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探究
作者: 陈淑如摘 要:核心素养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依据,更是推动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所谓核心素养,其要义是指学生必备的能力与品质,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内容侧重不同,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科核心素养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从而达到预期教学目的。文章以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例,探寻如何创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以此来实现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推动小学数学完成课程改革,奠定学生的未来成长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素质教育
伴随素质教育的推广,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所有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因为单纯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法满足时代对未来人才的要求。现代社会需要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来推动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从小开始。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其掌握相应的能力以及具备合格的品质,从而使其在未来的成长道路上获得独立发展的基础。
正因为如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而是要学会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最终达到落实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先了解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再结合学生的兴趣特点、实际情况来创新教学方法,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推动小学数学课程向前发展。
一、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容
2022年版的新课标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进行了有效概括,其中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这些都是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必备的能力以及品质。其中数感、量感、符号意识以及运算能力总结起来更偏向于学生的理解能力,需要学生能够对数量关系、数学单位与符号概念有充分的理解,并且根据相关概念和法则进行有效运算,从而更好地破解线索、解决问题。而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以及模型意识主要针对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需要学生形成3D思维,跳出原有的思维框架来看待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推理意识、数据意识、应用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则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学生能够具备严谨的逻辑思维,通过观察来推理线索,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要学会突破创新,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小学数学学科的各项核心素养内容都关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以及未来成长。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理解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明确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内容之后,根据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不仅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具备这些能力与品质,为学生的未来学习成长之路做好铺垫。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强化学生知识理解
不论是对学生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或者是运算能力的培养,其核心都是需要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以及相关概念内容,从而使其合理应用、解决问题。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找一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数学知识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诸多核心素养,完成教学目的。以往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不适用于当前的教学状况,情境创设法成为教师的选择之一。
情境创设法是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知识、强化理解,这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在教学“克和千克”这一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关的生活情境,呈现生活中进行单位换算的情境,包括在市场购物、缴纳费用等。比如教师可以创设学生在超市购物的情境,将小米、绿豆等粮食作物的价格按照千克的重量单位呈现。然后让学生购买几十克或者是几百克的粮食作物,计算总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将克转换为千克,然后计算总价,从而得到答案、完成任务。这个过程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感、运算能力以及符号意识。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把真正的小米与绿豆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实际掂量一千克的小米与绿豆,从而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相应的感知,实现培养学生的量感核心素养。
相比于传统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情境创设法更方便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推动小学数学课程的改革创新有着重要作用。创设教学情境是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形式之一,有助于学生的进步。
(二)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思维视野
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以及模型意识是特殊的核心素养内容,其主要针对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理解以及应用。当学生具备这些核心素养,便可以更精准全面地理解几何知识,奠定学生今后的几何知识学习基础。但是对学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以及模型意识等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能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而是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拓展思维视野,使其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站在更全面的角度来理解几何知识。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来模拟相关的几何物体,让学生站在3D的角度去理解几何知识、掌握几何概念,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圆柱与圆锥》这一课时,可以在教学之前设计相关模型,利用相关的软件模拟出立体的圆柱体与圆锥体,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展示。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模型意识以及空间观念,教师可以对模拟出来的圆柱体以及圆锥体进行切割、展开等不同的操作,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圆柱体与圆锥体的构成,从而使其掌握几何概念、实现思维升华。为了进一步发挥出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用,教师还可以对模拟的立体几何体进行数据标注,然后让学生计算切割后的几何体的体积、表面积,以此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几何概念、是否初步具备相应的模型意识以及空间观念。如果计算出现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地纠正解决。
又如,教师在教学《倍的认识》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图形来认知倍数。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编辑不同的正方格,让其代表数字1。然后根据数字的不同来进行叠加。其中2的倍数是两个叠加的正方格与另外两个叠加的正方格拼成的一个正方形。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倍数,比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更加容易让学生理解。同时也向学生传递了利用图形来解决问题的概念,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素养的目的。因此,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小学数学教师更好地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具备相应的数学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思维品质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形态,只有学生具备相应的思维品质,才能够更好地使其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而对学生思维品质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以实践活动为主,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相比于理论教学,实践活动可以给学生更加充足的探索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意识,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推理、总结线索并且合理套用数学概念以及公式,最终计算出相应的答案。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能够实现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教师不够重视设计实践活动,不是实践活动设计的频率较低,便是设计的内容与形式过于单一,从而导致学生的思维空间不能实现有效拓展、思维方式不能实现突破。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设计实践活动,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的机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例如,教师在教学《小数除法》这一课时,可以设计相应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下去调查超市中价格带有小数的物品,可以是鸡蛋、肉类或玩具等,然后让学生列表记录。在学生完成了相应价格表的制作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设置100元钱的上限,然后让学生计算:自己用100元钱能够购买多少件自己喜欢的东西?如果换算成某一项自己喜欢的东西,自己可以买的数量是多少?在布置完这样的活动任务之后,学生需要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整理数据并应用本课的知识概念来进行计算,最终得到正确答案。因此,设计这样的实践活动,对学生数据意识、推理意识以及应用意识的培养有着很好的帮助作用。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创新主题的实践活动。例如,教师在教学《圆柱体与圆锥体》一课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出一个不规则的物体,然后让学生计算这一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意识是一种有效的挑战,只有学生跳脱出传统的思维方式,才能够找到正确的线索,继而得到答案。为了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来进行探索。如果学生遇到了难题,教师可以在一旁进行语言引导,而不能直接告知学生答案。最终学生可以知道利用水灌满物体内部,然后将水倒入圆柱体的容器中,继而测算数据、计算便可以得到最终结果。这个过程是培养学生数据意识、应用意识、推理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的有效实践。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重视对实践活动内容以及形式的设计,根据教学内容以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来进行策略设计,从而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
(四)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除了创新教学形式以及教学方法之外,还可以通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找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继而提出建议进行引导,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结果为核心,这无法展现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状态以及学习方式,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建议,从而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数学核心素养内容为方向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找到学生的不足,帮助学生进行弥补。
要想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是拓展评价内容,单纯以成绩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和核心素养培养情况并不全面,甚至还会给学生带来错误的评价导向,挫伤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围绕数学核心素养内容拓展评价内容。例如,教师可以定期总结学生的错题记录情况,按照学生的错题纠正思路、推理方式来进行打分,从而判定学生的推理意识、应用意识以及数据意识是否得到了有效培养或进步。不仅如此,教师也可以将学生的实践活动参与情况作为评价内容,通过评价学生的活动表现,总结学生各项能力、意识的表现,从而找到问题,为学生提出有效建议。
第二个方面是开展分层评价。因为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天赋、能力有所不同,按照同一标准进行评价,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并不公平。因此,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成绩来划分优等生、普通生以及后进生,然后按照这一划分来针对性设定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向,并且树立后进生的学习自信,最终达到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第三个方面是丰富评价主体,教师不能作为唯一的评价主体来进行评价总结,这样会让学生对评价结果存疑,同时也会使评价结果缺乏一定的客观公正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学生纳入评价主体,让学生总结自己的日常行为表现以及各方面情况,这样做既方便教师搜集整理数据,也能够让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公正,使学生乐于接受。
因此,通过以上三个方面来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体系,有助于小学数学教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实现改革创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来进行课程改革。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和应用知识,还能够具备相应的能力品质,在脱离教师指导时也可以独立学习和探索,这样才能够达到授人以渔的效果,最终奠定学生的未来成长基础。
参考文献:
[1] 刘永万.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 天津教育,2023(35):22-24.
[2] 柯强. 创新视域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重新审视[J]. 学苑教育,2023(35):85-87.
[3] 黄仁恩.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思路探究[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20):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