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视域下情境创设的多个维度
作者: 冯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文言文与我们之间有一定的时空距离,学生学习时存在一定的畏难心理。因此,教师教学时应择取恰当方法,搭建学习支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文言文。笔者将情境教学理论应用于文言文教学,运用角色演绎、再现旧知、碰撞生成、氛围营造等情境性活动设计,为学生搭设文言文学习模拟场,促使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多元对话,驱动学生学习兴趣,以达成深度学习的目的。
一、角色演绎,强化参与力度
教师可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具体任务驱动的学习场中,以特定角色演绎故事,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探究学习。例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行》,它被归入《世说新语》的“方正”门。方正,即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如何引导学生体味“方正”的内涵?笔者设置在场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在换位思考、联想、思辨等活动中沉浸文本,主动参与学习。
师:一场约定发生了分歧。此时,若你是其中一员,陈太丘、陈元方或友人,事件平息之后,你能说出自己的“方正”之处吗?
生1:我是陈元方。我理解父亲的友人确有难处才会失约,又因他是我的长辈,所以我一直以“君”称呼。若不是其不尊重家父,我亦不会以小犯大,“入门不顾”。我认为我的“方正”体现在知书达礼、不卑不亢,为了维护父亲的尊严据理力争,直言相告。
生2:我是陈太丘。与友人约定同行,正午已过,友人还是没来,我本想等候,但考虑到我与别人还有约定,不能失信,所以我才果断离开,并嘱咐小儿若其到来说明缘由。不失信于人、做事前思后虑、考虑周全是我的“方正”之处。
生3:我是太丘的朋友。因太丘离开,一时焦急,口出怨言,被元方一语点醒。仔细想想,自己还不如一个孩子,很是惭愧。善于反思、知错能改是属于我的“方正”。
换位思考后,学生明晰“方正”是知书达礼、守时守信、知错能改等美德,是陈太丘的“礼”和“信”,是元方的“直言”,是唤醒友人的“惭愧”。在相似的情境演绎中,学生为了印证自己的想法是否合情合理,需要认真地阅读文本,换位思考,讨论思辨。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被激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能够突破最近发展区,促进思维进阶,进而从现有水平达到目标水平。
二、碰撞生成,挖掘主旨深度
传统文言文教学多为注入式,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识记,教学缺少探究发现,少有思维碰撞。将情境学习理论运用于文言文教学,可以营造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生生、师生之间的思维就容易出现碰撞、生成等现象,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能够逐步体会作者情感,逐步挖掘主旨的深度。
例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 针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景象,大部分学生能够抓住“积水空明”读出月色的清亮皓洁。有学生认为“写庭院月色下竹柏的影子是从侧面衬托月光的清澈”。也有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不一定是竹柏的影子,因为下文注释‘盖’是‘大概’的意思”。此时,笔者抓住这一课堂生成,给出助力支架:“盖”字在一些相关的教辅资料中,给出的注释是“原来是”;二是苏轼对竹有着特别的情感,他曾在《于潜僧绿筠轩》中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学生通过支架,体会到竹子中空外直,象征做人的气节和风骨;作者对竹情有独钟,说明作者和竹柏已是物我合一。统编版教材将“盖”解释为“大概是”,说明不确定是竹柏,但作者却主观认为是竹柏的影子,可见竹柏是作者个人情感倾向的外现:逆境中坚守自己的气节风骨,不屈服不气馁,积极、乐观、豁达……
教师以问题引出情境话题——“不一定是竹柏的影子”,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和语言环境将“原来是”和“大概是”放在一起比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课堂动态,密切围绕主要问题,智慧捕捉随机生成,修正、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认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达成,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文本内隐厚重的情感价值观。
三、旧知再现,积淀文化厚度
文言文作品因时代久远及遣词造句的陌生化,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只抓住带有表征的字词,在字义上绕圈,无法深入领会作者的内隐情感。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关联旧知,在深度思考中感悟作品文化精髓,积淀传统文化知识。
教学贬谪文化经典之作《小石潭记》,其中作者的情感由乐转忧。柳宗元“忧”的根源在哪?答案往往是被贬的凄凉等公式般套话,放在任何一篇贬谪文章里都适用。如何避免贴标签式的学习?笔者这样设计:首先诵读全文,捕捉作者游览时的情感变化;其次品读课文,探求柳宗元情感转变的原因。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教师导学:陶渊明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是“看”的意思。“潭西南而望”的“望”字可以换成“见”吗?学生比较容易回答:不能,“见南山”表现的是不经意间看见了,体现陶渊明悠然自得的心态。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如果算不经意地看还说得过去,但下一句“其岸势犬牙差互”是对溪岸的描绘,不经意地看怎么会描述得这么仔细?“不可知其源”意为不知道弯弯曲曲的溪流源头在哪。都在思考了,怎会是不经意地看?所以“望”是有目的、聚精会神地看,在凝视,在想……

教师再次追问:柳宗元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深思后明确:不仅想到了曾经,自己的一腔家国抱负无法施展,还想到了当下,亲人离散,壮志难酬,归路难寻。所以,这一“望”字是作者情感转变的主要原因。第一段是发现之乐,第二段是赏鱼之乐,第四段地点、环境并无变化,却生“凄神寒骨”之情,只因这一“望”——凝视后的千头万绪才是凄凉的主因。这一望千回百转,伤感来路,不知归路,写出了贬谪之人共同的心境。
教师抓住“望”字切入,创设情境,链接旧知“悠然见南山”,学生精神亢奋。这种兴奋感、紧迫感驱动学生发散思维,关联不同时段的知识元素,思维便进入高阶层面:比照不同语言环境中“望”与“见”的不同情感意蕴,领悟这一“望”字深处所体现的作者的壮志难酬、生命担当、家国情怀等深度情感,触摸到古代贬谪文化的精髓,积淀文化底蕴。
四、氛围营造,提升情感浓度
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将品悟到的情感、意蕴以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教师若能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氛围加以渲染,学生就可以综合多感官的领悟,将在情境中生发的情感,以朗读的方式抒发出来。琅琅书声展示的是思维升阶训练的成果,是情境渲染下情感心境的呈现。
例如,教学《狼》时,教师出示“方欲行,转视积薪后……盖以诱敌”的片段,请学生猜一猜屠户的表情。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放松、吃惊、恍然大悟,指出“方欲行”是杀死狼后的轻松;“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是出乎意料的惊讶,“乃悟”是思前想后的大彻大悟。教师再指导说明,想要读出这种心理变化,可以在句子中加入一些语气词。学生读:(嗨——)(吾)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呀!)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吾)后也。乃悟(哦——)前狼假寐,盖以诱(吾)(呀!)。创设情境,渲染氛围,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恰当语气词,读出合宜的语气、语调、语速等,隐性的思维便被具体的情境赋予了形态。情境的创设是活动,是教育,也是教学,能促使学生按捺不住热烈的情绪认真投入。
文言文教学中,要创设适切情境,促使学生从多个维度积极深入文本,体味情感,品味主旨,传情朗读。学生认知由肤浅到深厚,思维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主体意识增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多元发展,也是深度学习的特征。※
[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课题“初中生语文思维力提升中教师介入策略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H13-20-L076]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