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多种感官,深化语言感知能力
作者: 沈晓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在三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编写者选用了多种类型的文章,旨在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多种感官,从多角度感受文学作品的美,从而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用语言表现美的能力。
一、一场听觉的盛宴
课文《大自然的声音》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大自然中的各种声音,层次清晰,富有童趣,以丰富有趣的语言描绘了一场听觉的盛宴。
1.声音,在拟声词中。本文出现了很多直接描写大自然声音的拟声词,如第3自然段中,“淙淙”是小溪的流水声,“潺潺”是河水的流动声,“哗哗”是大海的奔涌声。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这些拟声词,感受水声大小和气势的不同,同时也体会不同声音的优美之处。同时,教师也要启发学生想象:波光粼粼的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柳条的轻拂下,缓缓流动,发出温柔的低语,伴随小河歌声的,是它永不停息的脚步。大海的胸怀是宽广的,它的声音气势磅礴,浪花拍打礁石、冲击沙滩,它的情绪都在浪涛中宣泄,汹涌澎湃。通过想象,学生就能感受到拟声词的运用不仅能让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也能写出各种声音的不同特点。
文中有了这些拟声词,就像有了一个个美妙的音符,使文章有了灵气,有了生命。教师引导学生在品读中体会:一切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声音,记录得越细致,描写得越清楚,说明你的听觉越灵敏,对周围的感触越深刻。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写作时应根据需要合理使用拟声词,使其为作文增色。
2.声音,在比喻中。除了拟声词以外,本文还使用了和声音相关的比喻手法。作者把风和水比作大自然的音乐家,把动物比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大自然中的声音比作他们演奏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这一切是多么有趣,多么生动啊!听——雨,喜欢演奏打击乐,每当下雨时,大自然就像开了一场热闹的音乐会。各种不同的雨势,就像音乐家用不同力度,敲打出的不同音乐和节奏—— 叮叮咚咚,滴滴答答,噼噼啪啪,多么丰富欢快啊!学生在朗读和想象中发现,这样的音乐会就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构建的。
教学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比喻句展开想象和交流,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展开联想。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丰富感知,并充分地进行语言拓展和实践表达,真正把听觉的描写纵深化、情境化。
3.声音,在拟人中。教学时,教师根据课文中的拟人手法,让学生进行模仿延展,想象小鸟和小虫子在唱些什么,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体验。小溪淙淙流淌,他在唱什么?他在唱着:“我在跳舞,我很欢快!”河水潺潺流动,他在唱什么?他在唱着:“我在散步,我很惬意!”大海哗哗奔涌,他在唱什么?他在唱着:“我在奔跑,我很兴奋!”随后,教师再将拟人手法的运用拓展到第2和第3自然段的学习中,让学生在巩固中进行强化。运用了拟人手法,学生就像和许许多多的“音乐家”一起演唱,唱出他们心中的歌曲,把大自然变成一个真正的大舞台,里面充满了奇妙动听的乐声。这真是一场美妙的听觉盛宴啊!
二、一次有关味道的旅行
在课文《父亲、树林和鸟》的学习中,我们发现描写事物时不仅可以观察其外形、声音,还可以注意气味。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可以写下他们看到的、听到的,还可以写出他们闻到的、感受到的。
1.味道,藏在温度中。“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焐得热腾腾的羽毛有什么味道呢?在父亲眼中,这就是一种鸟的气味。学生通过品读文字和联系生活发现,这种味道不单单靠鼻子闻,还靠全身心感觉鸟的温度。教师让学生将一只只小鸟的图片贴上黑板上的“大树”,再引导学生结合语言进行想象:夜晚,一只只鸟儿在窝里挤在一块儿,热量聚集在一起,小小的胸脯一起一伏,羽毛蓬松温热,那热气散发出的味道是需要多么了解鸟的人才能闻到啊!
2.味道,藏在动作中。“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鸟儿抖动羽毛时是有动静的,这动静就是鸟味。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现出这样的画面:一只只小鸟站在高高的枝头,迎着黎明的曙光,快速地抖动着全身的羽毛。它们晃动着脑袋,拍打着翅膀,颤动着身体,要把每一滴露水、每一丝湿气全部抖落干净,迎接新一天的开始。这时的鸟味,是活泼可爱的味道,是生机勃勃的味道。学生再通过模仿小鸟抖动全身羽毛的动作,真切地体会到了这种特殊的味道。
3.味道,藏在气息中。“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这句话也充分体现出父亲对鸟的喜爱之情。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知道了“喙”就是鸟的嘴巴—— 那尖尖的、嫩嫩的小嘴,此时正张开着,呼吸着新鲜纯净的空气。作者运用了“舒畅”“深深”这两个形容词,充分描写出鸟儿呼吸时那愉快、舒服的样子。只有对鸟怀有深深的喜爱,才能把鸟的呼吸描绘得如此生动,如此形象。学生通过模仿鸟儿舒畅的、深深的呼吸,再交流此时自己呼吸时的感受,这特别的味道就呼之欲出了。
课文中,无论夜晚还是早上,无论是群居过夜,抖动羽毛,还是尽情呼吸,只要有鸟在,就有鸟的味道。所以,当鸟在歌唱或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父亲都可以感受它们的气味和存在。所以,要描写出一样事物的味道,就看你是否善观、善听、善闻、善感。这也是《父亲、树林和鸟》这篇散文通过语言文字所要告诉学生的,需要教师在课堂引领学生充分感悟学习。
三、一部视觉的电影
1.树叶的色彩是斑斓的。课文《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是围绕“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这个比喻句写的。学生通过在文本中圈画发现,在这段话中有关于树叶颜色的描写:黄色的银杏树叶,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画面想象:那一把把金黄的小扇子在空中旋转、舞蹈,扇来了秋天的凉爽,也为大地铺上了一条金色的地毯。漫山遍野的红枫,远看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燃烧出秋天的热烈和激情;近看像一个个红色的小巴掌,为秋天的丰收而欢快地鼓掌。
2.丰收的色彩是绚丽的。秋天的雨,给田野和果树涂上了美丽的颜色。教师可以结合图片和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尽情展开交流:秋雨过后,田野成了金色的海洋。一阵风吹过,起伏的麦浪预示着丰收的来临,沉甸甸的麦穗低下了金色的脑袋,炫耀着饱满的颗粒,闪耀着喜悦的光泽。橘子、柿子,像橙黄的灯笼高高地挂在枝头,在掩映的树叶间摇摇晃晃的,你碰我一下,我撞你一下,乐得哈哈笑。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到遍野的金黄,满树的橙黄,以及更多的色彩,处处都是丰收的画面。
3.菊花的色彩是缤纷的。秋天的花也不甘示弱,在秋雨的滋润下,换上了五彩斑斓的衣裳。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发现,最美的是菊花仙子,它们总在秋天登场:紫红的娇艳,淡黄的优雅,雪白的纯洁,墨绿的高贵。学生再结合课外阅读进行语言拓展:菊花仙子有的梳理着卷曲的头发,有的在叶丛间玩着变绣球的游戏,有的精心把自己的花瓣雕刻成蟹爪……再披上五光十色的仙衣,真是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看,它们在雨中向我们微笑着点头,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教师应钻研教材中各种丰富的语言,去揣摩编者的意图,体现作者的视角,让学生有侧重点地学习多感官参与的描写方法。这样,学生就能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感受文本特色,学习语言描写,在文本实践中,积累生动优美的语言,不断提高核心素养,学习审美创造,并在多种感官参与中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