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作者: 吴敏

摘  要:审美能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放在重要位置。美术的趣旨与审美目标、美术的历史与未来发展方向以及美术的环境,是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以及质量的关键。对此,教师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从感知、认知、创新三个方面入手,结合教学内容,对美术教学方案以及课堂活动进行优化创新,拓展美术教育途径,通过美术教学、审美能力训练以及实践活动三种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文章结合教学实践,首先分析了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然后探究了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美育元素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小学美术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对美术艺术作品中的文化底蕴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促进学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育成。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重视美术教学的作用,明确教学目标,充分发掘课本中的美育元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发现美的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审美,就是对美的事物的观察、审视和欣赏,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欣赏能力。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能力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平,有意识地对教学对象进行鉴别、赏析,并从中获得感受美的能力,主要包括审美感受力、审美判断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四个层次。审美能力与学生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密切相关,在新课标中,教师要抵制低俗、恶俗、庸俗的审美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树立高尚的道德追求。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时期。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会在生活与学习中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与经验,以充实自己。但由于年龄较小,缺乏足够的经验积累,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多加指导,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和感受美,让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取向扎根在学生的心中,润物细无声,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由量变到质变,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良好的审美趣味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从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充满自信,这对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价值取向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转变美术教学理念,重视审美能力培养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发展和学习,不仅要改变教学方式,还要设计教学环节和目标,与美术教材相结合,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美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对当代经典美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进行分析,了解其意义与价值,再与教材中的知识相结合,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道理与情感,从而促进美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学生在课堂上体会到美的存在。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15课《广告和招贴画》时,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设计广告。接下来,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展开评价,之后再结合多媒体,找一些网上的素材和资料,让学生进行对比,强化学生对美的鉴赏,使学生沉浸在美的世界中,以此来促进学生对美的理解。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美的画面,什么是美的艺术,以此来渗透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

(二)运用合作探究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利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达到锻炼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目的。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可以在交流中拓展美术欣赏的思维广度。合作学习可以营造出一种其乐融融的课堂学习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意愿,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第8课《变脸》时,这一课主要是用夸张的手法来将人物形象脸谱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探究能力,是一节非常有趣的课程。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达到练习的目的,鼓励学生在互动探究中创作脸谱,高效完成创作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跟随教师的步伐,用素描纸、水彩等美术工具进行自主创作。并且让学生互相讨论,大胆运用想象,去构建自己认为比较夸张的人脸形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想象和创新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在美术课上高效率地完成预期教学目标,顺利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与此同时,在小组开展合作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每个小组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一定指导,同时鼓励那些性格内向不愿意发表意见的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

此外,为增加合作讨论的内容,丰富话题形式,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哈哈镜、爆笑漫画书等,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让他们进行合作讨论,并完成脸谱创作。课程最后,教师可以将各小组创作的脸谱展示出来,由其他小组点评,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进一步提高了课堂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合理选择教学方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相对简单,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但他们的思维并不是定性发展,而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应该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启蒙作用,利用好每一节美术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并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由于小学阶段学生的表现欲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以鼓励为主,善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并根据学生不同的潜能来引导和鼓励他们,从而增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信心,使他们对自己产生更全面的认识。在对自己有了全面的认识之后,学生才能发现并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综合能力。另外,教学评价是美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教师的评价决定了学生的发展方向,良好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对学生的评价。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第2课《漂亮的灯》时,教师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对本节课而言,教师首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手工灯饰的制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互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视频,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资料。通过欣赏美丽的手工灯饰,学生会逐渐对生活中的各种设计产生关注意识,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审美意识。最后,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设计,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对学生设计完成的作品,教师要进行针对性评价,并组织学生互评,还可以在学校举行相关展览,以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和专注度。

(四)结合教材内容,丰富学生情感体验

美术教材中的每一幅作品都能反映出作者不同类型的情感,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时,更应该注重从情感的维度出发,对学生展开引导和教育。通过分析美术作品背景,或者采取一些情感上的引导措施,促使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表达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此外,在欣赏一些作家的名作时,教师也要注意对作家创作背景方面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美术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6课《春天的色彩》时,教师可以利用自然环境中花卉种类繁多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主观兴趣,引导学生欣赏花,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教师可以组织相应的欣赏实践课程,让学生真正走入自然环境,感受大自然中的美。在完成相应的美术课程教学任务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美好的花开花落景象时内心的感受,将美术课程的教学引导到情感层面。在有了基本的视觉体验之后,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进一步升华到情感和精神层面,从而锻炼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五)结合实际生活,开展生活化教学活动

艺术来自生活,美术教学同样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多去观察,多去思考,发现身边的艺术之美。在美术教学中,教材是一种重要的参考,但是教材内容却是固定的。对学生而言,这些内容相对较为陌生,而生活中的内容却是鲜活的,学生可以感知到,甚至触碰到。所以,教师应该把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第11课《什物拼贴》时,教师可以选取糖果包装纸作为素材。糖果在学生的心中象征着甜蜜与美好,许多学生看到漂亮的糖纸,都会情不自禁地将其收藏起来。因此,教师可以请学生带上他们收集的一些美丽的糖纸,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分享;也可以由教师准备好糖纸分发给学生,大家一起观察糖纸上的图案、颜色、形状,选出最受欢迎的糖纸。观察完毕后,教师再分发已备好的画纸、彩笔、剪刀及其他教学用具,请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一套糖果的拼贴画。通过观察,学生感受到了糖果纸上的艺术元素,那一道道线条与颜色的搭配是如此和谐,生活中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东西,竟有如此绚丽的美感。在亲自动手设计糖纸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其裁剪、拼接成可爱的形状,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六)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比较直接,还不能进行成熟的抽象思考,他们更擅长通过感官直接感受世界,获取信息。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学以学生的思维特征为依据,设计与其实际学习情况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而情境教学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教学方法,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可以合理运用这一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9课《太阳和月亮》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一些向日葵模型,并在黑板上画出可爱的太阳图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种太阳》并与学生共赏,引出“太阳”这一主题,与学生共同欣赏四川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画中的太阳形象,感受艺术作品中太阳形象的魅力。欣赏完后,教师可以讲述《后羿射日》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这个故事进行想象,并结合想象画出心中太阳的形象。通过听儿歌、看视频等有趣的活动,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沉浸在“太阳”的故事里,使学习体验更加多元化。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美术教学应与小学教育体制改革相适应,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综合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其他才能,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美”的感知能力。对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创新和完善美术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其综合能力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邱慧平.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 艺术大观,2021(07):108-109.

[2] 孙方霞. 陶冶情操 启迪心智: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J]. 考试周刊,2019(84):152-153.

[3] 曹艳灵. 新课改下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 学周刊,2023(34):157-159.

[4] 李蒙蒙.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课程整合中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表达能力的培养[J]. 好家长,2019(40):230.

[5] 葛畅.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中国文艺家,2020(10):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