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识字写字教学的根本旨归
作者: 丁亮亮一、形、音、义联系的文化观照
学生识字写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初步认识、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过程。学生通过对汉字形、音、义关系的梳理,可以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形、音、义联系的语用观照
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以便在生活中正确、规范地运用。汉字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具体的语言文字实践运用结合起来。
1.在识字中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在第一学段的“梳理与探究”中提出:“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在第二学段的“识字与写字”中提出:“能感知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初步建立汉字与生活中事物、行为的联系,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基于语文课标的要求,依托小学语文教材,教师可以在课堂内外开展丰富的汉字学习活动,以达成相应的学段目标。
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中就安排了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识字内容,比如关于数字的汉字、课程表里的汉字、姓名里的汉字、表示时间的汉字、马路上的汉字、关于家人的汉字、关于职业的汉字等。以第五单元“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教学为例,这部分内容安排了两组有关植物的汉字。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两组汉字有什么共同的部件,学生发现第一组都有“艹”,都是上下结构;第二组都有“木”,都是左右结构。接着,让学生根据气泡图中的提示说一说这些偏旁的意义——“艹”字头的字多与植物有关,“木”字旁的字多与树木有关,初步感知形旁的意义。学生再大声读读这些汉字,他们会发现“花、草、莲、苹、桃、桥”这六个字除了形旁,另外一个部件的读音和字音很相似,是声旁。教师继而追问:“那树和林呢?”学生在《日月明》中已经学习过“林”字,教师补充教学“树”,右边的“对”表示一双手,人们种树时要用到双手。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发现了哪些带有“艹”和“木”的字,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识字。教师将识字教学与学生生活相勾连,为学生搭建了运用汉字的平台。
2.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学习运用汉字。在小学阶段,教师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语言文字的运用往往可以由一个字衍生出一类字,由一个字扩展到一组词,由一个字创造出句段篇。以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为例,教学“弯”字时,教师先结合“弯”字下面的“弓”,出示弓箭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弓箭是弯弯的,月儿也是弯弯的,小船也是弯弯的。当学生根据字形和图片理解了“弯”的意思后,教师再请一位学生站到讲台前,请其他学生观察这个学生身体有哪些部位也是弯弯的。学生纷纷表示,“眉毛是弯弯的”“眼睛是弯弯”“笑起来的嘴巴是弯弯的”。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认识了“弯”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再如,教学二年级上册《雾在哪里》中的“岸”字时,教师先出示海岸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根据字形了解字音、理解字义:“岸”最初写作“厂”,表示水边的高地,后来加上了“山”表示山崖,下面“干”表示读音。接着,教师进行拓展运用:海边的高地叫“海岸”,河边的高地叫“河岸”,河对面的高地叫“对岸”。这样,学生就认识并积累了和“岸”相关的词语,同时也将汉字的音、形、义学习自然地落实到位,培养了自主识字的能力。
三、形、音、义联系的思维观照
1.丰富具体形象思维。汉字虽然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但是它具有较强的图形特征,给人以直观、形象的感觉。教师在教学生识字时,可以采用展示实物、图片,动作演示和做游戏等方式,把汉字抽象的符号与具体的形象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狐假虎威》时,学生很容易理解威风凛凛的老虎形象,但是“威”字的识字过程就比较困难了。教师可以边板书边讲述:“‘威’由‘戌’和‘女’组成,‘戌’的本义是一种兵器,女子本来是很柔弱的,但是当她拿起兵器时就显得很威武了。”再如该课中的“蒙”字的教学,“蒙”字上面的“艹”表示稻草,下面的“豕”表示一只猪,中间的“秃宝盖”和“横”就像是稻草蒙住了猪的眼睛,因而“蒙”就有了“遮盖”的意思。文中“老虎被蒙住了”的意思就是老虎被骗了,搞不清楚情况。这样的观察、联想,有利于发展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
2.发展抽象逻辑思维。语文课标在“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中提出“初步梳理常用汉字形、音、义之间的联系”“按照汉字字形结构等规律梳理学过的汉字”。梳理就是归纳、整理。在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汉字以后,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比较、归纳、整合等方法,把一些具有同样造字方法的字进行归类,让学生掌握这些字的共同点,并通过归纳、整合推测出生字的形、音、义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主动通过多种方式独立识字的能力。比如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墙壁”两个字都有偏旁“土”,古代墙壁大都是用泥土砌成的,那么带有“土”的字多与泥土相关。学生在了解这一规律后,再遇到“块、堆、垃、圾、埋、坡、墓”这类字后就能根据字形来推测字义和字音了。经过这样的梳理与探究,久而久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升。
四、形、音、义联系的审美观照
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审美文化元素。它将形、音、义融为一体,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情境下“认识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规律。
1.在书写中感受汉字形体美。方方正正的汉字之美表现在它自身的构造和形态上,学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可以在笔尖的横平竖直中感受汉字结构美,在起承转合中体会汉字的线条美,在笔画的穿插避让间体悟汉字的和谐美。
2.在朗读中欣赏汉字音韵美。汉字音韵的平仄之间,一个个音符汇成了抑扬顿挫的语音系统。学生朗读时需要眼看字形,嘴巴发音,耳朵听音,头脑会意,这是将汉字辨形、正音、释义有机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欣赏语言文字的韵律,品味语言文字的精妙,想象语言文字构成的画面,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美的享受。
3.在创作中体会汉字意蕴美。运用语言文字来表现美、创造美是审美创造的最高层次。学生用一个个独立的汉字,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创作出一篇篇有内容、有温度、有思想的文章。在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观念中,学生可以感受汉字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和高雅情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