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析

作者: 李娜娜

摘  要:朗读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基础教育改革方案的进一步发展,朗读课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强调了朗读的重要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遵循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有效开展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质量,特别是在对学生的轻声词训练中,教师要能够结合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然而,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许多不重视朗读教学的现象,导致了学生的口语能力得不到提高。因此,文章主要探讨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教学的策略,希望提高小学生的朗读能力,并能够给相关教育工作者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教学;轻声词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朗读教学必须在所有学习和阅读的环节中加以考虑。首先,朗读教学必须在课程、内容和实施方案中明确规定,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阅读课文。其次,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倾听和评价,强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普通话是朗读的一般要求,在教学推荐中特别说明,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朗读的习惯。最后,对学生的朗读评估可以从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这些内容直接强调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和要求。

在中长期低水平的口语交际目标中,普通话口语能力经常被提及。在高水平的口语交际中,学生必须以适当的语调有序地表达自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除了进行朗读教学,还需要鼓励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积极采用各种方式,发现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学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一、朗读教学的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朗读

朗读不仅仅是将书面语言转换成口头语言的过程,朗读的过程必须基于对文本的理解,贯穿文本,唤醒读者的共鸣,产生深刻的情感体验,用自己的声音表达思想和情感。这个过程不是单调的,而是一个必须用思维创造并最终促进思维发展的过程。

(二)朗读教学

朗读教学是阅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朗读不仅是学习朗读,更强调教师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能够品味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同时,朗读也是阅读的基础形式之一,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大声朗读,以便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并有效地将书面内容转化成语言内容。所以,教师在进行阅读课程的教学时,需要进行朗读教学,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

(三)朗读教学的规律性要求

第一,词语感受律。当读者面对一部作品时,必须具体地感受作品中的文字。文本只是一个符号,通过视觉可以看到符号,但通过视觉看到符号不足以创造情感。因此,通过思考和朗读,可以想象文字符号所代表的情感、强烈的情绪,并进行表达。

例如,“炎热”一词,解释是天气很热,但朗读出来的感觉一般可能会有所不同。有些人感到太阳的炙热,有些人感到汗流浃背,而另一些人则感到在空调房间里吃冰淇淋的舒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不同的语言感受。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仔细观察生活,丰富想象力,形成具体的朗读观。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图像帮助学生发展想象力,将词语转化为具体、生动的图像,让小学生朗读出来。

第二,引向情感律。在朗读的引导中,教学需要强调学生的情感旋律。在具体的活动安排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轻声词的训练,提高对情感律的认识。例如,学生在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时,由于没有合理地进行朗读,无法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即使是以“理性”的眼光阅读作品,也会产生偏离之感。有些小学生则大声朗读,过度使用、传播自己的情感,这使人听起来非常不自然。在引导情感的教学中,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并试图对作品产生“移情”,才能整合许多情感、经验和能力。例如,快活、厚道、含糊等轻声词,都是一种形容个人情感的词语,在学生的朗读中可以利用语调来反应。如快活的意思是快乐、活泼,这时的朗读则需要通过轻声快语来实现,这样的教学就引导了学生的情感律。

第三,不可替换律。不可替代律是指只要某些词,特别是关键词、句法和语法变为句子或段落,虽然大多数轻声词仍然存在,原有的基本意义没有改变,但原有的声音形式需要随之改变。如果一个词代替另一个词,但朗读前后的语气或语调没有变化,就会降低阅读质量,违反不可替代定律。

第四,定向推进律。朗读作品的思维和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作品的情感是动态的,相应的声音也应该表现出一些变化。在情感运动和声音流动的过程中,总会有一个“制高点”,也就是思想感情的凝聚点、声音形式的独特点、工作内容的中心点和目标的实现。

第五,语言规整律。根据语言调节规律,声音形式有序,情感不过度。首先,辩论中的词序应该正确、有分量、语法清晰、逻辑准确。其次,还应该注意单词的密度,不要太细或太密,否则会出现不平衡、不和谐。同时,也要注意节奏的变化。正确地升起和降落,节奏的变化应该是稳定的。如:妈妈说今天我只能买一个玩具,我答应了。这时的朗读,重点突出“答应”的轻声词,让小学生知道“答应”的不同规律,如被迫、积极等不同态度的声音表示是有所不同的。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价值

(一)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在新课程标准中,“学普通话”不仅是朗读教学的要求,也是口语交际的要求。朗读是提高学生普通话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大声朗读课文,学生可以快速地掌握课文内容,并在普通话发音系统中标准化辅音、节奏和声音。即使是那些难以掌握的变化,也可以通过朗读来提高普通话的整体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朗读教学良好地开展,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朗读课文和轻声词的过程也是吸收语言精华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听力和朗读可以增强对所学内容的印象,熟悉不同类型的词语、成语等,记住句子的形式。对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朗读课文可以使他们再现情景、开阔视野、扩大词汇量。如果大声朗读,所收集的单词、句子和修辞技巧将丰富学生的语言财富。例如,学生在进行轻声词朗读时“储备”的内容,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会自然出现。如:汉子、和尚、猴子等轻声词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看到不同的形象和动物,再进行训练,就会了解到不同的事物,在表达中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是理解课文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是,小学生的视觉思维仍然占主导地位,抽象能力没有得到发展,难以理解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读,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难句、轻声词等,逐步理解句子的意思,达到了理解课文的最终目的。例如,通过视觉观察和表达,学生可以调动大脑中的意象,结合无形的词语,创造动态的生活画面。比如小猴子抬起前爪,胡乱地抓着脑袋和耳朵,显得调皮又淘气,活泼且灵巧。其中猴子是轻声词,小猴子是形容猴子的体型小,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同时学着猴子的动作,在角色扮演中进行朗读,促进了学生对轻声词的认识,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长期目标,朗读不仅是一项“口”任务,而且是眼睛、耳朵、嘴和大脑的综合运用。从朗读准备到朗读结束,朗读者总是有一种积极的心态。此外,小学生在对轻声词的阅读内容中,能够更好地开拓思维空间,达到积极教学的目的。例如,如果学生大声朗读,应该对朗读有一定的理解,以便对内容进行透彻的分析,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然后结合感受,用声音表达出来。比如:“我实在看不惯他那狐假虎威的丑态,恨不得给他一巴掌!”狐假虎威的丑态需要强调词语的轻重,巴掌作为轻声词,在此处的运用需要加强语气,抒发个人的愤怒之感,根据这样的思路来引导学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进行多样化的朗读设计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从备课的设计开始,引导学生朗读。例如,根据教材要求的“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教师应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中的关键词,创造特定的情感氛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以运用“词汇感知规律”帮助学生发展想象力,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教师在教学《慈母情深》这一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扮演课文中不同的人物角色,然后开展情景对话式阅读,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充分融入课文情景,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联想能力。学生通过朗读来确定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情感类型,进一步提升了语文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明确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再一次展现作者创作时的思想情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充分发挥朗读示范的作用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先进行朗读,然后选择优秀学生或者多媒体资源进行示范朗读演示,让学生看到正确的朗读方式,进而反思自己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以逐渐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对朗读内容的情感感知力。

比如,教师在教学《白鹭》这一课时,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课文的标准语音阅读资源,让学生先聆听课文的标准阅读,以此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学生聆听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感受字里行间所表现出白鹭的美感,然后了解课文中的语气表现以及抑扬顿挫的表达,这种方式可以促进学生了解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与情感。在学生倾听音频资源之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尝试自我阅读,在阅读描写白鹭外观的句子时,要着重情感的融入,提升对阅读内容的了解程度,进一步感受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借此来充分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此外,部分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很难达到标准朗读。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借助视频或音频演示课文,以便让学生看到高技术水平的人是如何朗读课文的。教师在使用这种示范性朗读模式时还应注意几个方面:第一,在选择朗读音频时,必须做足够的功课。由于网络中的资源非常混乱,教师需要选择高质量的音频,可以先选择中国著名播音员、广播公司的语调,仔细整理辨析朗读材料的情感处理过程。教师需注意,呈现给学生耸人听闻的作品可能会误导学生并倒退。第二,在音频演示过程中,不能认为通过音频演示就可以代替自己教学。一旦音频呈现给学生,有必要督促学生进行大声朗读。通过让学生反复听和大声朗读,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正确解释阅读内容,更好地理解朗读的本质。

(三)加强朗读评价的多元性与针对性

教师评价往往是课堂的主流,但仅强调教师评价会损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为此,朗读评价的多样性意味着不仅要关注教师的评价,还要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朗读评价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朗读的优点和缺点。

例如,口头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评估自己的朗读效果,这也是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手段。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专注度。同时,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他人朗读的优势,对比分析自己的不足。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秉持客观的态度,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评价,要仔细倾听、思考朗读中的注意点,并认真开展评价。比如:法海和尚是个道貌岸然的人物。和尚作为轻声词,在朗读中需要将重点放在法海的名字上,和尚是轻声词带过,道貌岸然则需要强调,最后则是人物。在朗读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开展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最终选择一个代表性小组进行示范朗读,加深学生的课堂体验,逐渐促进朗读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轻声词以及朗读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因此,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能够进行朗读的设计,对轻声词进行重点分析,积极使用多媒体等工具让学生学习,最后需要做好对朗读的评价,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齐鹏.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J]. 学周刊,2021(36):109-110.

[2] 刘杨.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J]. 天津教育,2021(33):66-67.

[3] 孙晓利. 以倾听促进个性化阅读教学[J]. 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10):34-35.

[4] 铁凝. 朗读,倾听内心的声音[J]. 全国新书目,2017(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