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爱之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 沈晓勤《父爱之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吴冠中写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其中“父爱”是本文的灵魂,“舟”是本文的线索。吴冠中以父亲送他考学乘坐的小渔船为线索,叙述了父亲摇船送他上学、带他看庙会、雨雪天背他上学、凑钱为他缴学费、船上为他缝补棉被等难忘的事例,表达了他对浓浓父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这篇散文选取了作者童年时的独特经历,通过细节描写展现父亲的朴素、真实与伟大。教学时,教师应让学生通过阅读走进文字中的画面,了解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运用小标题归纳事例、结合语境品读字词、阅读批注体会情感等阅读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本文首尾呼应,将倒叙和顺叙结合,构思巧妙,中心突出,展现了浓浓的父爱对“我”一生的重要影响。学生结合全文,抓住文中3处描写小渔船的语句,仔细品读人物的动作、外貌、心理,体会父亲摇船送“我”上学的辛劳,父亲对“我”生活的关心,及父亲对“我”寄托的殷切期望——希望“我”树立远大志向。
本文所描写的20世纪30年代苏南乡村儿童的生活与学生当前的生活距离较远,初读课文,学生的感受并不深。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披文入情,从而感受本文中抒写的父子间的浓浓亲情。
一、了解主题,把握文体,明确目标
1.回顾本单元的主题:“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
2.出示吴冠中简介:江苏宜兴人,现当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出版了多本画集和文集,文中两幅插图也是吴冠中先生的作品。
3.读课题,明确这篇课文的文体是散文。
4.读了课题,你猜到这篇课文的内容会是什么?(歌颂父爱,叙述与父亲有关的事件,怀念父亲。)
5.为课文标注段落。这篇课文共有十个自然段,是一篇长课文。那么,长课文该怎么学?(按序分段、列小标题、归纳中心、品读重点)
6.学习长文策略之一——抓住首尾。开头:“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结尾:“……醒来,枕边一片湿。”通常,文章首尾都会点题:开头引出下文,暗示文章的内容;结尾总结全文,和开头相互呼应。
【设计意图】以作者介绍为切入点导入文题,明确散文的文体,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引入“长课文怎样学”的主要学习目标,启发学生整节课围绕一个目标进行思考实践。在教师的点拨下,掌握第一个长文学习的策略,即抓住首尾,快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二、感知全文,归纳事例,体现“父爱”
1.结合课后习题1的要求,默读课文,思考:“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画出相关词句,尝试列小标题概括。
2.学生交流,用小标题概括事件。(养蚕卖茧、住小客栈、参加庙会、背“我”上学、凑缴学费、摇船送考、缝补棉被)
3.学习长文策略之二——把握中心。作者一共用八个自然段写了七个事例,他为什么要选择写这些事例呢?(这些事例都体现了父亲深深的父爱,呼应了题目,凸显了中心,也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默读课文、感知文本的过程中,通过画出有概括性的词句和列出小标题的方法来归纳作者梦中的七个场景。教师顺势引入第二个长文学习策略“把握中心”,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例都和“父爱”有关。学生就会发现作者正是围绕中心来选择这些令自己难以忘怀的、能体现父爱的事例,强化了散文的特点。
三、阅读比较,再现画面,感受“父爱”
1.这七个事例是怎样体现出父亲对“我”深沉绵长的爱的?
2.出示表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交流,朗读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3.相机学习生字:陪、煮。相机理解词语:启迪(开导、启发)、老天不负苦心人(埋头苦干的人终能获得成功)。
4.你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哪些感情?(疼爱、心疼、理解、呵护、关心……)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交流自己印象最深刻的场景,从而找到具体表现父爱的词句。学生从这些朴实、细小的事例中发现,虽然父亲为“我”做的这些事并不惊心动魄,但是从这些事发生的环境及父亲对待儿子和对待自己之间的对比,更能体现出父爱的无私和伟大。学生在体验具体情境中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结合语境理解相关重点词语的含义。
四、品读字词,剖析内心,感恩“父爱”
1.“父爱”是本文的中心,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呢?
2.课文中,作者笔墨描写最多的是什么内容?(出示: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令人难忘……)作者为什么对姑爹的小渔船怀有这么深的感情?
3.找出文中和“船”有关的段落(第3、第8、第9自然段),圈画关键字词,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简单做批注。(“我”被父亲无私的爱感动,又为父亲的艰辛感到难过,还意识到自己肩上责任的沉重。)
(1)第3自然段:父亲为什么要摇船送“我”上学?(又、借、摇、省)
(2)第8自然段:“我”为什么未能领略孤舟夜行的诗情画意?“我”在担心些什么?(暑天、炎热、轮换、兼作、节省、嘲笑)
(3)第9自然段:看着父亲为“我”缝补棉被的背影,“我”仿佛看到了什么?(注意关键词:抓紧、弯腰低头、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亲切、难忘)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相机板书:特殊经历、特定场景、特别细节)
(4)“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情感?(深爱、感激、怀念)
4.学习长文策略之三:理清线索。抓住“父爱之舟”这条线索,理清文章的脉络。
(1)父亲总是摇船送“我”读书、考学,小船在文中反复出现,串联起全文内容。
(2)“父爱之舟”实指姑爹的渔船,虚指父亲的爱,以此为题,化抽象为具体。
(3)情感内涵丰富,既写出父爱的伟大,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5.(出示吴冠中一系列船的画作)吴冠中笔下的小渔船是那么质朴,那么生动,包含着对家乡的怀念,更包含着对父爱的回忆。我们也以“父爱之舟”为题,创作一首小诗。
【设计意图】学生围绕长课文如何学习的策略,由题目入手,把握全文的线索。通过三处描写小渔船的句子,学生感受到“舟”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理解题目“父爱之舟”既包含了父亲送“我”上学的难忘经历,同时也承载了父亲深沉的爱。最后,学生用创作诗歌的形式,将小舟的外在含义和丰富内涵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五、回归主题,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1.透过吴冠中笔下的文字,你觉得父亲教会了“我”什么?(勤劳俭朴、善良淳朴、重视学习)吴冠中的父亲创立了私立吴氏小学,吴冠中是第一批学生。长大后,吴冠中为该小学设立了教学奖励基金。
2.课外阅读。
(1)阅读朱自清《背影》、杨绛《回忆我的父亲》、赵丽宏《挥手》。思考朱自清在《背影》中,是选择哪一段经历、哪一个场景及哪一个细节来重点描写父爱的。
(2)阅读鲁迅《社戏》、周作人《乌篷船》、吴冠中《吴冠中散文选》。用阅读长文的三个策略品读。
3.父亲对“我”的爱如此深厚,那“我”对父亲的爱又藏在哪里呢?好书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细细品味,体会父子情深。
【设计意图】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并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学生感受到父亲的爱不仅体现在对儿子物质层面的关怀和爱护,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理解和引领。课外,学生运用学习长文的策略,阅读其他著名作家描写父亲的散文,在经典阅读中巩固本文描绘经历、场景、细节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在阅读实践中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真正构建小学语文习得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