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

作者: 陶然

一、整合各课时的内容与教学资源,体现作业的整体性和统一性

教师应该综合课程总目标、学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在语文课标的指引下,依托教材各单元语文要素、课文编排,以及课后习题等助学系统,设计单元作业,使各板块内容形成合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热爱家乡,赞美家乡”,围绕这个主题安排了《登鹳雀楼》 《望庐山瀑布》两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 三篇文章,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语文园地”中也安排了相应练习。

二、围绕单元学习目标层层进阶,体现单元各课时作业之间的关联性与递进性

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的课时作业不仅要能围绕单元目标进行设计,还要体现层次感和进阶性。

在设计本单元的作业时,笔者紧扣单元双线目标,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虽然一个单元中各个课时作业安排各不相同,但课课关联,循序渐进。如,扣住“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这个学习目标,笔者在不同课时做了如下安排:《黄山奇石》第二课时课中作业,笔者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感受黄山奇石的生动有趣后,仿照课文,根据图片中石头的形状展开想象,并运用积累的词语,如“好像”“真像”等,介绍奇石的神奇有趣。《葡萄沟》第二课时,笔者紧扣课后习题设计课中作业,让学生学习例句提供的两种仿写思路,一种是用“有……”的句式列举事物,将事物的特点写具体;一种是用归纳的方式,总结事物的特点。学习“语文园地”时,笔者将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楹联推荐给学生阅读积累,让其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和语言文字的精妙,增添文学底蕴。学生利用收集楹联的契机,还可自主识字,由课内走向课外。

由上所述,这种围绕同一单元作业目标设计的不同课时作业,从字词走向句式运用,由课内走向课外,形成了有坡度、有联系的进阶式练习作业,有助于学生知识的习得和巩固。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让作业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教师应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让完成作业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切忌随意,要有严谨的态度,在布置作业前对学生进行三维分析:首先是班级群体差异的分析,其次要考虑到不同学段学生能力的差异,还要考虑到班级不同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要从多元智能发展的角度去设计作业,因材施教,尽可能关照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效利用作业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与运用。

教学《日月潭》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作业。

1.我是诵读小达人:背一背《日月潭》第2自然段,请你的倾听者为你评一评。

2.我是绘图小能手:“群山环绕、树木茂盛”的日月潭多美啊!请你拿起画笔,把日月潭生机勃勃的美丽风景描绘出来。

3.我是小小宣讲员:请把你对“群山环绕、树木茂盛”的理解说给你的倾听者听一听,让对方也能感受到日月潭的美。

“我是诵读小达人”的作业设计正体现了积累好词佳句这一单元学习重点。而“我是绘图小能手”和“我是小小宣讲员”的作业设计,则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点和他们的智元发展类型,尊重了学生的主观选择意愿。这种集开放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作业允许学生选择喜欢的形式去完成,可以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其兴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四、围绕学习任务群设计,让作业具有深刻性和探索性

“学习任务群”的提出改变了“教”与“学”的关系。这里的第一个关键词是“学习”,从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的角度明确了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习动机由学生发出,学习任务由学生完成,学习活动由学生参与,学习成果由学生获得,最终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第二个关键词是“任务”,即语文教学要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任务设计,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学段高低、学习内容的不同各有侧重。以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群合理设计作业,让学习始终充满挑战性,让学生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学习任务。

根据本单元特点,笔者尝试从任务群的理念出发,设计任务型作业。例如,为《葡萄沟》一课设计的任务型作业:为葡萄沟设计图文并茂的旅游海报,为葡萄沟的葡萄直播带货,查阅了解新疆地区其他的景点和物产。基于学习任务的作业替代了原本机械化的抄写、记忆式作业,任务型作业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值得注意的是,为精准把控作业时间,笔者在设计本单元各项作业后均给出了预计完成时间,增强了学生的时间观念,提升了学生的作业效率。

五、巧妙设计长周期作业,促进知识内化,体现作业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长周期作业,是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 观点、问题或任务,学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亲历问题解决的作业过程。完成该作业的过程通常需要几日或数周不等。教师在设计长周期作业时,应从学生经验出发,通过持续连贯的主题任务,促进学生内化、运用知识和自我建构。常见的长周期作业有文学欣赏与创作类、社会调查类、科学小实验类、项目实践类等。

教学本单元时,教师首先发布总任务,让学生找找自己家乡的相关资料,完成“夸夸我家乡”的长周期学习任务。然后,教师再对应各篇课文内容,设计相应的分解任务:在学习古诗后,让学生搜集与家乡相关的古诗词;学完《黄山奇石》,让学生收集家乡最具代表性的景点的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学习《葡萄沟》之后,让学生收集对家乡物产和美食的介绍;在学习《日月潭》后,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悠久历史;在学完“语文园地”中《画家乡》的阅读后,让学生学唱赞美家乡的歌,用图画展示家乡的美。本单元最后一个课时学完,教师还安排了游戏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整合信息,并在游戏的过程中加以运用,培养了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这项单元作业,学生的兴趣浓厚,参与度很高。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家乡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六、及时收集单元作业评价,优化作业,调整教学策略

1.多元评价促进教学合力的形成。如,《黄山奇石》课后习题让学生按照要求及例句提示,根据图片展开想象并练习表达。图片的直观性、情境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在合作探讨中畅所欲言,在片段练写中将文本和自己的表达巧妙融合,表述有条理,方法又各不相同,对同一张图片做出了不同角度的想象和描述。笔者在该项作业后又设计了自我评价、家人评价、同学互评的不同评价类型,在不同评价群体的评价导向中,关注学生语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感的体验,以及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教师在梳理作业的评价和反馈后发现学生写得最多的是“天狗望月”,对此,应增加对其他两幅图的观察、想象的指导。

2.科学分析增强作业提优的针对性。本单元检测作业,笔者利用了我校智慧学校云平台,围绕单元教学要求和学习目标,筛选出25道涉及本单元字词句篇的单选题。这些题目涵盖了本单元字音、字形、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利用平台做题,便于教师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有效分析。数据能准确反映出每个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方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辅导,也能更好地调节后面的教学目标。

3.个性化反馈推进学力发展。根据每个学生作业的情况,教师在反馈中应及时,准确地对学生做点对点的辅导,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障碍,给予学生鼓励,充分利用评价的指导和激励性原则,帮助学生思辨内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云平台收集了学生作业情况后,针对学生的某些薄弱项进行点评,并提供解决方案。这种共性和个性相结合的评价反馈方式,能够助力单元作业的设计不断完善、提高和再补充,有效推进学生学力的提升。

总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在落实学科教学的基本理念,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关注学生个体学习的差异性;要有助于语文学习从学科取向走向育人取向,从关注碎片化学科知识技能的习得,到关注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问题的解决;从关注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到关注综合运用和主动创造知识;从关注学什么到关注如何学;要有助于培养学生密切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绿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