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教学本质,在思考与行动中成长

作者: 拜丽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老师要把自己修炼成一本语文教科书,一本学生天天看的‘无字之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语文教学的路上前行,我凭着韧劲一直在努力着。十多年来,我始终让自己保持着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同事眼中的我总是一副干劲十足的模样。

还记得2009年的夏天,我第一次踏上讲台,看着台下一张张稚嫩的脸庞,听见那整齐而响亮的问候:“老师,您好!”我便坚定了为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也注定了我在语文教学之路上风雨无阻地前行。

我热爱语文课堂,努力打磨自己的教学功底。参加工作的头几年,推门课、竞赛课、公开课是我的家常便饭。我深谙自身的不足,一有时间便到有经验的老师那儿听课、请教,积极参加教学研讨和语文教学讲座、培训。我还购买了大量的语文教育专著来阅读,研究课程标准,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从牙牙学语,到蹒跚走路,乃至做事做人,人的成长无一不从模仿起步。语文课中,我从仿内容,到仿活动,再到仿用语,直至在不断地打磨中发现自我,创造自我。短时间内,我迅速成长,在浪漫、感性、灵动的语文课堂上,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热爱语文课堂,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们。在美妙的语文课堂中,互动漾起实践的圈圈涟漪,对话荡开思维的层层浪花,我也享受着孩子们崇拜的目光。我以包容之心贴近他们的生活,以润物之姿静静陪伴他们成长。当微风拂面,浅草青青时,我和他们一起在操场上跑跑跳跳;当金桂飘香时,我带他们赏桂花、做桂花蜜、品桂花诗句、习桂花美文;大雪纷飞时,我带着他们放下课本去玩雪。每一份忙碌里都是我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努力打造师生互动的美好课堂,帮助他们积淀人文底蕴,拓宽知识视野。且行且思间,我一路收获着喜悦。孩子们那一页页隽秀工整的字迹,一句句声情并茂的朗读,一篇篇文采飞扬的文章,一本本写满疑问、写满感受的笔记都是我身为语文教师最美的收获,也是我一路从未停止的追求。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随着“双减”政策的推进,在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在一次次校级、区级以上的教研活动中,我不断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围绕“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共同学习”这三大主题,依托语文学习任务群,积极采用结构化的语文学习内容,探索高质量语文学习,逐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在学校语文工作室的帮助、鼓舞下,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追寻自己至简至真的语文之道。我始终坚信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每段路都是成长。2019年6月,经过层层选拔,我代表姜堰区参加泰州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获得一等奖。我在各类各级的比赛中历练,在成长中载誉归来,逐步走向成熟。

回顾省优课评比参赛历程,真是感慨万分。参加省赛的每一节课都精心设计,是对新课改以及新课标理解的体现。参加泰州市比赛时,我过于追求课堂的精致。那节课,从教学目标的选定、教学板块的设计、学情、导语、过渡语、总结语、板书等,甚至每一个表情、动作,我都下足了功夫。那节课非常顺利,后来,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陈志明主任点拨我:“好的课堂不期望太顺,太顺说明思维缺少坡度和生成,要有对学生的现场引导、点拨,课是上给学生的,不是展示给听课者的。”江苏省特级教师秦咏中在观摩了泰州的那节课后也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他为我明确了方向:“课堂要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为语文学程目标的实现服务,完美的课堂有时并不美,‘磕磕绊绊的课堂’因为真实才更具魅力。”现在回想起来才发现那时候的自己太稚嫩了。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什么是好课?孙双金老师说好课要上到学生的心坎上,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兴致勃勃,要上得学生思维飞扬,向四面八方敞开。于是,我潜下心来一遍一遍地研读教材,一遍一遍地设计教案,一遍一遍地试教,一遍一遍地修改。我主动到南京请教了特级教师潘文彬,也有幸得到了孙双金老师以视频会议的方式帮我析课、磨课。他们的指导让我对当下语文教学改革有了崭新的认识:学习的本质是思考,语文的根本任务是发展思维,提升语言能力。好的课要看到学生语言拔节,思维拔节。在与专家、导师的磨课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一波三折的课堂虽然不流畅,也不够好看,但真实,学生真实的生命成长才动人。不流畅的课堂,原来也是一种美——一种朴素而真实的美。

后来的课堂中,我基于儿童已有的认知水平,把教学重点定位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自主学习者提供最佳路径。完成学校工作之后,我就抽出时间试教。康华校区的13个班试上完了,我就去淮海校区借班上课,不断反思试教中的不足并对教学设计进一步调整……就这样,我反复修改、试教,课堂生成在一次次的试教中越来越精彩。

省级比赛的这节课,我学习借鉴了名师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更重要的是融入了自己的思考,坚守着自己的课堂,又不囿于自己的课堂。我在具体、实在的行动中展开思考,又在思考中审视、提升行动的价值。教学环节不流畅,但真实而富有魅力。在执教参赛课《纸船和风筝》时,学生不仅没能对答如流,反而连连出现状况。但仔细琢磨,这不就是真实的课堂吗?学生在学习中犯错,在反思中改正,成长不就是这样的吗?这既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又是一段幸福而感动的记忆。

最终的省赛,专家评委对我的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低年级以字词句教学为重点的特点,让学生在猜想当中识字,在语言比较当中感受语言内在的意蕴、神韵,尤其是两个“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和小熊的家门口,也飘到了孩子们心坎上。任务驱动的方式别具匠心,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整体感强、层次性强、设计感强。执教者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用灵动的语言、扎实的训练,让学生迸发出思维之花。

我们所憧憬的一切,不会一下子全部拥有,而是依靠自身的努力,一点点收入囊中。越努力,越幸运,越从容,越心安。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扎实、苦干的精神和认真、求是的态度是基础。在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想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就要学会不断地自我反思,开展教育研究则是必由之路。

2017年新高考新课改背景下,许多新的教育理念被提出,教材出现了重大变革。首次使用统编版教材,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教学面临较大挑战,我只能边学习边研究。2018年,通过各种不同的尝试,我深入钻研课堂、创建高效课堂,同时承担了“姜堰区小学语文深度学习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教学研讨”示范课的教学任务。《小猴子下山》是一篇富有趣味的童话故事,“如何上出新意,如何落实新的教学理念”是课程突破的关键。为此,我立足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自主理清故事顺序,习得识字方法,丰富语言积累,感悟文章说明的道理,从而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020年,在姜堰区积极申报“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的氛围影响下,我积极调整心态,在教学上做了许多新的尝试,对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融改实验”课《祖先的摇篮》一改过去的授课模式,利用信息化整合的激趣识字课堂,带给学生全新的课堂体验。2021年,这节课以录像的形式参加了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创新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

2022年,我作为核心成员参加了江苏省的课题研究,并有幸加入江苏省潘双林网络名师工作室、泰州市沈勇名师工作室。在导师团队的带领下,我不断突破教学“瓶颈期”。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成功只会垂青那些努力提高自己、不停奔跑的人。在语文专业化成长的道路上,我一路追问语文教学本质,如读文般批文入情、沿波讨源;如析文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思考与行动中润泽语文课堂,在一次次的蜕变与提升中感受语文教学的丰盈与美好。※

追问教学本质,在思考与行动中成长0
拜丽,江苏省第23届青年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课评比特等奖获得者,泰州市姜堰区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教师,曾获泰州市教学能手、姜堰区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称号,曾获泰州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她多次执教市、区级公开课及讲座,参与并主持省、市级课题研究,多篇教学论文在刊物发表。在教育过程中,她认为教师应如郭橐驼种树一样,“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