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创课本剧,促进文本解读
作者: 戴雅萍《故乡》是九年级上册的一篇经典课文,教学难点是体会其深刻性,从而使学生深入小说的时代环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领会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九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强的文本解读能力,有向文本更深处拓展延伸的潜力。因此,在初步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增设情境任务,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深入理解文本。课本剧编创可作为拓展性学习任务活动,从结构设计、人物设计、情节设计等多角度实现对文本的深入分析,使学生在实践中探索思考,从而得到深层次的启发,提升综合能力。
一、结构设计:场景转换,虚实穿插
在多幕剧中,我们一般通过分幕来表示时间的间隔或场景的转换。我们根据“第二日清早晨”“这时候”“现在”“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又过了九日”这些时间提示将课文分成五个部分,并确立主题:第一幕,回乡背景;第二幕,美好童年;第三幕,遇杨二嫂;第四幕,重逢闰土;第五幕,离乡感怀。
设计换幕时,我们发现改编的难点是让观众体会故事“回忆”与“现实”穿插交织的结构特点。因此,换幕的首尾设计很关键,既要保持各幕剧情的完整性,也要注意前后的连贯性。第一幕应当以第11自然段母亲的话语引出第二幕的回忆,但是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后发现,第32自然段“这好极!他,——怎样?……”实际上是对前文母亲的应答,以此来收束第一幕,情节更完整,而且设下悬念,引出第二幕“我”与闰土的交往故事。第二幕收尾时,学生通过把握关键句,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了”来点明主题。这样,又与第三幕杨二嫂的出场形成反差:在“我”沉醉于回忆的美梦之时,杨二嫂尖利的声音使旧梦戛然而止,使“我”重堕现实。这种反差不仅使剧情更加紧凑连贯,而且使故事更具戏剧性。
迅哥:我似乎又看到我的美丽的故乡了!
杨二嫂:(缓步到迅哥儿背后,身子略前探,双手拍大腿,尖利地大叫)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实际上,第四幕也与第二幕的“美好童年”形成对照:曾经的他们是朝气蓬勃的,如今的他们都变了。因此,第四幕的出场设计,我们采用少年闰土和迅哥儿的重逢场面做舞台背景,使少年与中年的他们在时空中重逢:少年时那么默契亲密,中年时多么生疏隔阂!由此凸显社会带给人的沧桑变化。
(闰土微缩着身子从右侧带着水生慢慢上场。迅哥儿起身,走到闰土近前,闰土站定。)
画外音(少年二人相遇的亲切招呼):闰土哥?哎!迅哥儿?哎!走,玩去咯!
迅哥:闰土哥,你来了?
闰土:(将烟管别向腰间,双手作揖,低声)老爷!……
二、人物设计:模拟体验,放大特征
初学课文的时候,杨二嫂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粗鄙、尖刻。作者主要通过行为举止来表现她的粗鄙,通过语言对话来表现她的尖刻。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决定放大人物的言行,进一步凸显人物形象的特点。
杨二嫂的经典动作是“两手搭在髀间”。为进一步加工设计,学生通过模拟体验来深入领会:将脖子、肩膀前倾,两腿弯折微张以方便把手搭在髀间。为放大舞台效果,凸显这种粗鄙,我们决定将“搭”改成“拍”,这样更动态、更引人注目。
相较于行为刻画的简练,作者对杨二嫂的语言描写则更为丰富,能表现出人物咄咄逼人的气势。因此,为表现杨二嫂说话急促的特点,我们大胆决定改编成说唱。
杨二嫂:(唱)哎呀呀,哎呀呀!你放了道台啦,搪塞我的话可就千万少来吧!你的三房姨太,轮着给你告白,出门就是那八抬大轿喊你上来。
哎呀呀,哎呀呀!你放了道台啦,搪塞我的话可就千万少来吧!这么多年邻里,关系不要闹掰,看周围这么多人都在说黑道白。
你说你不阔,生活得过且过,你看看我们穷苦人家生活才叫凑合。
你说你不阔,生计全靠写作,你看看我们穷苦人家付出没有收获。
你说你不阔,南北来回奔波,你看看我们穷苦人家命运无法掌握。
你说你不阔,这么多年漂泊,你看看我们穷苦人家在寒风里哆嗦。
杨二嫂:(念白)真是越有钱,便是一毫不肯放松;越是一毫不肯放松,便越有钱。
背景伴唱:哎呀呀,哎呀呀!我们穷苦人家怎么看不到希望啊。哎呀呀,哎呀呀,面朝黄土朝夕劳碌也只空生华发。
编写说唱词的时候,学生已不满足于原文的只言片语,他们开始思考杨二嫂的人物心理,思考她为何对迅哥儿如此嫉妒尖酸。实际上,杨二嫂所嫉恨的是不平等的命运,表达的是那风雨飘摇的旧社会中穷苦人民的愤怒和不满。她尖刻、贪婪,却又可怜、可悲。说唱设计不仅使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更使学生对人物认识更加全面深刻。说唱形式也成为本次课本剧改编的亮点。
三、情节设计:巧妙嫁接,丰富内涵
《故乡》以人物对话为主,这是改编课本剧的有利条件,但是如果只用对话和独白,则表现形式过于单一。尤其是第二幕“美好童年”,这种美好主要表现为孩童的生命力——他们活泼顽皮,对世界充满好奇和向往。因此,我们决定将对话内容改编成故事情节,让人物“动”起来。
通过反复研读课文,我们发现小迅哥儿和闰土讨论捕鸟的对话颇为“亲切”,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有相似的片段: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我们将这些情节加入进来,改成小迅哥儿和闰土竞相捕鸟,闰土比小迅哥儿技高一筹。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又加入小迅哥儿与闰土分享《山海经》中的“怪物”这一情节,从而引出闰土介绍海边的新鲜事物的情节,由此表现两个孩子对世界的好奇。
场景:百草园
(小迅哥儿和闰土从两侧向中间跑,互相绕圈打量对方)
小迅哥儿:你就是闰土?!
闰土:你就是迅哥儿?!
小迅哥儿:走!玩去!(两人跑向一侧)
画外音:我们一起捕鸟。
(闰土和小迅哥儿蹲着一起捕鸟,闰土摆好陷阱—— 抽绳,中了。配鸟叫声)
小迅哥儿:(拍手)哇!真棒!我也试试!
(小迅哥儿再蹲下摆好陷阱——抽绳,鸟飞了。配鸟的翅膀扑棱声。)
闰土:(拍拍小迅哥儿)这怪不得你,是雪积得不深,等它们再饿两天,咱们再来!
画外音:我们还给彼此说故事。
小迅哥儿:(把《山海经》递给闰土看,一面比画动作)闰土哥,这书里有人面的兽、九个头的蛇、一只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还有没有头的刑天!
闰土:(也起身比画动作)我只知道鬼见怕、观音手、会跳脚的鱼、獾猪、刺猬和猹。
小迅哥儿:猹?它咬人不?
闰土:有胡叉呢!看见它,你便刺。这畜生伶俐得很,反倒会向你扑来!
(闰土模仿猹的动作冲向小迅哥儿,小迅哥儿往后退,二人欢笑着下场。)
画外音: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也须回家去了……
虽然《故乡》的体裁是小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但是它们都是初中语文的重要课文,都有作者对美好童年的追忆。因此,情节的巧妙嫁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也锻炼了他们的迁移拓展能力。
四、背景设计:首尾相照,深化主题
第一幕“回乡背景”是序幕,也是小说《故乡》的社会背景。学生研读发现,作者在此反复强调离乡的时间信息,正与文末的写作时间相照应。我们探寻1900年前后的重大事件,将“我”的离乡时间设定在1898年。这一年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却是国人试图改变时局的一次探索。
场景:回乡的船上
(老船夫在船头撑桨,迅哥儿把手背在身后,昂首前望。)
船夫:客官,前面就是鲁镇喽!
迅哥儿:鲁镇,我已有二十三年没回来过了……
船夫:(回头)二十三年?我记得那是光绪二十四年。那年啊,还在闹变法。现在啊,连皇帝都没喽!好了,到了。
迅哥儿:(下船,站定)是啊,我的故乡如今是个什么模样呢?
第五幕“离乡感怀”是对整个故事的收束,诉说“我”对社会未来的思考探索:虽然实现新生活的愿望如此茫远,茫远到让“我”害怕,但是这种愿望仍然会从“我”的心底油然生起。只要更多的人有这种愿望,愿意为之努力,那么愿望就会成真!我们决定用一个个振奋人心的历史事件来宣告:黎明就在眼前,新生的太阳正在冉冉升起!
画外音:该文章写于1921年1月,同年——
3月6日,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在香港成立。
3月14日,北京国立八校的教职员为抗议当局停发薪资,举行罢工。
3月30日,广州千余妇女要求男女平权。
5月1日,北京长辛店工人举行纪念劳动节大会,并宣布成立长辛店铁路工会。
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6月3日,“共产国际”派人来华建议及早建党 。
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
这样,故事的开篇与结尾遥相照应,主旨呼之欲出:虽然社会的变革漫长而又历经众多挫折,但是我们一直不曾放弃这种努力,改变的脚步永不停息。这样,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课本剧编创作为课文解读的拓展任务,能使学生站在编创者的立场来理解和思考课文。学生不仅在语言应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方面取得突破,而且在编创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增长自信心,更进一步开阔文化视野,使思想走向深刻,真正实现情境、实践与综合的统一。※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