨析相似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问题内部,观真切,发现问题本身,见深刻。这样由现象见本质,从偶然到必然,自然能锻炼学生的洞察能力,培养其思维的深刻性。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从三到万》这篇课外阅读时,设计了这样一些活动。

师:在这个笑话中,谁应该负责?

生:文中的“傻儿子”责任最大,他浅尝辄止,自以为是。

生:田舍翁的责任也很大,他听信儿子的话,不辨真假就辞退了楚士。

师: 那么楚士有没有责任呢?

(学生没有回答。)

教师拓展一则材料: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出自《薛谭学讴》)

师:对待同样浅尝辄止的学生,楚士与秦青的反应一样吗?

生:不一样。楚士没有尽力去挽留自己的学生继续学习,而是拿了钱就走人,导致了后来的笑话。而秦青则是通过自己的才学让薛谭明白了需要再学习的道理。

师:秦青的方法是激发薛谭的学习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激发学生的自省力来切实解决问题。而楚士却是逃避问题,拿钱走人。

师:如果文中的楚士学着秦青的方式劝说“傻儿子”继续学习,你觉得他该怎么做呢?

生:给“傻儿子”写一封信,让他发现自己一个字都不认识,他自然会“乃谢求反”。

生:让“傻儿子”写一个“四”,他不会写,自然会“乃谢求反”。

拓展相似的补充材料,设置情境,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维迁移,从而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模仿,而是渗透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让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真正切实有效的材料拓展是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研读之后的,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准确把握之上的,是建立在对学生能力发展水平密切观察的基础上的。在学生充分理解文本后,教师应合理、巧妙地使用拓展材料,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澜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