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作者: 沈静怡

摘  要: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凸显了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地位。德育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而是需要融入小学教育的方方面面,每一门课程都承担着这一重要任务。文章深入探讨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的必要性,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文科、理科、综合课程融合的原则,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策略,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教育;融合教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科之间的联系与交叉教学。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全面发展的良好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小学阶段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的教学观念,强调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生思想启迪和价值观塑造中的关键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刻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核心素养,从而帮助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融合教学的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旨在借助学科交叉与融合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道德与法治是对学生个人生活、社会生活等思想行为的指导,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并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学习与生活,实现个人价值。不同的学科中都包含德育思想,具有一定的德育教学效果。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其教学效果尤为显著,对学生思想的影响也更为深远持久。这种跨学科的融合教学不仅促进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认同,还提升了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教师不应局限于单一学科的德育教学,而应积极探索多学科交融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以便有效地运用不同学科中的德育资源。通过融合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达成德育的目标,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和法治素养。学生在跨学科的学习过程中,会运用多元的视角来审视和分析问题,使得他们的观察角度更加宽广,分析问题的方式更加科学和富有思辨性。此外,在综合性教学指导下,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强,可以更快速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师要坚定道德与法治融合学科教学的思想,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提升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原则

(一)与文科课程的融合教学原则

语文学科所蕴含的人文特质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并学习到来自不同时代、不同社会角色的优秀品质与精神风貌,从而实现思想的熏陶和品格的塑造。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德育元素,这些元素承载了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与思想精髓。学生在深入学习和理解这些内容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接受了正确价值观的熏陶和影响。这种教学方式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升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更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系统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学会判断事物的是非,在辩证思想指导下科学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本质。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教学目标与道德与法治一致,学生在学习文本、掌握基础语言知识的同时也要深入分析文本,感知文本的情感色彩,将个人与社会、国家联系起来,从而提升社会责任感。

(二)与理科课程的融合教学原则

小学理科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数学,数学强调逻辑性,在判断对错时具有十分明确的标准。从表面上看,理科课程与德育的关联性并不强,但实际上数学知识中也蕴藏着大智慧,对学生审美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也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利用理论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数学是服务于生活的实用性学科,其理论的形成历经了众多数学家的探索与验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从他们身上学习永不放弃的精神,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在道德与法治与理科课程融合的过程中,学生受到情感教育,将数学学科与人文历史、传统文化等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数学学科,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培养道德素养。

(三)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教学原则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课程之一。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既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一种形式,也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道德与法治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融合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认识,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个人的思想认识,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

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综合性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需求,还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这样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探索知识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高效解决问题,进而提升综合能力。同时,实践活动也巧妙地融入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内容,丰富了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更直观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

三、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

在道德与法治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全面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任务,建立起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挖掘其他学科中的德育元素,促使学生在跨学科教学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构建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专业的教学技巧,还需形成正确的思想认知,以便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应深刻认识到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营造跨学科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应坚守跨学科教学的原则,突破学科间的界限,确保各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巧妙地融入道德与法治的内容。同时,教师应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通过实际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规范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营造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

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跨学科融合教学中的实践与统一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探索,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满足跨学科教学的需求,教师需要在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内涵及其他学科教学性质与内容的基础上变革教学方式,围绕学生主体构建开放包容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社会阅历十分有限,教师应围绕学生的个人生活、学习以及社交等方面来构建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贴近他们真实生活的教学场景。在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征、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设计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道德与法治问题,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此外,教师应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分享和表达,从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

例如,在“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一年级的科学课程“纸制品”进行跨学科教学。教师展示短诗《静夜思》,为学生提供工具:甲组为刻刀和木板,乙组为毛笔和竹简,丙组为毛笔和纸,为学生发布任务:“同学们,这是大家熟悉的一首短诗,你能用老师提供的材料帮助老师誊抄一份吗?”在完成任务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在古代,人们怎样记录事情?为什么这些方式没有普及?哪些方式被人们所保留了?为什么?”通过学生的探究与交流,学生可以了解造纸术的发明成就。同时,学生在学习我国四大发明的历史成就时,可以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二)加强综合育人功能的跨学科课程建设

新课程改革中的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等理念都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强调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多学科交叉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构建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不同学科中的德育元素,借助跨学科融合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与批判意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提升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

例如,在“我们的班规我们订”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口语交际:图书借阅公约”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教师通过民主制订班规的方式引导学生尝试解决班级问题,让学生在参与班规的制订过程中增强班级责任感,树立民主管理班级的意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通过阅读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在借阅以及观看图书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保护书籍,借阅书籍?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借阅图书需要遵守的规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建议。让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讨论成果。在学生集体讨论以及投票之后,全班学生共同完成图书借阅公约,并且自觉遵守借阅公约,有序看书,爱护书籍。

(三)探索多样化学习实践

在我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巨大变化。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域,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当前我国以创新创业为主导的发展理念,对创新型、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因此,教师必须及时转变教学思路,革新教学方法,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在死记硬背道德与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失去了学习与探究的欲望,也限制了他们思维能力的拓展。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也不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实现个人理想与价值。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借助综合性跨学科教学空间建立起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社区、社会、虚拟空间,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实践的过程中深化对道德与法治内涵的理解,在实践中发展自我、提升自我。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小学音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音乐中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融合学习。教师可以借助抗日战争解放70周年的阅兵仪式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那段峥嵘岁月和无数革命先辈浴血奋战的故事。在十一国庆学校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歌曲《二小放牛郎》,通过音乐的演唱感受王二小在面对敌人时的从容不迫以及英勇就义的大无畏精神,在爱国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引导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热爱祖国。

(四)倡导多元思维的学习评价模式

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创新思维、批判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多元思维的学习评价模式是对不同主体、不同内容的评价,需要教师结合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科学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教师也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等发展学生的多元思维,促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学习的过程中灵活掌握与运用知识,在教学评价中获得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学生思想的引导,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将道德与法治渗透在小学不同的学科和教学环节,能够切实增进学生的思想认识,并对其核心能力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教师需要深刻领会不同学科间的相互关联,利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和文学、科学、综合课程之间的多元化连接和教学手法,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体验,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杜月俄.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与法治教育融合的教学策略[J]. 试题与研究,2023(09):87-89.

[2] 王雪云.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建设路径初探[J]. 名师在线,2023(07):41-43.

[3] 匡贱葵. 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原则与策略研究[J]. 教师,2022(3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