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巧用媒介,盘活小学古诗文教学
作者: 张亚萍如何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有效落实古诗文教学目标,是教师研究教学实践活动的新课题。近年来,笔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巧用媒介,盘活小学古诗文教学,为单元视域下古诗文教学注入活力,提升效率。
一、单元视域下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
在教学古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应适当加入有趣的、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参与热情的活动,优化教学内容,用丰富的融合方式提升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单元主题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地品读、挖掘教学深度资源,有效提升古诗文教学效率。
1.以历史为媒介,拓展古诗文的教学内容。古诗词记录着诗人自己的生活起居,也体现了朝代的更替兴衰。教师在研究单元教学内容时,要紧密结合作品历史背景、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等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走进古诗文,走近作者。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教学目标为: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单元教学主题为“研读人物的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爱国之情”,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杜甫因“安史之乱”平定后“喜欲狂”的心境,教师借助历史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安史之乱”。根据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抓住“白日放歌须纵酒”一句进行提问: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歌声?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杜甫的心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借助拓展的史料,使单薄的文本变得厚实,教学内容更为具体形象。陆游的《示儿》、林升的《题临安邸》都是同类型题材的作品,在教学中,也可以互相借鉴。小学诗词类型中,怀古诗、边塞诗、抒情诗是最适合开展此类“学诗探史”活动的。
2.以音画为媒介,丰富古诗文的品读形式。在教材与学生生活经验之间架构桥梁,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音画媒介,激发学生探究古诗文的兴趣,使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并揣摩文字的韵律美和凝练美,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要求学生能“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学《伯牙鼓琴》时,教师可以以音画为媒介开展不同形式的品读。初读课文,以古琴曲《高山流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后,再听乐曲,引导学生理解人物的“志在太山”“志在流水”,想象太山的高大巍峨、流水的奔腾不息,将理解感受融入朗读;接着,再听琴曲,感受伯牙子期的深厚情谊,品读知音难得及其可贵之处;最后,再听乐曲,体会伯牙心中之殇,绝弦之决绝。品读过程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学生感受艺术之美的同时,对人物特点也了然于心。而教学《书戴嵩画牛》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欣赏戴嵩的《斗牛图》,再让学生品读文字,观察思考并体会描写牧童、杜处士的细节,感知人物特点。
3.以绘画为媒介,增强古诗文的感悟深度。归纳十二册教材中所有的古诗词课文可以发现,它们通常都配有精美或简要的插图,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插图,再根据古诗文内容合理想象,进行自主绘画创作。
如《望庐山瀑布》短短二十八个字,就能将“三千飞流,九天直落”的雄浑气魄展现出来;《清平乐·村居》一诗寥寥几句,将一个安逸闲适的农家小院里的温馨场景描绘了出来……这些诗作,都可以通过“诗配画”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教师可以设计“我是插画师”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理解古诗文内容、感悟古诗文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绘画创作,这样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这种教学方法,抓住了单元视域下古诗文感悟的深度,大大增强了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单元视域下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式
1.以同伴资源为媒介,合作学习。单元视域下的古诗文学习中,学生常常需要深度思考,小组合作能够为学生交流、互动、探究提供契机,提高学习效率。小组成员个体间的不同优势,可以成为优质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中要放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目标为:“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两小儿辩日》为这一单元主题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范例。两小儿对于太阳的远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用具体的观察进行佐证。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合作表演“辩日”过程,学生首先需要知道争辩的内容,即理解文言文;其次,要能根据观点说出依据,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如何开展辩论?辩论时说话的语气、神态、语言该如何?把这些学习任务交给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研究的同时,从同伴身上互相学习。该单元的课文都紧扣“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学生能在合作中感受到此类文章的表达特点。
2.以网络资源为媒介,深入探究。单元视域下古诗文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出发点。所以,我们的教学应不限于课堂,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可以拓展学生的探索空间。利用互联网资料,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群文阅读、主题阅读、任务群阅读等;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即时性,可以打破课堂古诗文学习的时空界限。根据学习要求,教师可以挑选与课文主题相似的作品,并由浅入深、有层次地推进学生阅读。
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王戎不取道旁李》时,教师应围绕“青史留名多俊杰”的单元主题开展教学,这个单元还有介绍西门豹、扁鹊、纪昌等人物的课文,皆以感受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为学习目标。对此,教师可以根据四年级学生的水平,利用网络资源,推荐其他与名人相关的文言文,让学生探究文中人物的特点与具体事例的内在规律,从而达到课内课外相融合、拓宽学生视野的学习效果。
3.以学生展示为媒介,演绎展示。在单元视域下的古诗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开展手抄报、课本剧表演、吟唱古诗、书法大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
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为:“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精卫填海》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教学任务:请你选择喜欢的方式把《精卫填海》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如绘画、讲故事、课本剧表演等。放手让学生去演绎自己读到的神话故事,而非统一的“复述”规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将课堂交给学生,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现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外国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