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汤文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0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思维能力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要素之一,并明确提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突出强调思辨性阅读。将思辨引入课堂是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文章从培植学生质疑意识、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开展合作学习三方面对推进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进行探究,以供相关教师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统编教材

学生缺乏独立、深入的思考是当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小学阶段正是培养思维、开发智力的重要时期,低效的阅读教学反而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思辨能力,是当下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那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思辨性阅读教学呢?文章将对此进行深入探究。

一、质疑:培植学生的思辨意识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与教师的课堂提问不同,质疑主要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阅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提问、怀疑、批判与其思维逻辑的严密性、独立思考习惯密切相关。当前学生在课堂质疑中存在提不出问题、提出的问题比较单一、提出的问题比较肤浅等问题,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源自缺乏思维的训练。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则需要教师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训练。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原则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质疑的习惯,并进而掌握质疑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一)扣住课题,鼓励学生质疑

标题是文章的眉眼。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对文章题目提问、质疑、批判切入,引发认知冲突,产生阅读动机,借助质疑的问题,进行深入阅读。

以教学《花的学校》为例,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后,可以提问:“读了文章题目,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以课题为中心提出的问题可能非常简单,有的问题还可能比较幼稚,却都是经过思考后提出来的。思维被激活后,教师应鼓励、引导学生顺着质疑的思路深入阅读、独立思考,只有勇于质疑的意识被赏识,思维的火花才能迸发。针对题目提问后,教师要组织学生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适时解决容易解答的问题。

对进一步学习课文有较大价值的质疑问题,也即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教师要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做好进一步质疑的示范。还是以《花的学校》一课为例,当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发现上学的花儿和在学校上学的自己有很多相似点时,教师顺势引发质疑:“读完课文,花孩子在校园的生活和心理活动和你想象中一样吗,学校生活一定是不自由的吗?”如此一问,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探究。学生通过理解和想象,明白花儿的心思就是孩子的心思。这样的质疑尊重了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既能促进学生体会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语言表达,又可以使学生与课文中的“花儿”产生情感共鸣,使训练语言表达与辩证思维能力相融合。

(二)扣住目标,促进学生深度质疑

思辨性阅读要求边阅读边质疑,需要学生在质疑的基础上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需要强调的是,质疑并非仅局限在针对课题的课前导入环节,在课堂教学不同阶段,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教师都应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思辨,培养学生深入质疑的能力,达到提高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搭船的鸟》所在的第五单元以“留心观察”为主题,是习作单元在统编教材中第一次出现,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留心观察、仔细观察带来的好处,掌握运用多种感官以及抓住事物变化进行细致观察的方法,养成细致观察的良好习惯。在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描写翠鸟外形的第二自然段后,教师在屏幕中展示了一幅翠鸟外形图。其一是想利用多媒体直观还原作者的观察,与文中翠鸟的外形描写互相印证。其二是“不经意间”让学生发现翠鸟其他的部位,如腹部、腿部、爪子等,然后引发质疑:“这么多的部位作者都没在课文中‘呈现’出来,怎么还能说是观察细致呢?”如此一来,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可以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思辨,在批判中明晰。正是由于作者观察细致、全面,才会在写作中抓住最突出的特征进行描写,而非“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根本抓不住重点。

在阅读中质疑,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主题,还能使学生敢于思考,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拓宽思维的界限。

二、提问: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并让学生思考和理解,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互动方式。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分析、综合、推理、批判等思维活动,推动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课堂上的提问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激发他们的高级思维活动。

(一)对标梳理,用好教材

统编教材在课后练习、阅读提示等处编写有大量的思辨性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照新课标中思维能力培养方法、要求,有意识、分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1是对照新课标,对三年级上册课文中思辨性问题的梳理。

由此观之,指向培养思辨能力的问题在教材中所占比重不小,应得到足够重视并有效使用。

(二)聚焦内容,设置比较

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多提开放性、整体性问题。除了要使用好统编教材中已有的思辨性问题。教师还要对单元语文要素、人文主题、文本语言表达等进行深入的理解、把握,从而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以三年级上册《司马光》一课的课堂教学为例。这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基础上,该教师提出问题:“课文中写道‘光持石击瓮破之’,有的版本写成‘光持石,击瓮,破之’,你觉得哪种写法好?说说你的想法。”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明晰起来。“光持石,击瓮,破之”有利于初学者的朗读停顿,“但光持石击瓮破之”这种写法更能说明司马光在当时非常危急的情况下反应敏捷,动作一气呵成,从而突出司马光冷静果断的性格特点。文章认为,在此问题的基础上,其实可以再度引导比较:“除了标点,文中还有什么地方能表现出司马光思维敏捷呢?”要求学生继续深入阅读文本内容,继而发现课文巧妙地将“众”与“光”的不同反应进行对比,以此培养学生横向联系,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看问题的能力。

(三)抓住人物,假设思辨

作品中人物命运是作者依据人物性格、社会环境等匠心独运的安排,但思维惰性会导致学生对这样的安排不深入思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命运,合理假设,提升学生思辨水平。如在教学《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课时,在梳理课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绘制旅行线路图后,教师可以提出一个“角色转换”的问题:“如果青头被吃掉,红头会说些什么,青头又会说什么呢?”面对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学生需要依据课文内容,全面、客观、冷静地分析人物,在思辨的基础上寻找支持答案的“依据”。类似的高质量课堂提问能有效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促进学生全面地思考问题。

三、合作: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并非仅来自教师的讲解,更应来自学生个体的自主思考和创造,这些思考和创造往往受到特定环境的影响。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过程中学生除了需要依靠个体的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模式下,通过辨析、质疑、提问等思辨方法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围绕预测策略,由易到难编写了《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小狗学叫》三篇课文。《小狗学叫》是本单元最后一篇略读课文,编者为学生提供了三种不完整的结局,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预测空间。学生此时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掌握了相应的预测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共同交流、探究的过程中实现思维碰撞。表2是以表格呈现给学生组内讨论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对故事的三种不同结局做出预测,并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预测。

学生的思维是有差异的,这样的开放性结尾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所有的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角度,发挥想象,“瞻前顾后”,积极参与预测活动,学生之间互相启发,进行个性化的表达。班级交流过程中,还可以请一位学生分享其小组预测的一种故事结局,其他同学依据讲述同学提供的线索,对感兴趣的地方或有疑惑的地方进行针对性的提问、批驳,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四、结语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既是统编语文教材中的应有之义,又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的应有之举。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设计高质量的提问、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刘荣华. 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问题设计与指导[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2.

[3] 徐慧. 思辨性阅读:实现学生思维生长的有效路径[J]. 江苏教育,2022(25):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