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解读语文教与学的密码

作者: 徐霞

一、提倡“多认少写”,拓展识字方式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遵循“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还要拓展学生的识字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掌握汉字。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中要求学生会认12个生字。在教学这些生字时,教师可采取多种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比如,学到“径”这个生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校园小径、林荫小径、山间小径的图片,从直观生动的角度加深学生对“径”字的认识。而学到“橙”这个字时,教师可以拿出几个橙子,通过实物展示的方式,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的方式,通过全方位体验记住“橙”这个汉字。而在学习“菊”和“残”这两个字时,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播放歌曲《菊花台》,通过其中的歌词“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将汉字学习体验和音乐旋律相联系,增加学生对汉字的感性认知。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从偏旁部首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汉字,通过将汉字拆分并换上不同的偏旁部首组成新的汉字,使学生从字形的角度理解汉字的内涵。如学习本课的“霜”字时,教师可以将“雨字头”换成“竹字头”,“霜”字也就变成了“箱”字。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想一想还可以换成哪些偏旁部首,组成哪些新的汉字。这种换偏旁部首组新字的游戏,可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强调的是“先学汉字再学拼音”。因此,教师应采取创新模式教汉字,激发学生的自主识字热情。

二、提倡“多读少讲”,建构主题阅读

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教材格外重视朗读,而且将朗读要素融入课后习题,要求教师从朗读的角度指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知文本。因此,教师需要遵循“多读少讲”的教学原则,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本。与此同时,由于教材内容篇幅短小,教师可为学生拓展相关文本素材,为学生建构主题阅读,让学生享受阅读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纸的发明》一课时,教师可以围绕“古代科技发明”这个主题为学生拓展相关素材,如《造纸术的故事》《中国神话故事之仓颉造字》《奇思妙想一万年》,以及水墨中国绘本系列之《指南针》和《印刷术》等。在拓展了这些素材以后,教师可以围绕主题设计一些挑战题。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了解哪些中国古代科技发明,这些科技发明对我国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等。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如小组赛读、男女读、“开火车”读等,旨在丰富学生的朗读体验,增进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文本的比较,分析这些文本都是以怎样的方式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个课外拓展作业:如果让你介绍一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你会怎样介绍?如此一来,教师成功勾连课内、课外阅读,并以拓展作业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朗读要素贯穿在课内外阅读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感知文本真意,体会文本内涵,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三、围绕“多说少答”,探索口语训练

统编版语文教材不仅让口语交际成为一个单独的板块,而且还强调口语教学的互动性、语境性和交际性。这和传统口语交际教学中“一问一答”的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打电话”这一口语教学内容,教材中生动的画面为我们展示了打电话的场景,还提供了其他可用于电话沟通的情境,不仅便于学生模仿,还能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遵循“多说少答”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创设互动情境,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例如,在教学“春游去哪儿玩”时,教师在上课一开始,可以播放《春天在哪里》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歌曲,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接下来,教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几幅描绘大自然的真实图片,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之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想去的地方并说明理由。比如,有的小组想去爬山,因为山上的空气好,而且绿意盎然;有的小组想到附近的公园游览,因为公园里有非常美丽的植物,而且特别热闹。在小组讨论以后,教师再次组织集体讨论。在集体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看看谁能将推荐的地方介绍得清楚又详细。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提高口语教学的有效性,还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

为了提高口语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给学生提供自由沟通的空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四、鼓励“多练少讲”,激发写作兴趣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不仅课后习题部分包含习作教学元素,而且每一个单元都有专门的习作教学任务,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习作教学的重要性。写作是一项技能,只有不断磨炼这项技能,才能提高习作水平。因此,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足、多元的写作训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具体而言,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练笔的机会。如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月亮》一课,在课后习题部分就有一个小练笔任务,要求学生认真读一读原文第6自然段的内容,说说“我”的所见所想,并仿照课文形式写一写自己经历的月下情景。教师应重视这类练笔任务,并结合文本内容,给学生单独设计一些练笔任务。再如,在教学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时,教师可从以下两个角度给学生设计练笔任务:第一,由于这则故事并没有提到海力布在获取能力后是如何帮助小动物的,请发挥想象,试着对这一处加以填补;第二,教师可要求学生缩写这则故事,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无需花过多的时间讲解写作技巧,而应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习作训练机会,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魏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