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乡村小学美术教学资源的思考

作者: 张虎

摘  要:小学美术教育是小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美术课堂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载体,对小学生的智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乡村美术教育教学依然面临一些诸如部分教师理念落后、家长对孩子兴趣的错误导向、主管部门和学校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美术教学基础配套设施匮乏、美术专任教师不足等问题。因此,将乡村小学美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坚持教育性、经济性、乡土性原则的基础上开展美术教育,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乡村小学;美术资源;教学原则

1795年,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他的代表作《审美教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的概念,分享了“通过审美教养,可以使人类的精神获得解放”的重要思想。1906年我国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首次提出美育,之后,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又在北京神州学会上的演讲上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到了21世纪的今天,美术作为美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已经逐渐被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美术进行美育可以提升国民素质及国家综合实力已成为共识。

一、整合乡村小学美术资源开展美术教育的意义

(一)开发学生的智力及创造力

美术教学是一个视觉艺术过程。小学美术教学旨在指导小学生画画或制作手工,并由此让小学生熟悉各种材料,学会熟练使用美术用具,自己动手施展艺术才能。创作美术作品,一般是先指导学生观察本节课需要描绘的物品,从颜色、结构、空间位置及形状等多个维度进行观察,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粗略的轮廓,接下来让学生通过记忆和想象动手表现出来。在手工制作课中,小学生使用的材料很多来源于生活,他们可以通过普通而熟悉的材料制作出一个个富有个性的美术作品。小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大胆的想象,制作出的手工艺品经常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创造过程对小学生的智力及创造力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美术课堂就是学生发挥创造力的广阔天地。

(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上,无论是绘画还是手工,第一步都是用眼睛观察,第二步是用大脑思考,第三步是动手操作。前两步对小学生智力及创造力的开发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步对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在美术课堂上,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绘画技巧,教师要经常让学生训练一些基本的绘画动作,并要求动作的标准性。例如握笔的手要有力量,绘画的手要稳定,上色要有方向等,使学生的手臂和手腕都能得到有效锻炼。同时,教师要主动让学生处于一种主动学习的状态,实践时不需要讲解太多,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大部分课堂时间应该让学生自己动手创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学习使用工具和材料,塑造和制作不同形式的手工艺品或美术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农村中小学手工教学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艺术和手工艺的基本知识,而且提倡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出发,同时结合小学生的需求及兴趣,注重学生的成长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阶段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及培养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习惯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美术教育课堂就是一个良好的实践平台,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制作美术作品前,准备好用具;制作过程中注意物品的摆放,注意安全性,不能将颜料碰翻等;完成作品后要收拾好用具、颜料等,以备下次再用。

二、乡村小学美术教学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一些乡村学校,教学设施、师资、资金等依然面临一些问题。小学美术教学一般缺少考评考核制度,学校领导、家长,乃至任课教师都仍然认为语文、数学、英语等关乎学生升学的课程才是重要的,从而忽视了小学美术教学。

(一)小学美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

不少农村小学严重缺乏专业美术教师,美术课多由语文、数学或其他教师兼任。这些兼任教师,一方面没有专业的美术教育背景,很多都是利用仅有的美术教材照本宣科、临摹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另一方面,这些教师还是将主要时间放在其他课程上,因此很少花时间来研究设计美术课程,无法使美术课堂更具吸引力。同时,即使一些农村小学有专职美术教师,但由于学校规模小,师资匮乏,美术教师也不得不任教语文或数学课程。部分美术教师可能还要承担学校的部分宣传工作,因此工作量非常大。

(二)部分教师理念落后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在我国已经施行很多年,但应试教育理念已经根深蒂固,阻碍了小学美术教育的正常发展。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都不重视对学生的美术教育。在教师层面,部分教师的观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部分兼职的美术教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加上这些兼职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有时甚至会出现差错。另外,部分美术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不能突出美术课堂的特点,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消耗了学生的积极性。部分美术教师的演示能力较差,尤其表现在中国画、油画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没能充分利用教材和乡土艺术资源来丰富美术教学课堂,而单纯地停留在绘画和手工两个方面。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直接影响着美术教学的质量。

(三)家长对艺术学习的错误认知

关于绘画,很多学生在掌握一定认知后,都会产生一定的兴趣。他们可能会利用一切条件创造出奇奇怪怪的作品,这些作品充分呈现了学生对世界的天真、好奇和幻想。在没有升学压力时,很多家长还是会支持孩子参与一些艺术学习,一旦在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家长对孩子的培养重点基本上会毫不犹豫地转向提高文化课成绩。在这一阶段,很多家长会认为学习艺术是浪费时间,对美术教学课堂可能就是表面支持,敷衍应付,从而扼杀了孩子对艺术的兴趣。

(四)主管部门和学校对美术教学不够重视

美术教育除了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更离不开上级部门的支持。在实际生活中,一些学校的美术教育开展并不如意,除了学校不具备开设美术教学的条件,还有主管部门和学校不够重视的原因,将主要资源,包括财力、人力、物力等用在了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课”上。导致美术教学现状是:对美术教学给足课时就已经很好了,至于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对美术教学进行研究和探讨那就更别提了。

(五)乡村小学美术教学基础配套设施匮乏

一些乡村小学办学条件有待改善,美育教学设施建设水平相对较低。目前还没有官方对小学美术课堂达标的数据进行研究,但在教学基础配套设施达标的相关数据中显示,农村小学美术设备达到教学标准的比例仅为42%。在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欣赏和美术工艺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但在实践中,由于教学资源投入比较少,不少农村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都缺乏必要的辅助教学设施。

(六)缺乏美术教育资源

相较于城市常见的画廊和博物馆等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资源,乡村小学缺乏这些美术教育资源。很多乡村小学的美术教育资源仅限于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和课本上的附图,中国传统绘画的画笔、颜料、宣纸等教学用品,美术参考资料、美术理论、画册等书籍,在农村地区也较为匮乏,教师也只能开设使用铅笔、蜡笔、水彩笔和简单材料的课程。农村实际上还是有不少乡土资源存在,但部分教师受制于认知的局限或者主观能动性,缺乏整合资源的意愿。

三、乡村小学美术教学资源的整合策略

在农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虽然相对缺乏,但也具备独特的乡土资源,如美丽的自然景色、人文美术作品及丰富的农副产品及地方特色植物等。若教师认真分析,可以充分整合这些资源来开展美术教学。

(一)明确小学美术资源的类别

在分析整合美术资源策略前,需要首先明确资源类别。若按照层次分,包括国家指定的美术标准、美术教科书及相关配套材料;地方级别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如地方戏剧、地方人文地理、自然景观等;学校级别小学美术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家长、学生、学校所处地段等资源。若按照美术课程资源的物质性质分,包括美术教学环节中所要用到的各种物品,如各种乐器、水彩颜料、画布、泥塑用的黏土、绘画或雕塑用的石板和树木,以及自然景观;非物质性美术课程资源,包含教师艺术能力、学生艺术能力、民间戏曲、民歌、民间工艺等。

(二)遵循开发乡村小学美术课程资源的原则

开发及利用小学美术资源需要遵循三大原则:

一是教育性原则。任何美术资源的开发或利用整合,都应该抱着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发展为目的,这是首要原则,而且当一些其他原则可能与教育学原则相违背时,必须遵守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需要教师在筛选乡村美术资源时,淘汰一些不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资源,如伦理、扭曲爱情相关主题的素材等。

二是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要求乡村小学在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时,必须抱着勤俭节约、尽量减少支出的态度和原则,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大量免费的艺术课程资源。如乡村中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稻穗、黄澄澄的油菜花等,都是弥足珍贵的乡土资源。在教学时,教师还可以让小学生自己带一些自家的农作物,如大豆、芝麻、油菜籽、小米、大米等进行美术创作,可以对照素描,也可以借助胡萝卜、土豆等农作物制作兔子、山羊或狗等生动活泼的“杰作”。

三是坚持乡土性原则。乡土性原则需要立足地方特色,立足社区。对农村而言,乡土资源比社区资源更容易被接受。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故事、战斗遗址等,对小学生而言都非常熟悉,教师可以整合这些资源,鼓励学生创作美术作品,让他们能感受到鱼米之乡的美、亲切的自然情感和美术画面。

(三)合理整合和利用乡村资源,多学科结合

在整合乡村小学美术资源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教师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充分利用乡土的地理山水资源,以户外考察的形式,让学生走一走,摸一摸,看一看,挖掘寻找身边的美。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空间感受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如在油菜花开放时让学生从美学角度来欣赏和感受。

其次,乡村虽然缺少大型的展览馆、艺术馆,但也有地方文化场所、名人故居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馆等,教师可以充分整合利用这些资源。同时,学生创作的作品也不能浪费,教师可以给他们创造一些校内的展览平台,激发他们的创作兴趣,形成良性循环。

再次,不要忽视家长资源,在合理合规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调动相关资源,坚持教育性原则,为学生提供更多美术资源。

最后,整合乡村资源还需要与学科特色结合起来,以多个维度、多个视角将乡土文化美术视角整合到其他学科中。例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数字与美术的关系,鼓励学生创作数字画,让数字画与当地的风景相结合。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虽然在乡村,多个主观、客观因素依然阻碍着美术教学的发展,但是乡村依然有很多大家可能忽视了的乡土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在坚持教育性、经济性、乡土性原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方整合乡土资源,为学生的美术教育提供更多可能。

参考文献:

[1] 欧龙明. 农村中小学美术课中的手工制作教学[J]. 艺术探索,2011,25(04):90-91.

[2] 顾薛娇.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J]. 美术教育研究,2011(09):139.

[3] 徐玉斌. 略论农村小学艺术课程资源的若干问题[J]. 教育研究,2002(07):82-84.

[4] 池毓亮. 民间传统艺术与农村小学美术课堂的结合初探[J]. 天津教育,2023(16):71-72.

[5] 左秀洋. 浅析多媒体辅助教学在农村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J]. 新课程导学,2023(2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