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指向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作者: 程结南

“双减”政策正式发布后,国家要求全面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不仅要在作业的“量”上下功夫,更要提升作业的“质”。小学语文作业如何减“量”增“质”?如何真正提升学生的素养?结合个人研究中的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指向素养提升的小学语文作业可以从“创新”“分层”“有趣”“灵活”这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注重形式,突出“创新”

传统的语文作业形式多是“写一写”“抄一抄”,学生做起来很乏味,无积极性可言。“双减”背景下,教师要不断创新,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尽可能灵活地处理学生的学与练。作业内容应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强他们对语文世界的感知。

1.查一查。有些课文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内容比较抽象,上完这些课文后,教师可布置一些调查类的作业,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对语文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如教学完课文《飞上蓝天的恐龙》,笔者设计了作业:你想了解更多的恐龙知识吗?赶快去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并制作一份恐龙专题手抄报。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体验查找资料的充实,学有所用。

2.说一说。一般来说,学生“说”的训练基本上都是在课堂完成,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对此,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向家人讲述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学生在讲述的同时对学过的内容进行巩固,对知识进行强化,这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如教学完《颐和园》这篇课文,笔者的作业设计如下: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及搜集到的资料来当小导游,设计一段导游词,用上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分别向家人介绍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以家庭为单位拍个短视频发到班级群里,最后由家长评选出最佳“小导游”,颁发奖品——导游旗和小红帽,学生们兴味盎然。

3.读一读。“读”的作业主要是指课外阅读。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平时的阅读。在内容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适当安排固定的书目推荐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书目。形式上,低年级学生提倡亲子共读。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缺乏独立阅读能力,父母带着他们一起阅读,可以更好地引领孩子进入书的世界,对阅读内容做粗略的理解。进入三年级后,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可以独自欣赏、阅读图书,并写写读书笔记。

二、尊重差异,突出“分层”

学生个体的接受能力不同,他们的知识基础也不一样,作业呈现的效果当然也就不同。“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应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设计要注意梯度:既要重视基础性的内容,又要增加体现时代性的内容;既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承受能力;既要体现趣味性和科学性,又要具有创造性,难易适度。作业设计还要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探究。针对教学的目的设计作业,既要有练习型、准备型作业,也要有扩展型、创造型作业,给学生以选择的权利,提倡分层实施作业。

1.套餐式作业。毋庸置疑,学生语文能力有差异是客观事实,作为教师,我们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难易有别的作业。把作业题设计成易、中、难三类,“易”是必做题,学生在完成必做题的同时,针对自身情况自主选择搭配,可以选择“中”或“难”的作业题,促使语文能力得到发展。比如,在完成了《大青树下的小学》一文的学习后,我向学生们展示了“作业套餐”。A类必做题:积累课文中的新鲜词语,并大声朗读第3自然段。B类选做题:电影《石榴娃》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讲述了少数民族的故事,赶快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看看吧。C类选做题: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一些资料,准备参加班级将要开展的民族文化展览活动。B类和C类选做题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近少数民族,了解少数民族,知道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服装、生活习俗等。

这样的作业让学生们感到非常新鲜,他们热情高涨,对作业没有了抵触情绪。两个选做题不仅能让学生更好把握文章的内容,而且让课内阅读延伸至课外,学生的阅读得到了有效拓展。

2.“自助餐”式作业。“自助餐”式作业,简单来说,就是教师每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作业食品”,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符合胃口的“食品”。教师将作业设计成多个作业单,每一种作业单都包含有难易程度不等的题目,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来完成任意一份作业单里的作业。学完《金色的草地》,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作业单:A.仿写句子+美文朗读;B.写两个以上“一”字开头的成语+美句摘抄;C.多音字组词+积累描写草地颜色的词。学生可以任选其中一种作业。

“自助餐”式作业既给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作业积极性,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3.过关式作业。按照作业的难易程度把作业设计成三到四种梯度,以过关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选择完成适合自己的梯度和“跳一跳”才能完成的梯度的作业,体验过关成功的快乐。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不能一成不变,要多样灵活。比如在设计理解词语的题时,我设计了四级闯关:找一找,找词语的近义词;想一想,结合句子理解词语意思;填一填,根据相关语境填词语;写一写,用喜欢的三到五个词语写一段话。这种灵活多变的作业设计,既新颖有趣,又有挑战性,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自主设计,突出“有趣”

在“双减”背景下,我们既要深入落实相关政策减轻学生的负担,同时还应该注重加强素质教育,让学生的学习轻松高效。教师在语文作业的设计中,要凸显趣味性,让学生主动完成。

1.书画类作业。小学生特别爱绘画,很多学生喜欢用书画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某种情感。而以书画的方式来完成语文学习任务,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完《大自然的声音》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的拓展性作业:大自然馈赠给我们许多珍贵的礼物,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看到的礼物用书画的形式展示出来。学生们对这份作业很感兴趣,都积极完成。书画类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2.表演类作业。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表演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表演,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特点。在学完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布置课本剧表演的作业。学生在分角色排练和道具的准备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还发展了表演能力。在完成课本剧表演的同时,学生对人物形象了解得更清晰,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学完《将相和》这篇课文,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表演潜力和天赋,我设计了如下作业:查找相关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其中一个小故事进行表演,配上简单的道具,在综合实践课上做汇报演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很高,几个小组都出色地完成了课本剧的表演。

3.游戏类作业。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作业的设计和实施上,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不断地去发现、去探索、去感受、去实践。学习完《松鼠》一课,笔者设计了“我说你猜”小游戏:认真阅读课文第2自然段,仿照作者的写法,按照身体部位的顺序说一说你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让家人或者伙伴猜猜你说的是什么动物。学生在有趣的游戏中不知不觉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

四、实践操作,突出“灵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语文教学资源,不断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形式、内容和渠道,使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空间更加广阔。灵活多样的实践性作业是教师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社会的“绿色通道”。

1.口语型作业。口语型作业不仅可以让学生多与教师交流,也能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水平。教师每周布置话题或者根据课文学习的需要布置几个话题,让学生选择主题自我发挥,教师再从内容、流利程度、发音等方面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在家里完成这项作业,与家人进行交流,让家长进行评价、反馈。

2.观察型作业。小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是直观形象思维,学生往往对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布置一些观察类的作业,如教学完《爬山虎的脚》一文,布置作业:与家人一起用学会的观察方法观察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认真填写观察记录表。这样的观察型作业只确定主题,不限定内容和形式,带领学生从文本回归生活,促使他们进行更深度的观察学习,感受“处处留心皆学问”。

3.操作型作业。生活之中处处有语文。教师要学会让学生自己去实践,去操作:可以让学生模拟售货员推销产品,走上街头为某条广告语找错别字,做一些与学习内容相关联的社会调查。在传统节日来临前,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作业,如:端午节动手包粽子、做手抄报等。上完《月光曲》一课,笔者让学生为贝多芬制作荣誉证书,内容体现贝多芬的艺术奉献精神。学完《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笔者设计了发短信的作业: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对其赞赏有加,回到家里,他想马上给杨父发条短信,说说事情的经过,夸夸杨氏子的礼貌和“甚聪慧”。请你替孔君平发条短信给杨父。短信内容可以用文言文,也可以用白话文。这样新颖的作业,学生迫不及待想完成,短信内容可圈可点。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应是丰富多样的。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的、新颖多样的语文作业观。优化作业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完成作业的乐趣,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运用语文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业设计凸显“创新”“分层”“有趣”“灵活”,学生对每次作业都充满了期待,又何愁他们不爱上语文,不爱上写作业呢?※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