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主题性学习中提升价值观育人效果

作者: 艾雁

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和略读课文《小岛》这四篇课文。贯穿于这四篇课文的,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爱国情怀,是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笔者做了以下思考和实践。

一、学须有疑,学贵有疑

1.疑之始:文本时空有差距。本单元的课文涉及的年代、人物、事件各异,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比较多,学生不了解的地方也比较多。例如:

陆游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诗给自己的儿子?他要通过诗句来告诉儿子什么?

林升为什么在临安写下了《题临安邸》?汴州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说把杭州当作汴州?

梁启超先生为什么要写《少年中国说》?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圆明园为什么会遭受毁灭?

在教学本单元课文之前,笔者精心制定了预习单,并在课前预习部分,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提问。在批阅预习单时,笔者发现学生提的问题特别多。如何把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理清楚,把学生带入距离他们生活久远的历史情境中去,这是教学的重难点。

2.答之源:补充资料,变陌生隔阂为熟悉亲近。学生之所以产生这么多的疑问,主要是因为对当时的历史背景不了解。只有充分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掌握充分的资料,学生才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五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些搜集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但是在资料筛选上还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于是,在学生搜集了资料后,笔者组织学生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报和交流,引导学生筛选合适的资料。例如,在《题临安邸》这首古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查找并交流资料了解到当时的写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州,康王赵构仓促即位,不久逃到江南,最后迁都临安。偏安一隅的当政者不顾北方失地,不顾北方的遗民,只求苟且偏安,把苟安的杭州当作汴州(今河南开封),在杭州大肆歌舞享乐。

了解了这样的历史背景后,学生对于作者当时的处境、承受的国仇家恨、忧国忧民的情感,以及作者对当权者的愤恨就能感同身受,也更能体会全诗的讽刺意味,具体而深刻地领会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有的放矢,两全其美

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育人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实践中,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不同题材的课文也有不同的特点,要想实现育人与教育同行,就要因文施教。在“爱国情怀”主题课文中,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做法能帮助教师实现因文施教。

1.运用资料,奠定情感基调。查找资料要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运用资料也要讲究时机。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第3自然段时,笔者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文中所描述的景观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圆明园建筑的多、美等特征,促进学生的理解和感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一座皇家园林。(播放视频)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它吗?(多、美)它的名字叫圆明园。知道这个名字有什么含义吗?“圆”是指个人品德圆满无缺,超越常人;“明”是指政治业绩明光普照,完美明智。康熙皇帝亲自为这座园林命名,正寄托着他最美好的希望。可是,这样一座圆明园,却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齐读课题,哪个词让你觉得特别揪心?(毁灭)这么美好的圆明园被毁了呀!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伊始,笔者利用视频让学生感悟到圆明园昔日的美好,再连用三个问题将学生引入本课的教学情境中去,奠定本篇课文学习的感情基调。在教学第2自然段介绍圆明园内景物时,笔者让学生结合资料来介绍具体的景观,感受圆明园内景观的美轮美奂,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师:园中许多景观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岛瑶台、武陵春色。这些是怎样的景观呢?课前大家搜集了相关的资料,下面请小组交流。

(生小组交流)

师:圆明园中不仅有这些传统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圆明园中分布着145处景观,作者为什么不都写出来呢?

生:作者选取了最典型的材料写出了圆明园的多和美等特点。

师:圆明园的这些建筑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轮美奂。我感觉到很自豪,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皇家园林。

小组交流了课文中描写的几处景物,还补充介绍了一些景物,学生对圆明园的喜爱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也被推向高潮。后面,教师展示侵略者是怎样将这样美好的园林毁灭的,更能触动学生,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痛心和愤怒。

2.品味语言,促进情感升华。情感的获得,必须立足于语言的品味。随着品味语言过程的渐进,学生对文本情感的共鸣也不断升华内化。《圆明园的毁灭》中第5自然段描写了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并烧毁圆明园的过程。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小组讨论学习的感受。

师:请读一读这段文字,哪个字眼深深刺痛了你?

生:“拿得动的”“拿不动的”“实在运不走的”这些字眼刺痛了我——侵略者多么贪婪,一点东西也不放过。

生:“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连烧三天”这些表示数字的词刺痛了我——侵略者将园林毁灭得多么彻底!

师:是啊,从此圆明园没有了,没有了!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

课文结尾感情深重、意味深长,饱含着对中华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的愤恨。学生如果能抓住关键的语言进行品味,必然也能读懂作者的匠心。

3.指导朗读,推向情感高潮。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如同是一坛美酒,读之越深,越觉其味之甘醇。本单元的课文意蕴丰厚、情感充沛,很适合朗读。朗读时,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指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朗读方法。在教学完《圆明园的毁灭》第2自然段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如果这些景观都还存在的话,你会怎么读这一自然段?

生:自豪、骄傲。

师:那我们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的内容,读出作者心中的自豪和骄傲之感。

教学《古诗三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比较三首诗感情基调的细微差异,边读边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读。

师:这三首古诗的感情基调略有不同,朗读时需要寻找与诗人的共鸣,读出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你们能说说这三首诗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应该怎样读吗?

生:《示儿》的作者临终前都没见到祖国统一,所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应读出作者的悲痛之感。作者仍然对国家统一有着强烈的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应该读出作者殷切的希望之情。

师:是啊,朗读这首诗时,应该抓住“悲”来读。

生:《题临安邸》应读出诗人对南宋统治者纸醉金迷生活的愤怒与讽刺,以及对国家危难的担忧。朗读时应该读出作者的悲愤,尤其是反问句要用质问的语气来读。

师:说得好。第二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愤”。

生:在诗人龚自珍看来,当时的中国死寂一片,毫无生气可言。只有疾风暴雨以及惊雷一样的变革力量,才能给中国带来希望。诗人期盼最高统治者能够重新振作精神,打破陈规陋习,使普天下涌现出各种人才,来迎接华夏的新生。读《己亥杂诗》应该读出激情澎湃、气势磅礴、催人振奋之势。

师:第三首诗的感情基调应该是“盼”。了解了三首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好诗句,读出感情。

在朗诵训练时,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读、领诵与合诵、配乐齐读等各种形式的读,来感知作者的主要写法,在读中品味文章的“美”,在读中陶冶性情。学生既领会了文章的主旨,又在师生合作探究中,完成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爱国情怀”主题的课文承载着显著的育人功能,教师在教学此类课文时要直面教学困境,把握学情,有的放矢,充分考虑到教学与育人的双方面价值,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南化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