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作者: 代文慧

摘  要: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表达更加清晰,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愿,还有利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朗读训练给予高度重视,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策略以及展开及时的教学反思,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未来实现良好的发展做好铺垫。基于此,文章介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以及朗读教学面临的问题,并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朗读训练展开分析,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对语文这门学科而言,发展学生的朗读能力与表达能力十分关键。由此,语文教师需要整合实际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习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并没有认识到朗读教学的实际意义,由此学生也受到了影响,难以对朗读教学引起高度重视。这限制了学生语感的形成,导致学生难以提升实际的表达与语言能力。为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需要教师格外注重朗读教学,全面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在朗读期间可以对知识形成全新的和深入的理解,完善和健全认知体系,从而在兴趣发展的基础上参与知识学习,让学生更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提升朗读能力。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一)利于学生语言发展

语言的学习主要依靠两个方面,分别为对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而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对字词的音、形了解更具全面性,强化语感,从而做到正确、流畅以及有感情地朗读。在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提出的要求应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要把握好重音、语调等,同时要让学生通过参与朗读训练,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渐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这样,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升其对语言文字的规范程度;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对语言的感受更加直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学会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进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写作能力。

(二)丰富学生知识面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教学至关重要,而朗读训练更是重中之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还能有效提升其对汉字字形、读音把握的准确性。学生朗读训练的内容可以是课本,也可以是课外阅读作品。通过朗读,不仅学生能大幅提高朗读能力,而且他们的知识面也能在无形中得到拓展。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既能形成对文章含义的正确把握,也能获取丰富的词汇、句式等知识,这对学生文字、语言综合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

(三)陶冶学生情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训练的开展,能让学生形成积极阳光的心态,促进良好性格、习惯的养成。不仅如此,还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更具表达的意愿,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语言组织具有一定正确性,并通过朗读,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韵味,进一步发展审美能力。实践表明,朗读训练能有效激发性格内向学生交流的意愿,这对他们未来的成长极为有利。

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落实教学目标,由此才可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现阶段,教师在朗读期间没有明确、清晰地为学生布置任务,只是让学生自主朗读,针对大多数学生的教学目标模棱两可。此外,教师虽然会落实教学目标,但是也停留在表面,未对学生进行分班级、分段教学,始终坚持统一的教学目标。此外,低年级学生在朗读中依然存在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会降低朗读效果,由此也为教师的教学管理增加了难度;高年级学生在朗读中缺少关键点,也不能彰显朗读作用。

(二)朗读方式相对枯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课文知识学习的基础,且还有部分是与课文结合的教材,学生长时间朗读课文,会导致知识学习枯燥乏味,长此以往,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师在开展朗读教学期间,只是简单地搜集课外朗读素材,难以促进课内外知识的整合,且朗读效果也没有提高。不仅如此,教师所举办的朗读活动都是结合教学情况所开展,虽然学生对朗读有极浓厚的兴趣,但朗读的只是课文内容,会限制朗读内容的拓展。

(三)朗读方式过于单一

现阶段,朗读方式呈现多样化,包含了自主读、个别读、比赛读等,但在教学期间,教师所选择的方式大多都是针对课文段落,针对故事性课文,大多会依照角色扮演进行,针对段落清楚的文章,会运用小组分段形式,而记叙文就是全班学生一同阅读。但是长期使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感觉单调,难以综合性考量学生知识学习兴趣,且这样的方式并不能全面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只是停留在知识浅层。

(四)教学指导不够具体

现阶段,在朗读指导期间,教师缺少充足的指导时间,实际的指导也只是进行示范朗读,偶尔具体指导学生,部分教师为了完成朗读教学,会针对朗读内容进行提问,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当一名学生朗读之后,下一名学生紧接着进行,缺少实质性的示范阅读。此外,部分教师缺少专业教学指导,在指导期间也只是从正确的读音出发,实际指导方式不够深入。在朗读期间,教师科学有效的指导十分关键,这不仅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教学的关键。

三、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优化策略

(一)合理制订朗读训练目标

要想让小学生完成朗读任务,明确朗读训练目标至关重要,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推动其各项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性制订朗读训练目标。学生在进入中年级阶段的学习后,朗读方面相较于之前已经有所提升,教师可以依据其特点,重点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培养他们良好的朗读习惯。

以教学《走月亮》这一课为例,教学目标为理解生字、生词,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作者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这为接下来的训练活动明确了方向。教学片段如下:

教师:课文朗读结束后,大家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阿妈拉着“我”的手,“我”闻着阿妈身上的气息,我们一同走过石拱桥、果园、庄稼地、菜地等,让人感觉十分温暖、幸福、快乐。

教师:那朗读时该用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用一种舒缓的情绪、温柔的语调进行朗读,在朗读“我”和阿妈对话的内容时,可以适当提高语调,以体现出“我”当时快乐的情绪。

教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整篇课文都饱含着浓浓的亲情,所以大家在朗读时,语气应是舒缓柔和的,可以给人一种温暖舒服之感。

在对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中,教师以学生的发展规律为依据,结合他们的认知特点设置了三个目标。因此,通过朗读训练,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顺利完成了朗读训练任务。与此同时,这三个目标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朗读训练主旨的明确把握,加深对文本情感的感受,进而提升学习兴趣,增强语感,实现高效率的学习。

(二)为学生创建充足的朗读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创建适宜的阅读环境与氛围,进而保证学生在教学中彰显主体地位,保证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知识学习中,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因此,教师需要改善与创新教学观念,保证学生具备主动权,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参与朗读练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才可能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确保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更加认真。不仅如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明确引导作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式,教师起到引导与监督的作用,从而保证学生能正确练习,运用普通话参与朗读,富有更为深厚的情感。教师还需要为学生营造适宜的氛围,以小组为基础进行活动训练,明确教学目标,促进任务的顺利进行。此外,教师也需要在其中落实趣味性内容,保证学生具有更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少年闰土》时,教师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以小组为基础进行角色朗读,以确保学生可以模仿文章人物,针对内容进行合理的思考与分析,进而实现更为理想的朗读效果。明确人物的情感,依照主题进行角色扮演,学生丰富了朗读经验,提高了朗读水平。在此期间,学生也会认识到朗读的价值与趣味性。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升华朗读的仪式感,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了其中。

又如,在朗读《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的情绪要比小学生丰富得多,朗读得也更有感染力,教师要将自己的情绪注入其中,让学生更加沉浸于文本的意境中。同时,也需要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这种朗读方式就像是玩游戏一样,能让学生在朗读中获得乐趣。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关于故事和对话的文章,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朗读方式,改变朗读策略,使学生在朗读时选择角色进行朗读,以人物为主导,以其他方式为辅助。

(三)教师彰显榜样的力量

学生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进而为学生确定正确的朗读目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格外注重示范作用,确保学生科学认识朗读的方式,使学生以教师为榜样参与知识学习。由此,教师需要在朗读时进行全面的创新与完善,进而在学生的发音与咬文嚼字中体现朗读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明确朗读重点。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保证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规范自己的行为。此外,教师可以整合信息技术,通过播放朗读视频与音频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认识到朗读的实际效果。教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规范学生的行为,拓展教学渠道,保证了可以与学生一同完善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授《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多个层面的音频朗读,让学生加深理解音调、节奏等层面,在逐字逐句中进行内容分析与理解,为学生传授正确的朗读经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朗读,录制自己的朗读视频,使学生在重复训练中可以细化分析文章,之后将作业交给教师,教师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展示。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给予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能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的不足,教学过程更加科学有效。

又以《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谈话的方式引入本次课程主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待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后,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提前制作的自己朗读的电子课件,并配有视频画面,让学生观看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结束后,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后感,有学生说道:“钱塘江大潮后浪推前浪,一层叠一层,大有排山倒海之势。”也有学生说:“钱塘江大潮太壮观了,犹如万马奔腾一般,势不可挡。”其次,教师继续引导:“有一个作者将自己观潮的经历写了下来,名字就叫《观潮》,其中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来之前、来时、来后的场景。”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已经被充分调动。最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气势磅礴的钱塘江大潮。

(四)尊重学生,实施多元化激励评价

朗读不只适合小组活动,也同样是在语文课堂上展示个人阅读能力的绝佳方式,能够彰显学生的个性。个人朗读可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朗读、享受朗读,对提高朗读能力有积极作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中,需要教师积极了解学生的差异性,以及学生的语言知识储备量、知识基础能力、兴趣爱好和个体情感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勇敢地参与到朗读学习中,用更充沛的情感丰富朗读材料,使朗读更生动。教师还应该注意到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学生非常敏感,他们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因此,进行多元化激励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工作。教师若想更高效地开展朗读教学活动,必须意识到科学、客观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能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例如,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效果时,可以采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跨组评价和教师评价方式等方式,以确保教师和学生共同给予正确的评价。

总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在教学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有一定提升作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在教学期间,不管是学校还是教师都要格外重视,且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强化朗读的比例,保证学生感受到朗读所带来的魅力,强化知识学习基础。

参考文献:

[1] 田小兰.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研究[J]. 智力,2022(21):79-82.

[2] 曹锦霞.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当代家庭教育,2022(10):142-144.

[3] 高金凤. 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新课程,2022(01):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