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作者: 郭琴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学生心理、生理变化的关键时期,如何帮助学生夯实小学阶段的基础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关注点。其中,数学学科是学生在小学阶段重点学习的科目,它在学习内容上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且在理论上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因此学好小学数学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文章结合一线教师长期的教学经验,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和原则,分析了当前学生在数学学习习惯上的问题,并就如何在新课改下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能够有所启示。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数学;学习习惯

随着当前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如何有效地开展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成为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点,对此,很多教师都在研究如何优化当前的小学教学工作,特别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来,广大教师针对“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教学工作关注度更高,但其研究的重点更多集中于教师如何有效地“教”上面,对学生如何高效地“学”则关注不够,特别是在数学学习习惯养成方面关注度明显不足;而广大家长对学生的关注则是在考试成绩上,忽略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这逐渐使学生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提升,也影响了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有效发挥,对此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文章将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重视。

一、学习习惯的内涵及特征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地练习逐渐形成,并逐渐内化为学生个体需求的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

从特征上来看,学习习惯具有这些特征:其一,后天形成性,学习习惯并不是学生天生就有或者遗传产生,而是在后天受一定环境影响逐渐形成;其二,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它是一种定性行为,一旦形成后改变起来较为困难,但并不是完全一成不变,它在强大的意志力和自信心的影响下也会发生改变;其三,具有情境性,即学生的习惯在相同的情境下往往会有同样的反应;其四,个体与群体相互作用,即学习习惯有时候会影响周边的同学,同时周边环境也会影响个体习惯。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以及基本原则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由此可以看出,习惯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习惯,无论是对学生成长还是对教师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对学生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数学学习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而且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会使学生受益终身;对教师而言,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有利于转变教师自身的观念,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它也会使数学教师强化教学研究意识,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主动做出调整,促进数学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在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过程中要避免盲目性或随意性,可以遵循这些原则来推进:首先,要遵循科学性原则,要在符合小学生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推进,切勿急于求成;其次,要遵循榜样性原则,即教师和家长都要做好学生的榜样,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观,使学生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追求;再次,要遵循反复性原则,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曲折且充满反复的过程,需要教师持续的努力、耐心的引导,才能够最终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最后,发展性原则,它是指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时,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最好是能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终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助力。

三、当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良习惯

就目前来看,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良习惯较多,主要表现在:缺乏课前预习和主动复习的意识,导致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缺乏准备,效率较低,甚至经常出现“吃夹生饭”的现象;书写和计算小问题较多,经常出现各种低级错误;注意力不够集中,无论是在课上听课还是课下写作业,经常出现走神甚至是边写边玩的现象;动手意识薄弱,在学习过程中懒得动笔、懒得做笔记,特别是在计算环节对口算“痴迷”,但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学生参与课堂意识淡薄,在课堂教学中经常成为“观众”或者“看客”;思维较为单一,经常局限于浅表思维层面,因此当学习内容难度稍有增加,则马上表现出各种不适应;学习中缺乏目标意识,容易自我满足,针对个人学习中的短板缺乏彻底解决的意识,甚至有时候会出现不懂装懂、不会装会的现象。

这些习惯上的问题积累起来对学生数学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导致学生到了小学中年级段就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些学生逐渐成为数学学科的“学困生”,这对学生未来的学习以及长远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利影响。

四、新课改背景下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有效策略

(一)家校配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属于上课前的准备环节,学生预习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其课上听课和参与的效果。从预习的作用来看,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能够提升其发现问题的意识,也能够开拓其学习视野,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帮助。

小学阶段学生在家学习时间较长,因此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离不开家校之间的密切配合。从学校层面而言,数学教师从学生入学伊始就要重视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既要给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又要结合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现状教给学生有效预习的方法,并且在课上要进行适当的检查,了解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而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点评指导,使学生逐渐重视课前预习,并逐步落实到日常学习中;从家庭层面而言,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督促和引导,在学生完成校内作业的同时,鼓励其积极预习新内容,并且尝试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孩子主动预习的意识,久而久之,他们也就能内化成自己的主动行为,这样有利于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

(二)巧妙推进教学,培养学生听课习惯

对小学生而言,课堂是其进行数学学习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习惯的重要场所,数学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各环节出发来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

1. 精彩导入,培养学生专注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提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需要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教学。对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精心设计导入环节,具体而言,数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多样化的导入活动,如情境带入、故事导入、思维冲突导入和设疑导入,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导入,使学生意识到尽快投入课堂的必要性,进而逐渐帮助学生养成了专注的习惯。

2. 巧妙设疑,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我国明代学者陈献章提出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道出了设疑、思考对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意义。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他们对未知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有较强的“征服欲”,喜欢参与挑战,也喜欢展示自己。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多给学生提出问题,进而给学生创造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其主动思考的习惯。

3. 设计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中心工作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即要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需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改变被动听课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上全面地“动起来”,即学会动眼看、动脑思、动手做、动口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更依赖形象思维,所以教师要重视创设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情感共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动起来,这样既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起来的习惯,为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及时评价,培养学生追求进步的习惯

教学评价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学评价能够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反馈,它能够起到诊断、矫正、引导和激励的作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也强调要大力应用赏识教育这一重要“武器”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具体而言,教师要经常性地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优秀表现进行鼓励性评价,既要树立典型,又要给学生指明努力的方向,利用学生的好胜心来激发他们的潜能;针对个别学生不太好的表现,教师更要注意说话的方式,努力给学生正能量的引导,告诉学生怎样做会更好,这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三)重视书写,培养学生书写习惯

小学阶段的学生可塑性强,这正是培养学生书写习惯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而言,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会终身受益,因此教师可以从这些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书写习惯:

1. 重视规范学生的写字姿势

学生的写字姿势不仅会影响其写字的速度和美观程度,从长远来看还会影响其身体发育,学生一旦养成错误的书写姿势,对其视力和脊柱的生长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从细节处规范学生的书写姿势,不仅要提醒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还要给学生强调要努力做到“三个一”,即书距一尺、桌距一拳、手距一寸,并在学生写字、做题时及时提醒学生,慢慢使其养成规范的写字习惯。

2. 重视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强调教师要言传身教,很多时候身教重于言传。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学生而言,教师就是他们心中最好的榜样,所以他们经常会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来进行引领、示范。数学教师要从日常的板书和作业批阅着手,进行一笔一划的规范书写,其中也包括对数字和符号的书写;而在竖式计算、作图环节则要应用尺子进行辅助,然后再去要求学生落实。

3. 及时反馈,注重持之以恒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和过程,小学阶段的学生自律意识相对薄弱,因此在书写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复。对此,教师一定要重视日常的观察和指导、提醒,通过多肯定、多鼓励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规范要求,培养学生作业习惯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作业是课堂学习的拓展和延伸,它也能够帮助学生起到复习、巩固所学的作用,对锻炼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较大帮助,更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教师首先要从细节着手,给学生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知晓怎样做作业;其次,教师要重视检查、反馈,对学生作业质量要进行针对性的评价,尽量做到全批全改,使学生也重视作业完成情况;最后,要注意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即多表扬、多展示优秀作业,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五、结语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习惯。在新课改下的小学教学中要想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是重要保障,数学教师要从细节出发,掌握相关教学要求,遵循科学指导的原则,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为学生未来的成长提供建设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戚春香.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探究[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8):58.

[2] 仝红兵. 新课程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J]. 家长,2019(22):62+64.

[3] 龚一瑛. 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J]. 新课程:上,2019(04):166.

[4] 覃玲.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J]. 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