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葛佩静

在小学数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策略研究0

摘  要:生活化教学是指基于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能够在发现和解决这个生活化的问题中,与教师、同学充分交流。通过解决生活化的问题,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理论知识,还能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小学数学教师应用这种全新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型中灌输数学理论,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在落实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化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模式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须学习的学科,学好数学知识,能为学生奠定良好的科学基础。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小学数学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一方面,教师要应用生活化案例,告诉学生理论是什么意思,使学生可以借助生活实践经验理解数学知识,从而降低学习数学知识的难度。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学习生活化的数学知识时,理解学习数学学科的价值和意义,他们将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同时,他们的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

一、列举生活化实例,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

列举生活中的实例,能够让学生看到生活中真实的数学教学案例。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实践,理解在生活中怎样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对比、类比生活中的案例,学生可以慢慢理解数学概念或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以负数教学为例。对小学生而言,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如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看到生活中温度的计量,学生会看到一个城市的温度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在计账时,人们将得到的资金计为正数,将支出的资金计为负数。在生活化的案例中,学生能够理解在生活中,负数和正数是相对的,如果把温度上升视为正数,那么温度下降就是负数;如果把钱进账当作正数,那么钱出账就是负数。为了区分正数和负数,人们应用“+”“-”这两种符号来区分当下记录的数是正数和负数。如果一个数前面有“-”号就是负数,比如“-3”“-4”都是负数。如果一个数前没有符号,就默认它是正数。

直接为小学生讲授抽象化的理论,他们不仅听不懂,也难以理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心理学家一直提出,要从具象化的案例开始,让学生理解抽象化的理论。直接引用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通过对比、类比生活中的数学化问题,可以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应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避免直接灌输给学生理论知识。

二、把握生活化实质,充分结合教材案例

数学教材中列举过一些生活化教学案例。通常教材中的所选案例,是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学习的案例,并且可操作性较强。教师需要深入理解这些案例的设计目的,包含的教学思想,找到引导学生学习的办法。

三、设计有趣的生活化问题,让学生明确求解需求

小学生不喜欢枯燥的学习过程。如果教师能将一些数学问题拟人化,让学生依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这些数学问题。那么学生就会带着情感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他们将产生极强的学习驱动力。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为了达成自己的情感目标,思考和互动,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教师如果直接要求学生通过理论知识学习数学,学生难以感受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将一个抽象化的理论问题代入到生活化的环境中,学生将了解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在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学习需求。这一题中,学生看到了他们解决问题的需求是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而不是精确地完成数学计算。了解了生活中数学问题的需求以后,他们可以灵活地应用理论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而不是只会照本宣科地解决问题。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什么?有一些学生的认知十分偏颇。他们觉得学习数学知识的目的是提高做题水平,让自己得到满分。正是受这种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所以很多学生变成了在生活中“高分低能”的人,这些学生不会从生活中发现生活的需求,不能够为了优化生活而学习。这种数学人才,知识结构是偏颇的,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需要学会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

如图1,是小哲家统计的水费和电费。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挖掘这张统计图形中的数学问题。那么与统计图形有关的知识点是什么呢?学生开始联想。从定量的角度,学生可以挖掘到下半年水费和电费的总量、水费和电费的平均数、水费和电费的中位数……从数据变化的角度,学生可以找到水费和电费的最高值、最低值。从定性的角度,学生可以分析哪几个月份的水费与电费比平均数高或比平均数低,从因子的角度分析,学生可以思考,为什么这几个月的水费或电费比较高,而其他几个月水费或电费比较低。学生既可以结合生活经费在这张统计图里找结果,又可以从水费或电费的变化中找结果。学生需要提出控制因子的策略,并能通过绘制统计图形发现,自己是不是将结果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学生需要提出有执行性的控制方法。比如在夏季,生活用水会比平时多,那么只能要求尽可能地节约用水,循环用水,不能提出夏季用水要比冬季还少这种没有执行性的因子控制方案。

教师可让学生主动发现可以应用数学知识预测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并结合生活实践让数学结果控制在自己需求的范围内。掌握了这些知识,学生将了解和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就是为了应用数学学科知识来优化生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了解了数学学科的本质,学生会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加浓厚,他们会乐于探究,并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优化自己的生活。

五、利用数学历史和游戏开展生活化教学,加深学生理解程度

部分学生把数学知识学习和生活分离。实际上学习数学知识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可以让学生的生活具有趣味性。就像他们会利用休闲的时间阅读一个故事,或者打一次游戏一样。数学文化和历史以及有趣的游戏,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给他们带来趣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收获文化内涵的积累,还可以提升个人的生活水平。

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普及数学“+”“-”两号是德国人创造出来的这一段数学历史。原先酒商在出售酒后,将进货增加的酒的数量不作变动,而酒出售以后,用横线划掉。之后人们发现数学问题中存在剩余或不足的问题。为了表示这种数学变化,人们创造了加法和减法。这两个符号在1630年才正式普及。乘号是由著名数学家欧德莱创造的。他认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他将“+”转动了45°角以后,记录这种特殊的加法,它既区别了普遍的加法,也呈现了乘法计算与加法紧密相连。“÷”是瑞士数学家哈拉提出的。过去人们常常应用“:”表示除或比,瑞士数学家哈拉认为除法是特殊的减法,应用创造乘法的原理,这一数学符号被创造出来。

在听完数学小故事以后,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玩数独游戏。这个数学游戏的规则是出示一个横为九格,竖为九格的九宫格,学生需要将1~9这九个数字填入格子中,要求每个横格没有重复的数字,每个竖格也没有重复的数字。学生需要观察和思考数字出现的规律。数独游戏是日本Nikoli公司在游戏杂志上为了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而设计的游戏。最开始的数独是横有三格,竖有3格,把数字填上去,不能让1~9这九个数重复。后来这个游戏拓展,变成了横九格、竖九格的游戏。为了让游戏趣味化,人们还开发出了锯齿形的数独游戏和对角线数独游戏。有趣的数学游戏丰富了学生的生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

学生可以在业余时间了解数学史,接触一些数学游戏,让数学丰富自己的生活。了解了数学史,学生能够了解数学知识从无到有的发展,对数学有更深刻的认知。数学游戏中包含着知识点,在玩数学游戏时,学生需要一边思考,一边寻找规律,从而对这个数学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知。数学学科不是学生的生活负担,相反,它能让学生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师不能为了把数学生活化而“生活化”,丢弃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每个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必须包含一个典型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理论融入生活化的场景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在情境中,学生可以了解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看到典型的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充分探索,发现与数学问题对应的理论是什么,数学问题解决的需求是什么,怎么把具象化的数学问题变成一个抽象化的数学模型,怎么看到其中的规律,怎么从数学问题中发现一系列数学问题的实质。有些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可以自己解决。有些问题比较复杂,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分析,或者让学生充分交流探讨,取长补短。通过师生交互、生生交互,学生能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数学理论,他们的综合素养也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伟庆. 刍议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 新教师,2022(02):80-81.

[2] 刘飙. 去“伪”存真,刍议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J]. 学苑教育,2022(21):69-71.

[3] 马成良. 探寻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9):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