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行合一的好老师
作者: 薛法根这几年,梁昌辉老师似乎成长得很快,先是2020年获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接着是2021年被评为江苏省第十六批特级教师。但我知道,对于有着30多年教龄的梁老师而言,应该说他不是成长得快,而是有点儿大器晚成的味道了。
我与梁老师认识很早,但真正熟悉起来还是在江阴组块教学实验区。他是江阴组块教学工作站的首批学员,后来担任工作站的导师助理,还被聘为吴江区组块教学研究室的兼职研究员。我们一起做事、探讨,我对他的为人、做事、做研究了解渐多。看着梁老师一路走来,取得今天的成绩,我有许多感受,也很为他高兴。
热情与执着
梁昌辉是一个静得下心来的人,真的把读书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他总是随身带着书,家里读,学校读,喧嚣的车站他也在读。他沉静的性格与他的读书经历是相辅相成的。他从语文教学出发,对教育哲学、儿童文学、心理学、语言学、学习理论、课程论等方面都有所涉及,对言语思维、实践论、学习心理学等方面用力颇深,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我带着江阴组块教学工作站的老师们撰写《文本分类教学》书稿的过程中,他的阅读积累发挥了作用,贡献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可谓津梁。比如关于戏剧的教学价值,似乎很难找出它与小说等其他叙事类作品相区别的独特价值来,讨论陷入了胶着状态,大家苦思冥想而不得。此时,梁老师提出,体验“舞台感”是戏剧独有的教学价值。经他一解释,大家都认为“舞台感”切中戏剧教学的核心。梁老师读书在“专”的同时,也很注意“博”,他说自己每年都会有意识地读点历史、文艺理论、哲学,甚至是美术等方面的书籍。
一谈起教育、谈起语文来,梁老师往往就很兴奋,滔滔不绝地讲起来。他常常在电话、短信、微信或者QQ里和我聊,谈对某个教学观点的看法,或者是讨论某一课的教学问题。有时见面了,谈起组块教学或者其他的语文教学话题,他眼睛里闪着光,言语中尽显赤诚与坦荡。教育需要这种热情,语文教学的探索需要这份痴迷。梁老师在学校做过多年的行政工作,后来又做分管教学与科研的副校长,无论岗位怎么变动,始终不变的就是他一直负责语文教学工作,这正源于他对教育的热情与执着。
梁老师有着比较强的学术敏感性。从统编版教材开始使用到2022年版语文课标颁布,他都能敏锐地把握学术动态并及时进行学习和研究。2021年12月初,江阴组块教学工作站举行主题研讨活动。其时,“学习任务群”概念呼之欲出,老师们想把它纳入研讨话题。在研讨活动举行的前一晚,我问梁老师能不能在第二天给大家谈谈关于“学习任务群”的看法,他答应得很爽快。第二天,他给大家讲了整整一个小时,讲了对“学习任务群”内涵的理解、设计的关键点,还有具体的案例。后来我得知,原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一颁布,他就开始学习、研究“学习任务群”,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尝试。现在,他已经完成了有关小学六大学习任务群的书稿,即将付印、发行。这与他的学术敏感性和敢于尝试的勇气是分不开的。
主张与实践
能提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是一名教师专业高度的表现和象征。梁昌辉坚守语文课堂,一边教学,一边研究。经过多年的潜心钻研,他形成了自己的“言语实践型”语文教学主张,强调在言语实践任务中学语文、用语文,形成能力,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就像这个教学主张的名称一样,梁老师的教学主张也是历经多年的“实践”凝练而成的,自提出后又经历了十几年的教学实践的检验。在小学语文教学30多年摸爬滚打的过程中,梁老师发现,讲解分析式的教学效率不高,甚至还会败坏学生对母语的情感和语感。他思考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学的逻辑基准始终在学生上。他曾写过一篇文章《言语实践:行进在儿童和语文之间——“实践性”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鲜明地展现了“为了儿童”的语文教学观。他说,语文教学是学生在“学”语文,必须让学生“学”,让学生多学、爱学。同时,当学生自己在学的时候,学生不仅是“深度”学习,而且因为身心俱在,体验深刻,还能促进学生素养的综合提升。
梁老师提炼出“言语实践型”语文教学主张,跟他勤于阅读、善于吸收学术研究新成果有着密切关系。他研读了一系列语言学著作,明白了汉语是意会性语言,意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再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经验,进一步确认了我们的母语教学是不适合采用讲解分析的办法的,注重情境运用的言语实践才是小学阶段母语学习的基本形态与重要方式。这是“知”与“行”在反思后的统一。
教学主张从教学实践中来,还要回归教学实践,而不是停留在概念上。梁老师深耕“言语实践型”语文教学已有14年时间了,进行了单篇、类篇、单元、整本书等几个形态的创新实践,设计、探索了角色讲述、采访、剧本创编演、调查报告、生活化读写、场景式交流等多种形式的言语实践任务。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活动引领着学生全力投入言语实践,积极思考,在深层的言语学习中提升心智,健康成长。

梁老师早在2009年的教学主张中突出实践,注意语言与言语的差别,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性质定位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注意语言与言语的差别与联系高度一致,显示出了他前瞻性的学术眼光。他有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持续探索,因而获得了喜人的成果,出版了个人专著,荣获省教学成果奖和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
个人与团队
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梁昌辉是个有情怀的好老师,在发展自己的同时热心帮助他人。江阴组块教学工作站讨论书稿、磨课或者探讨教育问题,他都是毫无保留地贡献自己的想法。全国组块教学联盟的年会以及分片区的研讨活动中,他不怕吃苦,认真准备,分享自己的思考,在组块教学联盟校中受到大家的欢迎。
梁老师乐于帮助年轻教师,可谓不遗余力。蔡海峰老师参加省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他全程指导研读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等。为了节省来回奔波的时间,梁老师常常打电话指导,电话一打就是一个小时。2016年11月23日至25日,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在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举行,梁老师又全程陪同,和蔡老师同吃同住,既负责指导又管后勤。最后,蔡海峰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省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无论是梁昌辉曾经工作过的华士实验小学、现在工作的晨光实验小学,还是江阴市内其他学校的老师,只要找到他,他都热情地给予帮助。从第20届到第23届,江阴的小学语文教师连续四届代表无锡参加省赛均获得了特等奖,这背后都有梁老师的一份贡献。
梁昌辉带着三个工作室,其中一个是甘肃酒泉的工作室。无论哪个工作室,他都手把手地指导,不仅指导如何做好语文教学工作,还特别重视师德和教育信念的培养,组织大家学习于漪老师、李吉林老师等名师大家,致力于团队行稳致远。这几年,梁老师所带的团队既务实又敢于创新,在单元教学、学习任务设计、课堂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可谓是多面开花,成长势头强劲,有三位老师成功获评省教学名师,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新课标颁布以来,梁昌辉的团队对六大学习任务群逐一进行了研究,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进行设计、试上、改进,并进行成果凝练,已发表了七组专题稿三十多篇文章。
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新时代教育需要大家齐心协力,一起来做。希望梁昌辉保持目前的状态,在小学语文教学探索上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同时,带出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一起向前走,在小语教学探索上做出新成绩。※
(薛法根,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