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境”在初中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王闯

提高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要注重引入新的教学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基于“真实情境”的写作是符合语文课标要求的,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语文课标对第四学段写作的要求是:“写作要有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能根据生活需要,写常见应用文。”语文课标注重在习作教学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从自身的生活出发,找寻生活的素材,写出有情感的作文。教师为学生创设写作的“真实情境”,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与学生在写作情境中交流沟通,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这样的方式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写作体验,让学生借助情境找到写作的灵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巧用“真实情境”,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掌握写作技巧

在习作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技巧,教师可以巧用“真实情境”,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写作技巧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例如,在《陋室铭》一文的学习中,笔者在教学“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时,出示“台阶上有稀疏青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写景的顺序、写景的颜色、写景的动态三个方面,并设置问题:“你觉得用‘苔痕上阶绿’来描写这幅图是否恰当?”而后,笔者带领学生分析“上”“入”这两个字的巧妙之处。学生很快领悟出:作者化静为动,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一种动态的画面感扑面而来:低处的苔藓从台阶爬到陋室,想看看这屋子里都有什么样的人,而高处的小草也想透过窗户去了解屋子里的人在干些什么。

在学生感受“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与“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的基础上,笔者补充刘禹锡的生平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了解君子形象的特质。最后,学生结合实际的学习内容,对文章的写法进行总结,学习托物言志与类比手法的作用,并采用这些方法描绘一个自己欣赏的人,或者生活中的某个“真实情境”。这样的“真实情境”教学有助于学生灵活运用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二、巧设“真实情境”,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获得体验感受

初中生的思想正处在迅速发展的状态,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采用科学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情感体验上有深刻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思维的发展。在“真实情境”应用中,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从人物的情感方面进行体验,对他们理解人物性格有着很好的帮助。舞台剧是巧设“真实情境”的重要方式。

如在《智取生辰纲》一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对“白日鼠白胜”叫卖的歌声和神态描写;对“刘唐揭起桶盖”的动作刻画;对刘唐“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的动作、神态描写;对“吴用用瓢下药,白胜夺瓢,顺势把药倾在桶里”的一连串动作的刻画……学生在表演过程中,能够深入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巧设真实情境,通过朗诵和角色扮演等方式,学生进入情境之中,获得深刻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习得刻画人物的方法,从而在写作中加以应用,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

三、巧借写作媒介,学生在视听感受中触碰心灵

习作教学中应将“真实情境”和多媒体技术巧妙结合,多媒体资源比较丰富,能为创设写作情境发挥积极作用。孙绍振先生在《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中说:“作文不仅是生活的反映,而且是心灵的表现。因而,要贴近生活,首先要贴近心灵。……只有贴近了自己的心灵,让自己心灵活跃起来,才可以贴近生活。”可见,用多媒体来进行习作教学的关键在“慎用”和“巧借”,目的是贴近学生心灵,触碰学生心灵。

笔者曾执教过一节作文课——《观察入目,感受于心》。在这节课上,笔者巧用多媒体进行“写作任务群”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小鸭子上台阶》,并以视频资料为支架进行习作教学。学生纷纷从“有一种爱叫做放手”“有困难,我先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榜样”“寻找最佳路线”“最棒的集体”等角度来交流视频最触动心灵的地方,确定写作的立意。笔者进一步从“于细节处见精神”进行习作指导,借助《背影》《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进入“含英咀华”板块,努力引导学生在确定好作文立意的基础上,关注细节、修辞方法,组织全班结合写作手法进行交流,把身边的人、事、物及其令人感动的点写出来。学生的写作热情高涨,写作手法自然,创作贴近生活,贴近心灵。

可以说,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学习活动,巧借写作媒介,结合自己视听等感官体验,在生活场景中触碰心灵,在具体应用中训练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自身写作水平。

初中阶段的习作教学,教师应将“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和“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写作注入动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收获和体会。笔者将对基于“真实情境”的相关作文教学应用理论与实践进行进一步探究,努力让作文教学在学生的素养提升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