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背景下大课间体能操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干预研究

作者: 郑理

体医融合背景下大课间体能操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干预研究0

摘  要:“五育”融合背景下,国家加大了对艺术、体育学科的指导力度,尤其是对体育学科的重视和培养,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文章以小学体育为例,在新时代体育学科建设的大背景下,探索体医融合教学模式,即将体育教学和医学健康有机结合,从而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基础上兼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文章以体医融合教学模式为基础,对小学生大课间体能操进行实验探究,分别对金州小学的小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利用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进行实验和数理统计,系统研究大课间体能操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干预情况,从而通过一系列体育活动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和机能,兼顾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医融合;大课间;体能操;小学生;身心健康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金州小学一部分小学生为研究对象,人数2000人,分别将1~6年级的小学生进行平均分组,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二)研究方法

1. 查阅资料法

通过查阅体医融合教学模式有关资料、小学体育教育资料、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为文章探究大课间体能操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干预研究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探究参照。

2. 分组实验法

对研究对象进行平均分组,分为3个对照组和3个实验组。对照组3组,人数1000人,实验组3组,人数1000人。对照组按照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开展大课间体能操锻炼,实验组在体医融合教学模式下进行大课间体能操锻炼。研究时间为16周,在此期间,对照组的小学生进行自由活动,实验组的小学生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大课间体能操训练。大课间体能操在每一周大课间进行,即在正常上学期间,一周进行五次大课间体能操操作训练,对照组的小学生在这五次锻炼期间进行自由活动。每隔三周分别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小学生进行一次系统的体能测试和身心健康研究。体能测试包括立定跳远、50米跑、仰卧起坐、跳绳、接力赛跑等,心理健康研究依据《症状自评量表》进行。

3. 数理分析法

本研究对小学生进行身体素质测试和心理健康测试,身体素质测试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心理健康则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测试。通过对测试者进行90个心理问题测试,展现出测试者在身体躯干反应、强迫症状、焦虑症状、心理应激反应以及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等研究因子,使用1~5级评分法。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进行分组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在第一次测验的两周后,进行第二次测验,两次测验结果的相关系数R=0.8765,证明测验结果准确可信。

4. 概念解析

“体医结合教学模式”是为了应对目前体育教学现状而提出的较新的教学模式,也就是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和医学健康保健联系在一起,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实时监测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从身体和心理上双管齐下,同时锻炼学生的意志和精神。各个年级开展体医融合教学模式不仅是符合当下体育教学理念,响应课改的措施,也是体育教学模式的跨越和提升。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也可以检测和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外,落实体医融合教学模式还可以提升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体育教师完善教学技能。就本文研究对象而言,体医融合教学模式具体表现在,对照组既不进行大课间体能测试,又不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测试,让学生顺其自然发展。而实验组则是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学和测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能测试,从而通过数理分析得出体医融合教学模式下大课间体能操对小学生身体、心理的积极意义。

二、数据处理结果分析

(一)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体能测试情况比较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实验前后,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跳绳、立定跳远、50米跑和仰卧起坐的体能测试中差距很小(P>0.05),这表明,实验数据比较准确,符合实际情况。

从表2的数据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在进行大课间体能操的训练后,跳绳、立定跳远、50米跑和仰卧起坐有明显提高,而且此次检测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

(二)实验前后实验组体质测试成绩比较

从表3的数据中可以得出,实验前后实验组学生跳绳、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和50米跑的成绩有了显著提升。这从侧面反映出,在体医融合教学模式下,对小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能操的训练,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针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维度进行分析,小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能操锻炼,不仅可以提高身体协调性和身体耐力,而且可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三)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根据表4的数据,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不明显(p>0.05),这表明,本次实验符合实际,可信度高。

根据表5的数据,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心理测试各个因子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表明,实验组的学生与对照组的学生相比,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改善。从表中可以得出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症和其他因子,具有明显的差异效果(p≤0.05),这说明对小学生进行课间体能训练有助于帮助学生减少心理健康问题。虽然其他心理因子未达到一定水平,但是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这说明“体医结合教学模式”下适当地对小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能训练是必要的。

(四)实验前后实验组SCL-90水平比较

根据表6的数据,实验后,实验组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明显改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症其他因子有较大差异。

这说明,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体医结合教学模式”更符合现在的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规律。这也表明,在“体医融合背景”下,大课间体能操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都有积极的作用,不仅可以磨炼小学生的意志,提高小学生身体机能,还可以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原本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而言也有明显改善。由于小学生主要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且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律性不高,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能操的集体训练,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还可以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增强他们的团队融入感,缓解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构建和谐融洽的交流关系。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金州小学2000名小学生进行实验对比,研究发现在体医融合教学模式下,大课间体能操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意义,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体能,促进身体健康发展。通过表1、表2、表3中的数据对比发现,实验组的学生相对对照组的学生而言在各个体能方面均有明显提高。

首先,在体医融合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比较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现状,而且小学生自律性差,身体处于发育阶段,精力旺盛,组织小学生进行大课间体能操的训练,能够促进小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培养小学生刚强的意志和团队协作精神。

其次,通过以上表4、表5、表6的数据对比发现,体医融合背景下的大课间体能操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和促进意义。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为人处世和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能力比较欠缺,所以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通过大课间体能操可以积极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最后,组织小学生开展大课间体能操更符合当代小学教学的理念和要求。从小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出发,全面推动了小学生的综合发展,与当前的教学改革要求和教学目标高度契合。

(二)建议

首先,在针对小学生的体育教育中,教师应积极采纳最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实现体育教学与医学健康理念的融合。不仅要注重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进而推动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实施体育教学活动时,应当灵活调整教学模式和内容,确保有针对性、系统性地提升小学生的各项体能。此外,教师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团队游戏,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在体育活动中锻炼耐力,培养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体育精神,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在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筹划并引领小学生参与大课间的体能锻炼,并监督小学生的锻炼情况。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需主动引导并改善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动作,从而达到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在进行体育指导时,教师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的大课间体能操方案,使课间操既具有锻炼效果,又能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最后,在体医融合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不仅要对小学生实施相应的体能锻炼与评估,教师也应当加强自我提升,增强个人素质,精进教学技能,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宋晓洁. “体医结合”教学模式构建的现实问题与优化路径[J]. 武当,2022(03):55-57.

[2] 杨楠. “体医结合”背景下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 山西青年,2021(24):71-72.

[3] 陈祥和,金圣杰,陆鹏程,等. “体医融合”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研究[J]. 青少年体育,2022(05):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