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新课改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作者: 蔡声红摘 要: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素质教育成了教育活动的主体,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及时转变自身观念,深入了解新课改的要求,并且巧妙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充分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文章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就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及探索,分析了有效的教学策略,一线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应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情感教学
在时代的发展下,人们提升了生活品质,社会各界开始十分关注教育领域。在这种情况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较多文章,而这些文章中蕴含一定的深意及内涵,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所以,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分析及研究相关内容的能力,使其形成一定的学习热情、学习兴趣,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提供保障。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问题
(一)教学方法手段单一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方式是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在教材上勾画标注。但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对教材中呈现的内容进行分析重授,学生处于被动位置,根本不能进行详细深入的思考。而且在教师的重复讲解中,学生会认为语文课堂没有意思,不能紧跟教师的节奏对知识进行探究,逐渐地丧失了学习热情、学习兴趣,对最终的教学效果造成了不良影响。
(二)缺乏自主学习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缺乏自制能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无法长时间保持注意力进行学习的情况。而且课堂教学中常出现走神、开小差的情况,学生的学习成绩、课堂纪律因此也受到了影响。再加上教师并没有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在遇到难题时第一反应是退缩,而不是去思考和探究,所以学生只是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当作了重点,对教材内容进行死记硬背,语文学习的效率及质量不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没有得到提升。
二、基于新课改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创新教学形式,激活学生动力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传统的教学形式逐渐暴露出局限性,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紧密结合当前的教学环境与学生特点,积极创新教学形式,确保更多的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起学习动力与热情。
首先,教师要正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它不仅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往往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过程,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中引入新的元素,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讲解和探究,鼓励他们深入阅读素材,自主寻找答案,挖掘文本背后的思想情感。其次,教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准确把握其特点、重点与难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活动,使其更具吸引力与互动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更能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详细的讲解并不能让学生对每个角色的特点进行感知,也不能让学生对文章渗透的思想情感及道理进行深入探究,所以,教师需要创新教学形式。因为大多数学生喜欢实践型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完全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教学。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提前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这篇文章,使学生能够明确文章讲述了怎样的内容、有哪些角色。然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通过小组讨论揣摩角色的特点,做到有效探究,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表演。为了避免学生在该过程中出现浑水摸鱼的情况,教师可以引入奖惩制度,让学生在相关制度的激励下产生学习热情。表演完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一步探讨,从而加强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有效提升了教学效果。
教学形式的适当创新可以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探究欲望调动起来,使学生与文章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短,并帮助学生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有效教学
教学情境的精心创设能够显著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鉴于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大多源于生活,采用生活化情境的教学策略能够拉近学生与教材知识的距离,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教材内容,感知并学习其中的精髓。
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活,还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素材,为后续的文本解读和写作提供有力的支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背后的情感,还能够让他们学会灵活运用这些素材,提升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充分采用生活化情境教学的方式,通过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学《找春天》时,这篇文章有趣地阐述了春天的景色,并且作者借助景色抒发其热爱之情。在实施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提出一些导入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你们认为春天是什么样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场景?有没有绿色的植物、蓝色的湖泊?”在问题的指引下,学生能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力被充分调动,并且在发散想象力的过程中说出相应的答案。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文章内容,让学生简单地了解文章。为了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室外,欣赏春天到来的场景、寻找能代表春天的事物。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走进文章,走入生活,充分地了解文章渗透的思想内涵,做到相关知识的有效理解、深入掌握。
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有效地做到生活与知识的充分结合,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入手感知和学习文章内容,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进而为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三)融入情感教育,培养人文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及研究,并应用其中的深厚情感,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仍旧将成绩的提升当作了侧重点,忽视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走进课文,与作者、文章中的各种角色产生情感共鸣,只是在表层上对知识进行了分析,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教师需要及时创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确保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文章情感,形成一定的情感感知能力、人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这篇文章描述了狼牙山五位壮士的英雄事迹,展现了这些角色的爱国之情和远大抱负,在情感教育方面有着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可以将其当作素材,科学合理地设置教学活动。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深入阅读文章内容,然后尝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入了解该事件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狼牙山五壮士选择放弃自己的生命。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分析,可以体验相关的价值情感,在强化对知识的认知的同时,形成一定的感知能力、学习能力。
适当地融入情感教育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研究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一定的人文素养。
(四)开展趣味活动,将寓教于乐落到实处
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积极性,可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但是,趣味性活动的开展需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贴切适合,这样才能有效教学文章知识,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教师可以开展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选取几名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在课堂中表演,调动全班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教师也可以采用朗读比赛的方式,以小组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如果学生在朗读比赛中获得了胜利,那么就可以让这个小组充当朗读指导者,让这个小组的成员带领其他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的练习。由于学生的好胜心、自我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所以可以充分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深入研究课文内容,发现知识的魅力及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寓教于乐可以落到实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提升了学习能力,教学效果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趣味性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做到充分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及质量。
(五)进行分层教学,推动学生发展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面临多种挑战,且因个体差异,培养的进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持续关注学生动态,灵活调整教学环节,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获得针对性地指导,并在各自基础上稳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采用了很多优美的语言去描写小兴安岭的美,如果学生能够对这些内容进行深度学习及感知,就可以做到相关内容的深入了解、有效掌握。不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特点,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弥补学生的短处,教师可以按照自己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在语文学科上的具体表现,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即能力特别突出的层次、能力一般的层次、能力较差的层次。针对第一个层次,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将重点放在独立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的方式,分析和研究文本内容。针对第二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做到对文本内容的深入分析、有效感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针对最后一个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字词的教授当作入手点,并且采用适合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分层教学可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情况,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收获成长与发展。
(六)培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修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的修养及语文素养的提升而言具有积极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全面分析学生的情况,并采用适合手段,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一同探讨制订阅读计划,确保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并且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强化对知识的认知、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学习任务,以学生的情况为依据开展交流互动活动,使学生能够对自己在学习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悟及体验进行深层次的交流、讨论,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素养和修养。
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课前、课中、课后学习任务,让学生可以主动开展学习,全方面地分析文章结构,深入探讨文章细节,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小组探讨活动,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强化对知识的印象,提升学习的参与度,全面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进行深度分析与有效研究,以全面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基于对学生情况的精准把握,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旨在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进而提升整体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创新教学形式,激活学生动力;创设生活情境,实现有效教学;融入情感教育,培养人文素养;开展趣味活动,将寓教于乐落到实处;进行分层教学,推动学生发展;培养学习习惯,提升学生修养等入手进行了深入研究,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运用,充分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陈会霞.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4):73.
[2] 尚誉. 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23):5.
[3] 戴萍. 浅析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J]. 新智慧,2019(34):48.
[4] 郝万康.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J]. 课程教育研究,2019(49):44.
[5] 施珊瑜.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方向[J]. 试题与研究,2019(3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