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堂提问:为学生思维品质赋能
作者: 段金红课堂提问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承担着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任务。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要利用好课堂提问,助力学生立足文本,在进行语言实践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思维品质赋能。
一、依据选文特点和学段特征,明确思维训练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资源,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本特点,通过有效提问和深度对话的形式巧妙植入思维训练。
对于低年级寓言类的文本,教师可以在“说故事,明寓意”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开启理性思维,走进故事中的人物,自由表达,感知寓意。如《乌鸦喝水》一文的教学可设计问题:乌鸦通过什么方法喝到了水?待学生回答后,转换角色,进一步提问:如果你是乌鸦,你能想出更好的办法吗?学生采用分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方法,思维将得到极大的锻炼。
高年级的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教学小说类文本时,教师可以依托文本的一些陌生化表达让学生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如教学《桥》时,教师在指导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设置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时,可设计如下问题:请你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情节。你的心情有没有随着情节的变化而起伏呢?试着调整一下情节板书。为什么作者在结尾处才告诉我们老汉和小伙子的父子关系,而不是在第15自然段?此类探究性问题促使学生深度解读文本,由此感知结尾的意外给读者带来的震撼,学生的思维也走向深处。
二、依据课标理念和教材体系,设计核心目标
要架构以问题为导向、以思维为导航的课堂教学,教师应从问题提出的范围(单元导语、精选篇目、认字写字、课后习题、语文园地、习作等)入手,设置核心任务,提炼关键问题,达成核心目标。
1.建构情境,设置核心任务。建构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王崧舟老师执教《母鸡》一课时,创设了“老舍先生的夫人在家里养了一只母鸡”这一情境,并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分别是帮老舍先生写投诉信和表扬信,让学生从文本中找到母鸡“令人讨厌”和“值得表扬”的具体事实,并在旁边写上理由。整节课由这两个学习活动统整,呈现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并且提供了阅读支架——找事实和写理由。学生不仅知道了该“怎么读”,还知道了该“怎么想”。学生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通过阅读、分析、比较、探究和表达触发思维的碰撞,其理性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
2.深挖文本,提炼关键问题。关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与核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其深入探究。关键问题的产生一般可以通过参考文章题目、关键词句和重点语段,或精读课文的课后题和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来实现。以《父亲、树林和鸟》一课为例,课后最后一道题有极强的思辨价值,教师可以抓住这道题作为教学的关键问题,让学生表明自己的观点,并从文本材料中找到相关语段印证自己的观点。如此,学生通过观点聚焦、材料梳理、证据支持以及有理有据的表达等方法,促进自身思辨能力的提升。
3.抓点促面,达成核心目标。文本是思维品质提升的基石,教师要发现文本的矛盾点、冲突点,以及学生的困惑处,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进行分析、思考,实现思维的提升。以《池上》为例,诗句“偷采白莲回”中的“偷”字就是一个冲突点。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此处的“偷”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感知课文主旨,联系生活实际,和诗中小娃产生共鸣,并有感情朗读这句诗,体会诗中小娃的可爱、纯真。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思想经历了“批判—理解—接受—认同”的过程,其思维自然就走向一个更高的维度。
三、借助问题支架和学习工具,促使思维可视化
教师可以依据不同的学习目标搭建合适的问题支架,设计具有一定逻辑关系的问题链,并利用一些学习工具,将学生思维的路径、规律呈现出来,将不可见的思维可视化,助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1.巧设问题链,搭建思维的跳板。教师可以由浅入深,合理安排问题的先后顺序,呈现连贯的问题链,让学生经历“爬坡式”的学习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和逻辑性。如教学《跳水》一课,教师可针对本课的重难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设计如下的问题链:是谁救下了孩子?船长是怎么做的?还有其他的办法救下孩子吗?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船长是怎么想的?在这样的问题链中,前两个问题指向文本的主要内容;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并发散思维,尝试寻找更好的办法;第四个问题指向文章的主旨,由浅入深,让学生的思维在最恰当的时机得到提升;最后一个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船长的思维过程,从而突破课文的重难点学习,落实单元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利用学习工具,探索思维的路径。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学习工具,如表格、学习任务单和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提取信息,理清文本脉络,构建思维的脉络。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在带领学生体会这个故事的寓意时,教师先指出: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没有蚜虫,更没有叶子。但是我们都知道,叶子、蚜虫和葫芦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借助关系图来说一说。(出示关系图)

借助关系图这一思维工具,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理清叶子、蚜虫和葫芦的关系,也为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提供了支架。学生表达的过程就是在学习用联系思维看问题的过程,从而突破本课的难点。
综上所述,有价值的课堂提问能有效推动学生主动阅读与积极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落实核心素养,建设思维与语言共赢的教学生态。※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