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线组元”理念下的习作序列化建构

作者: 张传侠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组织单元结构,既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影响着学生未来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又重视语文知识、能力、策略及习惯等语文素养的培养,使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清晰起来,课程学习的规律显现出来,强化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在这一理念支撑下,教材的习作要求和指导先后编排在单元导读、阅读课文或交流平台之中,读写结合,前后承接,呈现由浅而深、循序渐进的分布形式,使单元人文主题与习作训练要素形成统一的整体。下面,笔者从习作编排序列的建构入手,即习作单元、单元作文和课后练笔,探讨“双线组元”理念下的习作教学,以期对小学语文习作系统化教学提供一些帮助。

教材着眼于单元整体建构,以双线并行方式编排。习作部分基于“双线组元”的单元体例,在编排上自成体系,既与本单元阅读相匹配,又不完全受制于单元主题和文体,主要由习作单元、作文、练笔等部分共同组成,为习作教学提供有效可行的实施路径。

序列一:习作单元

教材按照学生习作能力发展的规律,创新编排了独立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跟阅读单元一样,也是“双线组元”,既有相应的单元主题,又有明确的训练策略。教材按培养学生相应的习作能力,呈现出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三年级上册“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三年级下册“奇妙的想象”、四年级上册“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四年级下册“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五年级上册“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五年级下册“具体地表现一个人的特点”、六年级上册“围绕中心意思来写”、六年级下册“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这些独立的习作单元由四部分组成,以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围绕中心意思写”为例,这一单元首先安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它们在写作手法上充分体现了单元训练要素,通过引导学生们阅读、理解课文,可以解决本单元习作“是什么”的问题。其次是“交流平台”和“初试身手”两部分内容,编排目的是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练习,从而掌握该单元的习作策略,解决“怎样做”的问题。三是安排两篇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批注,使其获得一定的阅读体验。四是出示习作要求,在前面反复认知、巩固、提炼的基础上进行迁移、运用、实践。习作的方法体现在每个单元的课文与习作例文中,学生把握了单元的“双线主题”,就相当于掌握了“习作的钥匙”。

序列二:单元作文

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中强调:“阅读习惯不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就是说,写作能力不容易提高。因此,必须好好教阅读课。”教材的编排与先生的话不谋而合。每册书安排8个单元,每个单元先阅读后习作。以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每个单元都是基于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在单元人文主题的背景下,大部分习作安排既与单元阅读有关联,又有着自身的训练体系。每个单元习作编排一个完整的页面,教师应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训练。

教材以“双线”展开,这样编排的优势有三点:一是意识激发,以阅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建立观察、发现、交流生活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表达兴趣;二是方法构建,在阅读的过程中实施习作训练指导,便于学生完成单元习作任务,习得写作的方法;三是能力提升,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谋篇布局的训练,具有较强针对性,要素明晰,能提升学生习作能力;四是过程完整,从课文阅读中明确单元人文主题及语文要素,从习作内容确定表达训练要素,从表达指导到习作评改,环环相扣,便于教师把握完整的习作教学过程。

序列三:课后练笔

学生要提高习作水平,需要多多练习。而教材每册书仅有8次单元习作,这个训练量很难达到习作教学目标。为此,教材特别设计了一系列小练笔,大多安排在课后习题,这些小练笔的结合点更小,针对性更强。

“双线组元”理念下的习作序列化建构0

以教材的小练笔为例,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仿照课文内容写其他事物。比如六年级下册《腊八粥》的课后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再读读课文第1自然段,照样子写一种你喜爱的食物。这个小练笔提供了课文中第1自然段作为支架,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写一种食物。题目明确了形式和素材,有针对性,篇幅不长,降低了学生练习的难度。

2.结合课文内容写感受。比如六年级下册《匆匆》的课后习题:时间的流逝本是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作者能写得如此感人?读了课文,你对时间的流逝有什么感触?仿照课文第3自然段,用一段话把你的感触写下来。这个小练笔提供了课文中第3自然段作为支架,明确了写法和素材,要求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写写自己的感受,切口小,目标性强。同时,《匆匆》所在的单元人文主题是“让真情在笔尖流露”,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因此,这个小练笔也进一步落实了单元习作要求。

3.模仿课文写法,表达个人观点。比如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课后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如“有志者事竟成”“玩也能玩出名堂”。这个小练笔没有直接给出模仿的语段,而是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法进行表达。教师在讲读这一课内容时,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中三个事例,学习文章根据观点选择典型事例,用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的表达方式,指导学生对身边的事例进行深入思考,透过表面看到本质。

4.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应用文。叶圣陶先生将文章分为两个大类,分别是文艺类和非文艺类。前者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后者包括普通文和应用文。普通文又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包括书信、日记、说明书等。后者文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那么此类习作也是小学阶段训练的重点。所以统编版教材对常见的应用文进行了统筹安排,除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日记,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观察日记,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书信被安排在单元习作中,其余的,如留言条、通知、读后感、倡议书大多以小练笔的形式安排在课后或语文园地中。例如,一年级下册《动物王国开大会》中的“通知”,二年级上册《语文园地》的“留言条”等。学生需要什么,生活需要什么,时代需要什么,教材也就编排什么。

5.关于语言积累与运用的专项练习。为了体现习作教学由读到写、由扶到放的原则,教材特别编排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语言积累、想象、修改等多个方面的专项内容来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学习表达。如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语文园地》“用学过的修改符号,修改下面这段话”等专项训练,通过迁移运用帮助学生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

“双线组元”理念下的习作序列化建构1

小学语文教材尽可能地构建了一个相对科学的“双线组元”习作训练序列,这种序列在单册书中编排为一个点,在小学十二册书中连成一条线,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运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明确习作教学目标,把握教材编排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习作方法,养成习作习惯,才能在反复练习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