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路径解析
作者: 赖胜男摘 要: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是提升学生独立思考水平的重要发展方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相对较弱,面对逻辑性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无法及时感悟其中的深层含义,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带领学生共同深入感受数学的内涵,深度领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数感是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必备技能,教师需要融合生活化的教育案例,快速增长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效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多元化、高效化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感
新课程教育改革实施发展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的教育方向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核心素养概念下需要教育工作者设定完善的教育目标,快速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数感。教师可以融合跨学科的教育知识点,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在符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和核心素养培养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优势;适当设立具有增强、发展、升华特色的数感培养方案,让学生在快速形成数学高阶思维的过程中,灵活运用数学技巧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此为后续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阐述
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工作已经被机器人取代,所以教育领域的目标方向也需要随着社会人才的需求方向而不断调整。在此过程中提出的核心素养概念,目的是为社会发展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所需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优秀人才。
教育领域内关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是围绕立德树人教学根本任务而开展的教育整改举措,以文化为基础条件设定社会参与和自我发展的主要探索任务。包含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习能力、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等六项核心素养指标,在教育执行时,需要将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认真划分到各个学科中。通过学科教育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师需要逐渐改变以往以知识为本位的陈旧教育观念,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能力。
二、数感的主要特征
数感主要是指一个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通常情况下会运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学习者运用灵活的方法做出对应的数学判断,更好地解决所出现的复杂问题。数感是数学素养的一种全新表现形式,主要包括数与实际背景相联合后,如何运用灵活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拥有自觉主动、自动化优势的个人能力,借助对数字精确敏感的判断,让学习者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所以数感是拥有高度个性化的独立产物,其不仅关乎着学习者与数字概念之间的联系,还会引导学习者不断运用数感探索的方式,形成完善的思维习惯,迅速判别出数字之间的重要联系。
数感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特点,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增加生活化的教育案例,促进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字的存在价值,并且灵活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必要联系,合理运用简洁的运算方法,达到处理生活问题的目的。数感是新课程教育改革实施发展过程中数学教育所具备的核心素养之一,在对数与数量和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产生深度认知之后,快速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可以为后续更深层次的知识学习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新课改成为社会对教育认知的主导方向,通过核心素养的教育培养方式,让学生可以更加灵活地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教育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明确教育引导方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感受数学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符号描述问题的实际过程,促使学生建立起初步的数感思维。
数感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且学生在灵活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逐渐加深对抽象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这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的存在价值和意义。数感实际上就是对数字的感悟,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数感培养是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通过数感培养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将单一性的数学知识讲解转化成拥有互动特色的教育活动,让学生燃烧起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有效推动小学数学教育的深入发展,为学生在数学学科上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路径
(一)栽种数感教育的启蒙思想,提升学生的思维灵活度
核心素养背景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改革,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思维,让学生对数感拥有基础的认知,从而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过程中不断开发学生的探索性思维,逐渐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度。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对事物更加偏向于直观地理解,因此,在数学教育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的引导活动,使学生借助灵活的思维探索方式,快速领悟深奥的数学知识。基于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培养他们数感的启蒙思维,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探索活动,结合生活中所出现的数学知识,引领学生走入数学的世界中,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和学习数学的快乐。
例如,在讲解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掌握平均分的含义,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深度理解除法各部分名称,体会除法算式的意义,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导入相应的知识点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除法拥有基础的认知。通过兴趣的驱动,学生可以快速建立起完善的数感思维。采用模拟故事相应情节的方式,通过列式计算的方式,学生解决了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
(二)设立趣味性的教育情境,提升学生对数感的探索兴趣
数感教育是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教育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带有趣味性元素的教育情境,不断提升学生的数感探索兴趣,给予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学生在体会数学学习乐趣的过程中,更加愿意投入数学实践活动,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在教育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不同类型的教育情境,增加教学的引导问题,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感受到数感培养的重要价值;运用探究性的活动打开思维的禁锢,让学生在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完成创新思维的快速培养。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设定目标,明确教育规划,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几十数、整百数等相应内容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进而在计算中理解算理等多样化的知识点,更好地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智能设备的3D投影技术,将教室布置成为公园的场景,引领学生共同完成公园中心广场花盆摆放的任务,询问学生如何运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方式,计算出共需摆放多少盆花朵装饰才可以填满整个布置场所,通过笔算和估算的方式,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具体运算方法,进而在明确算理的同时快速提升学生的数感思维。
(三)带领学生开展探索性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
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数感知识的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思维,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发表自身的独特见解,以此提升数感的培养质量,逐渐树立学生的自信心,给予学生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在理解数感内容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内化和吸收,并且主动运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讲解人民币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感受到人民币在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且在重视教学过程的基础上,为后续量与计量内容的讲解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强化学生对人民币的整体认知,掌握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实践演练物品价格的计算方式,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完成计算方法的深度记忆。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智能设备为学生播放不同人民币面值的图片,让学生知道人民币中元角分的区别,通过设计问题教育情境的方式,要求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角色类型模拟商场购物的情境。
教师可以通过纸条抽取的方式,让学生根据所抽取的纸条内容完成物品的购买任务,假设购物的学生所抽取到的任务是“到商场购买2瓶矿泉水和3盒饼干”,其中1瓶矿泉水的单价是2元,1盒饼干的单价是1元,购买物品的学生挑选完相应的物品之后,到扮演售货员的同学面前结账。扮演售货员的学生需要根据同学所购买的物品计算出相应的金额,在收取相应的金额之后,把多余的金额找给购买人。运用实践探索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进而在与数学知识进行深度接触的过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数感。
(四)立足于生活实际,完成数学知识的外化延伸
数学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代表学科,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思维,要立足于生活实际与学生进行深度的交流和沟通,在生活中探寻数学知识的全新表现形式,完成数学知识的外化延伸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眼光出发观察数学的应用方式,在查看生活中数学的存在方式的基础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感探索习惯。
例如,在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十以内加减法”的知识点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复习探索的方式,带领学生开展开放性和趣味性的探索练习,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数感思维。在进一步巩固“十以内加减法”知识点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将其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分组讨论的方式共同探讨生活中十以内数字的运用有哪些。在学生深度探讨之后,会提出人有两只手、十个手指或者家里有三扇门等多种类型的答案,在生活化情境的引导之下,学生更加乐意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借助问题解决和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加深了对数感知识的理解。
(五)注重课堂实践评价,完善数感培养中的不足
良好的教育不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更加科学的课堂评价,不断完善在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度反思的方式,设定更加适合学生未来成长的教育实施方案,让学生在持续提升自我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师需要深度反思现存的课堂教育活动,为学生设定具有浓厚探索兴趣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不断开拓自身的数学视野。深层次整合多种类型的教育资源,持续挖掘创新型的教育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小学生进行数感思维的培养,是长期且艰辛的过程,因此教师需要不断钻研创新型的教育方法,借助生活实际的探索内容,提升学生的数学知识实践能力,积极挖掘教材中与数感培养相契合的知识点,增设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将数感培养任务落到实处,使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感知数感培养的重要性,逐步形成自主思考的良好探索习惯。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在外化讲解和内化吸收相互融合的过程中,积极渗透生活化的知识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必要联系,运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以快速增长学生的数感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萍. 新课改下探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数感的培养策略[J]. 新课程,2021(03):197.
[2] 陈美娇.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良好数感的探讨[J]. 华夏教师,2021(14):71-72.
[3] 闫会芳. 培养小学生数感,提升数学核心素养[J]. 新课程,2021(28):15.
[4] 麦亦晖.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感培养的策略研究[J]. 读与写,2021,18(17):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