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爱之舟》(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作者: 高冰

一、走进场景,感受父爱

师:上节课,我们梳理了七个场景,在逛庙会的场景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父爱呢?

(生答略)

师:是的,这份父爱不仅满足了作者的生活需要,还满足了他求学的需求。课前,老师发现同学们在自主学习中,都不约而同地聚焦求学的三个场景。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这三个场景,感受父爱的力量。

(课件出示:默读第5、第6、第9自然段,品味打动自己的语句,圈画批注。)

师:现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阅读感受了。接下来,四人小组选择一个印象最深的场景,交流分享。

【场景一:背“我”上学】

生:从第5自然段“遇上大雨大雪天……”这里可以看出,父亲为“我”上学付出了很多。这里的大雨大雪天,也从侧面写出了父爱之深。

师:说得真好!她关注到了环境。

生:父亲能在大雨大雪天背“我”上学,说明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生:我关注到了第5自然段父亲背“我”上学的动词,有“背着”“撑起”“扎紧”“撩起”,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父亲背“我”上学非常不容易。

师:这一段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致。我在读这一场景时,跟刚刚这位女生一样,也关注到这一段。这是文中为数不多的对父亲形象的描写,袍子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系着的是条粉绿色汗巾。我们可以想象,寒冬时节,漫天飞雪,父亲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厚厚的积雪上,留下重重的钉鞋印。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遇到困难不要退缩,不要怕。言传身教,正是这份意志力,支撑着“我”从小学到无锡师范,再到后来入读工业学校、杭州艺专,公费出国留学,成为一名举世闻名的大画家。(课件出示求学背景资料)这期间作者一定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坎坷,但是作者说:“我不怕!”这,是父爱的力量。

【场景二:凑缴学费】

生:“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这里写为了让“我”上学,家里粜稻、卖猪。这里有家人满满的爱和希望。

生:家里粜稻、卖猪才能换来钱,但是很乐意把钱花在“我”身上,供“我”上学。

师:好一个“乐意”!在作者那个年代,读书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但是无论再苦再累再穷,父亲也要支持“我”上学。

生:钱虽然很紧,但家里人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表明了一家人对孩子的希望与支持。

生:我圈画的也是这一段,家里都很看重“我”的学习,而且愿意把钱都花在“我”的学习上。

师:她用了一个“看重”。这一场景中,你还从其他地方读出什么吗?

生:我圈画的是“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这里把“心酸的哭”与“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进行了对比,体现出“我”长大了。

生:我画的也是这几句,“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可以看出作者理解了父亲,理解了父亲对他的爱。

生:他之前也常为了小事哭,后来到了学校发现父亲原来为他做了那么多,非常感动,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所以有了新滋味。

师:在《慈母情深》中也有鼻子一酸的描写,那是一种什么滋味?

生:心酸。

师:也是在那一刻,梁晓声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那这一刻的新滋味呢?如果是你,此时此刻,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滋味?

生:心酸。因为“我”要上学,家里的钱都花在“我”身上,凑钱给“我”缴学费,而“我”又无能为力,所以感到很自责。

师:说得真好!这份自责,这份无能为力,是对父亲的理解。

生:父亲为了供“我”上学,学费是七凑八凑凑来的。凑完学费后,父亲还把“我”当小孩一样,帮“我”铺好床,“我”特别心酸,觉得要好好读书,才能对得起父亲。

师:作者从父亲的一系列行为中,看到了父亲对自己的付出,也更加理解了父亲的期盼,理解了自己肩上那重重的担子。这,可能就是他品尝到的新滋味吧。或许新滋味还有很多内涵,若干年之后,我们长大了,可以体会得更多。带着自己的感受,我们自由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吧。

【场景三:缝补棉被】

师:初小毕业考入了高小,高小毕业,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当时非常有名的无锡师范,父亲又摇着船送“我”去入学了。缝补棉被这一场景,哪一小组来分享?

生:我画的是“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父亲不摇橹时并不会休息,而是为“我”缝补棉被,他给了“我”父爱和母爱。

生:我觉得这里的母爱是指代替母亲,因为母亲长期卧病,所以父亲替母亲为“我”备齐行装。

师:其实说到这里的时候是很让人心酸的,作者曾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过这样的场景(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父亲既当父亲,又当母亲。作者在他的文章中也提到,很多时候父亲和母亲的形象是重叠在一起的。

生:我画的是“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作者是有名的画家,普通的小船他肯定能画出来,但是这是只载着父爱的小船,他没法把这种深沉的爱画出来,父亲对他的爱太多太多。

生:这个背影“永难磨灭了”。“永难磨灭”写出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师:描写背影这一句,我们表面上看到的是三个简单的动作,但是作者看到的是一个动态的画面。如果你是吴冠中,看到父亲“弯腰低头缝补”的画面,你会想到什么?

生:“我”想去陪陪他。父亲自己在那儿坐着,非常孤独,而且显得有些可怜。

生:“我”会觉得有点对不起父亲,因为他一个人承担了父亲和母亲两个人的责任。

生:“我”会更加体谅父亲,“我”一定会好好学习,报答父亲和母亲。

生:这一刻“我”暗暗下定决心,“我”要努力,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

师:从同学们的表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父亲的心疼、体贴,对父亲的理解。就是这样的一个背影,定格在了作者脑海里,永难磨灭。除了背影,永难磨灭的还有姑爹那破旧的小船。作者是一个画家,他善于写船,更善于画船。(课件出示吴冠中小船画作)他一生中画了许许多多的小船,但他却在文中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他为什么说他画不出来“父爱的小船”呢?

生:因为这只小船载着父亲的爱,这份爱是什么都无法代替的。

生:父爱是无边的,一般的小船虽然能画出来,但是因为父爱的无边,即使他是名出色的画家,也无法把这满载父爱的小船画出来。

生:这只小船是父爱组成的,这只小船陪伴着他走过了时间的长河。

师:作者曾经说过,他可以画出父亲卖茧子买枇杷的场景,可以画出父亲带他逛庙会的场景,可以画出缝补棉被的场景,可以画出很多很多,可是有些东西他画不出来,怎么都画不出来,画不出的是厚重的父爱,画不出的是对父亲那无尽的思念。我们再回到题目,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

生:因为这是一只载着父爱的小船,所以题目为“父爱之舟”。

生:我认为他的求学之路都和这只船有极大关系,而且都是父亲载着他。

生:这只小渔船载着作者到过许多地方,小渔船上有父亲无边无际的爱,小渔船承载了父爱。

师:小渔船给作者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每每回忆父亲的时候,首先映入脑海的就是这只小渔船。

生:父爱就在小渔船上,小渔船伴随着作者的求学之路。

生:通过这七个场景,还有最后一句“醒来,枕边一片湿”,写出了父爱就是一条小舟,助“我”乘风破浪,让“我”感动一生。

生:《父爱之舟》这个“舟”就是爱之舟、希望之舟,父亲对“我”的爱与希望也在里面。所以父爱就宛如这只小船。

师:小船里装着的不仅是父亲对“我”的疼爱,还有父亲对“我”的期望。父亲倾尽全力支持“我”求学,这一份支持化作力量影响了“我”的一生。这是作者一生都喜欢画小船的原因,这也是作者回忆起过往时印象最为深刻的。

二、勾连经验,畅谈感受

师:学习了这篇文章,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父爱。同学们,舐犊情深是流淌在血液里的爱与温暖。我们有幸透过文字感受到梁晓声先生笔下的母爱、吴冠中先生笔下的父爱,学习了《慈母情深》和《父爱之舟》,你对母爱、父爱有新的认识与感悟吗?

生:母爱就像太阳一样温暖着你,而父爱就像大山一样保护着你。

师:的确是这样。正是父爱的力量指引着“我”一步步向前。

生:我觉得父亲和母亲这两个人,表面上,总感觉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没显得特别爱你,但是他们做出来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你,为了让你更好,或者取得大的成就。

师:你体会到了父爱和母爱背后行动的深刻含义。

生:父爱和母爱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也有心理上、精神上的支持。

生:父爱和母爱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成长。这两篇文章都提到了“我”突然发现了父爱、母爱的伟大,意识到自己应该长大了,不要再做小孩子了。

生:父爱和母爱像一座大山,当你失败时,有大山这个坚强的后盾,就会不怕失败。

师:是的,父爱和母爱不仅满足了“我”生活方面的需求,也给予“我”求学上、精神上的需求。吴冠中先生说他是一位幸福的画家,他的幸福来自父亲的疼爱,更来自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梁晓声先生说,母亲是他的导师,正是母亲对他读书的支持,影响了他的一生。你肯定还有更多的理解,课下可以把对父母之爱的新理解写一写,也可以写一写让你鼻子一酸的经历。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王场新村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