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教学应用分析
作者: 胡俊摘 要:项目式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的重要模式之一,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章探讨了新课程标准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项目式教学应用,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分析了项目式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实践策略,旨在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确保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法治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简称P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是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选择、计划、提出一个项目构思,并通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解决实际问题。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项目式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统筹规划单元项目,明确教学目标
项目式教学是新课程标准下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模式,是对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关键举措。项目式活动组织与实施的前提是选定项目主题,即当堂课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问题的来源成为教师组织项目式教学活动首先要关注的问题。
(一)解读、明确单元目标
项目式学习的主题要以教材内容为核心,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能力为宗旨,注重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知、情、行的关系,凸显明理、循情、导行的特点。因此,在项目式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教材内容的方向,同时深入挖掘教材内涵,在项目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真正融入学习活动中,同时开动脑筋积极思考,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目标。
此外,项目式学习主题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生活,依托学生生活经验选择项目的主题,这不仅能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衔接起来,还可以进一步拉近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得项目式学习的主题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借助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经验等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推动学生的知识迁移、实践应用能力。
以六年级上册“我们的守护者”单元为例,此单元聚焦法治主题,旨在让学生了解宪法,感受宪法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并形成初步的法治意识。教师应结合课标要求以及单元内容设计,将本单元的主题提炼为“感受法律,树立宪法权威”,通过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让学生能够明确法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同时也可以为后续初中、高中阶段的相关学习奠定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对法律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很多学生认为法律离自己很遥远,法律的作用是惩治一些违法犯罪的行为,与大部分人的日常生活并没有实际联系,因此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一方面能让学生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让学生从小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基于本单元的内容以及学生学情,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法律,此次项目式主题可以以宪法为中心,组织宪法宣讲活动,通过宣讲活动让学生认识到宪法的重要性,同时在项目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也能够提升学生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借助书籍、网络开展课外学习,拓展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路径。
(二)分析、制订项目流程
在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制订项目活动计划是整个项目实施的关键,项目式活动的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最终目标是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整个教学活动计划的实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符合小学生学情的教学活动,制订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教学活动计划,搭建多样化活动平台,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以“宪法宣讲”项目式学习为例,教师可以结合单元内容以及项目式学习目标,将此项目学习活动分为几个课时进行,每个课时安排相应的项目式活动内容,分层次完成整个项目式活动的目标和计划,最终完成“做一名合格的宪法宣讲员”的目标。基于此,本项目的计划可以分为5个课时,其中第1~4课时为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学习教材内容,第5课时是整个项目的总结环节,主要是呈现整个项目式活动的成果,分享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收获以及遇到的问题,如“通过活动你觉得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宪法宣讲员呢?宪法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等。
如此,以目标为基础,结合学生学情,制订系统的项目式活动计划,不仅是确保整个项目式活动高效完成的基础,也是加深学生对宪法的认知、提升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举措。
二、落实课标评价要求,设计评价标准
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要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强化过程性评价,探索增值评价,以评价引领学科活动的方向,从而达到提升课堂教学综合质量的目标。在项目式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设定评价标准至关重要,以往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往往是在课堂教学的结束环节,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教师的教学结果进行评价,对整个课堂活动的过程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项目式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需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融合,将评价标准前置,并将其融入项目式活动的各个环节,达到评价伴随课堂、评价引领教学的目标。
同样以“宪法宣讲”项目式学习为例,在项目式活动正式实施之前,师生共同制订项目评价量表是提升实践活动质量的关键。评价标准的设计要与教学目标密切衔接,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从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合作意识与能力、作品成果分享、反思能力等诸多维度入手,设计系统的评价标准。如上述项目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标准可以设计为:对问题有探究意愿,能主动提出问题,并能够通过多种路径搜集、整理、分析相关问题。在针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评价中,可以设计“组内分工明确、沟通顺畅、讨论氛围浓厚,同时能相互帮助解决问题”等评价标准,引领整个项目活动的方向。
如此将评价标准前置,不仅能明确项目式课堂活动的方向与标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课堂探究方向,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表现以及课堂参与程度、反思能力以及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都融入其中,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借助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法治观念。
三、提供项目学习支架,推动课堂进程
项目式活动的关键在于项目式活动的实施,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限,尤其是对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学生现有的经验有限,因此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搭建支架帮助学生开展合作探究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任务之一。
例如,教师以问题引导模式为学生搭建项目式活动支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项目式学习与实践活动思路。在上述“宪法宣讲”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六年级学生当前对宪法等法律的了解程度,通过问题分解框架图引导学生设计自己小组的项目活动计划,避免学生的学习方向产生偏差。同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分解图,让学生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的具体计划,从而更加高效地完成整个项目活动目标。
在设计分解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知识、技能、综合能力等几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探究性学习方向,例如: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宪法宣讲员需要具备哪些能力?
宪法知识:了解宪法内容,同时能明白宪法和其他法律之间的关系。
演讲能力:口才、内容、思维、结构等。
综合准备: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从具体的生活中搜集整理案例。
教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上述架构,让学生初步明确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宪法宣讲员需要从哪些方面进行努力。
在项目设计实施方面,学生结合教师通过思维导图内容、自主学习任务单和教材中的单元内容学习计划,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积累后续宣讲活动中所需要的宪法知识。在准备宪法宣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合理分配项目责任,如查资料、制作PPT、绘制宪法宣讲海报等。
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借助互联网设备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借助国家智慧中小学教育平台、青少年普法网、全国少工委等平台,搜集整理宪法宣讲相关的视频资料、文字素材等,为后续制作PPT提供思路。在搜集整理知识的基础上,学生还可以设计宪法调查问卷,了解身边的同学、教师、家长等群体对宪法的了解程度,为后续的宪法宣讲以及宣传海报的绘制提供更加多样化的素材,从而丰富宪法宣讲的具体内容。
综上所述,教师以支架设计为基础,引领整个项目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明确的活动思路,指导学生设计系统的教学项目活动计划,进一步推进项目式活动的落实,从而达到高效学习的目标。
四、分享项目活动成果,实现综合提升
分享项目活动成果是项目式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呈现,以小组为单位,以学生兴趣为基础,通过PPT、海报、舞台剧等形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内容等进行综合成果展示,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
以上述活动为例,“宪法宣讲”整个项目以道德与法治学科“我们的守护者”单元内容为基础,串联了其他学科以及生活中与宪法相关的内容,在活动成果展示中,学生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成果展示,结合自己小组项目式活动过程中搜集整理的具体案例、具体知识点等进行成果分享。
如课本学习小组以PPT的形式将教材内容进行综合展示,学生讲解单元学习思路、内容;宪法与生活小组从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入手,用小品剧的方式演绎生活中运用宪法等法律知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案例,如农民工讨薪等;宪法小能手小组以“学宪法 做好公民”为主题,用诙谐幽默的传统相声宣讲学习宪法的重要性。各小组结合自己的学习收获,用不同的方式演绎宪法,不仅有利于提升项目式学习的效果,也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法律,认识到法律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五、完善项目活动体系,推动项目延伸
完善项目活动体系是项目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学生项目式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以往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往往忽略了这一环节,只关注前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影响了整个项目式活动的综合效果。基于此,完善项目式学习活动体系成为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
以上述项目活动为基础,在课堂项目活动组织实施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六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还可以组织“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在年级组织海选活动,让学生根据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自主设计演讲内容,同时可以参照项目活动成果内容,让学生在3分钟内将宪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或者在社团活动中,让学生承接课堂内容继续进行深入研讨,组织宪法知识竞赛、宪法历史知识比赛等,以竞赛的方式将各种与宪法相关的知识融合起来,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基于新课程标准的道德与法治项目式活动的实施,要摆脱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核心素养入手,从学生的学情入手,综合设计多样化的项目式学习目标,明确项目式活动评价标准,同时设计符合小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化活动任务,满足不同学情学生的学习需求,达成课堂学习目标。教师应以项目式活动为基础,延伸项目内容,拓展社团活动,完善项目式学习体系,有效提升项目式活动综合效果,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 缪青. “大思政课”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式学习:以“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为例[J]. 福建教育,2023(35):55-57.
[2] 林雅芳. 项目式学习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研究,2023(19):64-66.
[3] 郑伟. 项目式学习视角下革命传统教育改进的探讨:以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革命传统教育为例[J]. 新教师,2023(02):55-56.
[4] 郭诗云.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开展项目式学习的实践探索:以二年级下册《试种一粒籽》为例[J]. 福建教育,2023(13):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