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文后练习系统运用的适切性

作者: 吴文林

“适切”在此处指适合、贴切,语文教材文后练习系统运用的适切性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相辅相成,互动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全新打开方式。笔者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摸索文后练习系统的运用策略,尝试对原有的练习系统进行优化。本文试以九年级上册教材文后练习系统为例,谈谈如何适时而用、因需而用、助学而用,积极实践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

一、适时而用

1.文后练习系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依据。教材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而文后练习系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呈现了编者编写课文的意图和目的,为教师教学提供思路和参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文后练习系统的内容,钻研教材,解读文本,进而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流程,选择教学方法,确定评价方式,让文后练习系统成为课堂教学设计的抓手,与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相适应。不论是整体感悟,还是理解赏析,或者迁移拓展等各项学习活动,都应时刻呼应文后的练习系统。比如《敬业与乐业》文后“思考探究”的三道练习:第一道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观点和理解课文内容;第二道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了解、掌握常用的论证方法,并学会分析其作用;第三道题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以抓关键词句的方式来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文后三道题的设计明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教学流程,教师在备课时,应以此为基点,精心设计备课。

2.文后练习系统与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教师在使用文后练习系统时,不能“烧大杂烩”,笼统地要求学生课前完成文后的所有练习,而应让文后练习系统落实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文后练习的使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分课时使用。比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因文章内容比较长,含义丰富,需三个课时完成。文后共设置了五个题目,“思考探究”第一题属于整体感知类,在梳理“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小说内容和小说主题,这要在第一课时完成;而第二至第五题则适合在第二、第三课时完成,五个题目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分学段使用。有的练习可作为学前的预习作业,比如初读类尝试性练习就可以作为课前的预习作业,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把握文章大意,理清文章结构,避免学生初读课文时漫无目的;有的可以作为课堂研讨的重点,比如精读类理解性练习,于课文关键之处用力,在作者情感态度上做足文章;有的可以作为学后拓展,比如那些比较、查找资料、根据要求写作等题型。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文后共设置了五道练习题。第一、第二两题可以作为前置性作业,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梳理情节,为师生的深入阅读“热身”,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题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体会不同叙事视角带来的差异化表达效果,以此为抓手进一步感知小说的叙事艺术,能力直指学生的写作素养。第四题的设计意图是结合文本中的具体语句,深入揣摩细节中的丰富含义。第五题是对文章的结局进行改写,其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可放在课后完成。使用好这个练习,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同时又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因需而用

文后练习系统在编写上体现了整体性的特点,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差异性。因地域、校情和学情等各种因素的不同,教师对于文后练习系统理应做到因需而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地“打组合拳”,对于生、难、大、碎的习题,教师可增、可改、可缓,让文后练习系统的使用更有技术性和艺术性。

1.增题。顾名思义,增题是在文后练习系统的基础上增加问题,要么是“搭梯子”,降低练习系统的难度;要么是“戴帽子”,增加练习系统的内涵,拓展学生的视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思考探究”第三题选取三副明人(包括张岱本人)有关湖心亭的对联,引导学生在课内学习的基础上拓展阅读,加深学生对湖心亭乃至西湖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在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的同时,笔者又适时地给学生“加餐”,向他们提供了一首风格不同的诗——唐朝诗人罗隐的《雪》,供学生对比赏析。学生初读这首诗时感到内容平淡无奇,写法也很一般。待反复涵泳之后,学生却发现它自有一种发人深省的艺术力量。

2.改题。教师可在文后练习系统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让题目更易接受、易理解。比如鲁迅的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文后“思考探究”第二题:“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如果中规中矩地讲驳论的方法,势必会带来教学上的审美疲劳,而创造性地用证明题解题的方式呈现作者反驳的过程,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已知:第一段内容。

求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证明:

①先前信“地”,信“物”,并未信己;

②后来信“国联”,也未信自己;

③所以,只能说中国人有“他信力”;

④所以中国人并没有自信力,没有,又谈何失掉?(自信其实早就失掉了的)

还可以进一步展开论证。

证明:

①先前信“地”,信“物”,不久就不自夸了;

②后来又对“国联”失望;

③所以“他信力”也失掉了;

④现在只是“求神拜佛”,以祈祷“解救国难”;

⑤而这一切都是自欺欺人的;

⑥所以,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同样的论据,作者得出结论是“中国人并没有自信力”“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3.缓题。一些特殊的题型需要学生去搜集、阅读、整理大量的资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多给学生时间去准备,不要急于去讲评,学会“缓题”。比如,施耐庵的作品《智取生辰纲》文后“积累拓展”第二题:“课外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其他回目,结合本文,写一篇《杨志小传》。”这个问题是阅读和写作的结合体,任务布置下去就不能过于“心急”。教师要多给学生一些时间去读《水浒传》,做好交流的准备。交流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所读、所思表达出来。只要学生学会了主动地与文本交流,自然也就学会了读书、学会了做人。

有些题目可能不适合学生,可选择不做。比如,吴敬梓的作品《范进中举》文后“积累拓展”第二题:“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这道题活动设计难度较大,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三、助学而用

语文教材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能力,其中既有对文本内容的思考研究,又有以文本为基础的课外延伸;既要抓住文本的核心价值,同时又不可面面俱到,要给广大教师、学生留下自我发挥的空间,因此文后练习系统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助推器”。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依据文后练习系统自主解读文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学生讨论文本内容、文章内涵、语言魅力和精妙的表达技巧。语文教材每册有六个单元,每个单元安排了一或两篇课文作为学生自读自学的篇目。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文后练习系统的内容,自主学习,走进文本。教师还要组织全班学生交流各自的体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相互学习,改变以往“一言堂”的问题。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快速提高。

在文后练习系统的习题中,积累拓展类题型也应被充分重视起来。教师若能用好这类题目,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思考和分析问题,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会逐渐提高。利哈乔夫的作品《论教养》文后的“阅读提示”的建议属于积累拓展类练习,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无论是查阅资料,还是采访某人,都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实践进程,做好思想上的动员、方法上的指导、成果的表彰和奖励工作,利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训练能够落到实处。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活动中逐步形成,语文学习真正实现了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向社会延伸。※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马鞍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