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课程资源促进古诗学习
作者: 刘广琴一、复习唤情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第21课《古诗三首》。面对边关战事不断、民不聊生的状况,王昌龄发出了这样的呼唤——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希望有良将戍边,人民可以安居乐业。征战沙场的将士们却如此豪迈——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2.在《夏日绝句》中,诗人李清照面对国破家亡又发出了怎样的呐喊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以本课前两首诗的复习奠定感情基调,唤起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能够更快地进入情境,获得情感体验,为《夏日绝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诵读明意
1.指名读与教师范读相结合,逐步做到字字正确、停顿合宜、读出韵味。
2.补充注释:人杰,人中豪杰;鬼雄,鬼中英雄;亦,也。
3.小组合作,结合注释讲述诗意。
4.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哪位同学对这一段历史比较了解,说给大家听听。
(1)指名说一说,互相补充。
(2)“不肯过江东”这个典故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①乌江亭长劝项羽渡江时,项羽是这样说的——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师边读边解释句意。从这段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②面对追上来的汉军,项羽是这样做的——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师边读边解释句意。这样的项羽又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是的,项羽不仅有骨气,有气节,还英勇善战、大义凛然,多么慷慨悲壮!
(4)李清照认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在她心目中,项羽是“人杰”吗?是“鬼雄”吗?项羽慷慨赴死,而没有选择退回江东苟且偷生,我们能从他临死前的言行中读出他的英雄气概。诗中字里行间都是李清照对项羽的崇敬之情。
【设计意图】《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强调“应鼓励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拓展思路,支持自己的思考和论说”。本设计引导学生在预学时根据需要查找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搜集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再补充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典故,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通过细节品评让项羽的人物形象越来越饱满,学生对“人杰”和“鬼雄”的理解也更有血有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U型学习”的“还原与下沉”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建立起书本知识和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5.对于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个典故,历代有诸多赞颂。与李清照同时代的著名词人辛弃疾,对项羽有过这样的赞叹和感慨——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节选自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1)师逐句解释句意。“玉帐”是项羽的军帐。“虞”这里指虞姬,她在“垓下之围”中先于项羽自刎而死,何其悲壮。
(2)草木都被项羽的英雄气概打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动再读一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语文课标指出“教师要多角度分析、使用课程资源,善于筛选、组合课程资源,利用课程资源创设学习情境,优化教与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益”。在此基础上,教师选择呈现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的理由有二:其一,以同时代的作品进一步巩固、深化,引发思考,让学生对项羽这位英雄的认识更全面;其二,李清照以诗的形式怀念项羽,而辛弃疾则以词的形式呈现,文学表现方式更多元。
6.项羽是秦朝末年的楚霸王,而生活在一千多年以后的宋朝的李清照,为什么要追思这位失败的英雄呢?让我们走进李清照以及她生活的时代—— 宋朝,去细细体会。
【设计意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设计引导学生去分析李清照为什么要追思这位一千多年前的失败英雄。走进诗人生活的那个时代,学生自觉调用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去探索,并在下一环节的学习中由表及里去探究、思辨,深入挖掘李清照痛心疾首的原因。
三、品读悟情
1.你对李清照和她所生活的时代还有哪些了解呢?
2.这些统治者们逃到南方后,他们在忙些什么呢?
3.宋代诗人林升曾在临安的一个小旅馆的墙上题写了一首诗,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题临安邸》。
4.北方的老百姓在金兵的铁蹄下痛苦呻吟,南宋的统治者们却在饮酒作乐、醉生梦死。
5.(出示李清照站在乌江渡口的画面)靖康之变后,李清照颠簸南下,后来丈夫病死,国破继之以家亡,李清照流离失所。公元1129年,在逃亡的过程中,李清照途径项羽当年自刎的乌江渡口,心生无限感慨,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6.此时此刻,你们一定听出了诗人心中的愤慨和呐喊,也知道了李清照为什么要写下这首《夏日绝句》。
小结:在金兵入侵的动荡年代,宋统治者仓皇逃窜,苟且偷安,与项羽的宁死不屈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讽刺现实的手法叫做“借古讽今”。如果你就是李清照,你会怎样批评南宋朝廷呢?(生思考后回答)这就是诗人李清照心中的呐喊。
【设计意图】在交流自主搜集到的资料后,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该诗创作的背景展开合理猜测,而《题临安邸》的补充对他们的猜测起到了验证的作用。宋朝统治者的仓皇逃窜、苟且偷安与项羽的宁死不屈形成了鲜明对比,学生体会诗人的愤慨之情的同时,理解了“借古讽今”的表达方法。这样的设计,实现了“U型学习”底部对知识进行“自我加工”的过程,学生深入诗人所处的那个时代,与人物进行对话,获得了深刻的思考。
四、运用拓展
1.《夏日绝句》这首诗里的爱国之情溢于言表,可谓字字珠玑,透着一股正气。所以,人们经常把它写成书法作品悬挂在书房等场合来激励自己。我们先来欣赏几幅作品。(出示《夏日绝句》书法作品)
(1)欣赏,并简要介绍。
(2)今天,我们也来把这首诗写成作品。要想写好,我们首先来看看这首诗里要求我们掌握的几个生字。(出示生字:杰、亦、雄、项。重点指导生字“杰”和“雄”。)
(3)生描红、临写生字,反馈。
(4)拓展临写《习字册》中的古诗条幅。
(5)课后可以继续创作不同风格的书法作品,在字体上寻求变化。
【设计意图】课后习题不仅要求学生背诵《夏日绝句》,而且要求默写这首诗。这个环节的设计在完成上述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了解条幅的特点,感受汉字的书写特点和形体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进一步利用书法作品进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把爱国之情铭记于心。
2.“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没有国,哪有家。国家的每一次灾难都牵动着每一位国人的心,有识之士都在为国谋解放,谋发展,甚至为国捐躯,死而后已。让我们带着崇敬之情,课后熟练背诵本课的三首诗,感受他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情怀。
3.拓展学习:课后请选择完成一项作业,把家国情怀铭记心中。
(1)小组共同学习由《夏日绝句》古诗改编的歌曲,还可以创编舞蹈,有感情地边唱边跳,要表现出项羽的英雄气概和诗人的愤慨。
(2)分小组尝试探索南宋历史,并搜集南宋时期像项羽一样的英雄人物的资料,交流所得;也可以找一些爱国诗人的作品,如陆游的作品来学习,感受家国情怀。
【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一环节通过布置跨学科学习任务,由课内学习拓展开去,运用课内学习的方法去进一步研究相关内容。第一题与音乐学科融合,在有感情地唱跳过程中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和思考;第二题链接历史知识,并巩固本课学习的搜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同时发展合作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这是“U型学习”的“反思与上浮”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把前面经过“自我加工”形成的对这一时代的认识和思考,在运用和综合中进行升华和表达,获得意义增值。※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四期课题“导向‘U型学习’的古诗文辅读项目化学习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21JY14-L180]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市龙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