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红色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校本实践探索

作者: 吕晓明

摘  要:在当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红色文化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积极探索依托红色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校本实践。研学课程作为一种注重实践、体验和互动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空间。通过依托红色资源,学生可以深入参与、感知红色历史,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感,提高党性觉悟,更好地理解和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文章旨在探讨依托红色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校本实践,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研学课程;红色资源;校本实践;全域教育

一、研学课程校本实践探索的要点及重要性

(一)构建阶梯式红色文化研学课程体系,实现深度学习

构建阶梯式红色文化研学课程体系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途径,这一体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认同和行动参与。阶梯式课程体系将红色文化的学习分为不同层次,逐渐由浅入深,由表面的了解逐渐延伸至深度认识。基础性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红色历史和文化的基本概念,拓展性课程通过与其他学科的结合,让学生在不同领域中感受红色文化的影响,而研究性课程则鼓励学生深入挖掘红色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项目。这种逐级递进的课程设计帮助学生逐渐深入理解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实现知识的深度积累。

阶梯式课程体系强调体验和实践,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强调情感共鸣和行动参与。通过参观红色历史遗迹、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开展红色文化创作等多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情感认同。实践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不仅知道红色文化,更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红色精神。研究性课程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提出问题,寻找解决方法,这样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应用全域教育视域,促进学生发展

全域教育视域的应用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分低、中、高三个学段的实施方案有助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发展特点量身定制课程。这意味着教育内容和方法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成长阶段,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的教育,从而增强了学习的有效性。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联动机制为学生提供了多元互动的教育平台。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内的知识获取,还可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维度来拓展知识和经验。这种跨领域的互动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全域教育视域下的红色文化研学课程也更加注重情感教育。通过亲身参与红色文化实践,学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党的伟大历程和革命精神,从而更容易产生爱党、爱国的情感认同,实现了对学生情感层面的熏陶和启发,从而有望培养更加综合发展的公民。

(三)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优化教学反馈

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有益的反馈,从而不断改进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巩固红色文化课程的实施成果,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过程性评价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的实时监测和反馈。通过观察学生在红色文化研学课程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他们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资源。结果性评价注重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这种评价方法通过考查学生在红色文化研学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反馈。通过定期的测验、作业、项目等方式,学生的学习成果得以客观、科学地衡量,为他们的学术发展提供了参考。多元主体评价强调不同参与者的观点和反馈。除了教师的评价,家长、学生和社会也可以参与评价过程,提供不同角度的反馈意见。这有助于全面了解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的效果,同时也鼓励各方积极参与,形成共识。

二、研学课程校本实践现存问题

(一)育人实效欠佳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和综合素养的培养。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的目标不仅是传递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党性觉悟。然而,传统教育模式难以实现这一目标,导致育人实效不佳。

教学资源和方法的单一性是问题的原因之一。在红色文化研学课程中,往往过于依赖红色资源的直接传递,而忽视了多样性和互动性,难以引发学生浓厚的情感共鸣。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也是原因之一。如果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情感认同,教师将难以了解课程的实际效果,也难以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这些问题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党性觉悟培养效果不佳,难以实现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的初衷。

(二)教师能力欠缺

其一,教师在红色文化研学领域的理解力不足是研学课程校本实践核心问题之一。这可能源于红色文化研学的特殊性质,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红色历史和文化知识,同时还需要理解如何将这些知识融入教学实践中,以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党性觉悟。然而,许多教师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经验,导致理解力不足。其二,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的领导力问题也是挑战之一。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充当领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文化,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参与度。这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其三,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的指导力问题也需要重视。教师在研学实践中需要指导学生开展独立研究和创新性学习项目,这要求他们具备研究方法和项目管理的能力。然而,许多教师可能缺乏这方面的培训,导致指导力不足,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成果。教师的理解力、领导力和指导力不足可能导致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的教育效果不佳。

(三)不符合学生成长特点

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党性觉悟,这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阶段。然而,有些教育者可能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了解不足,导致课程设计和实施不够贴近学生的成长特点。有些红色文化研学课程可能过于注重历史事件和政治理论,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这导致学生可能对课程缺乏兴趣,难以形成深刻的情感认同。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方式,但有些课程可能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这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不佳,影响了课程的实施效果。如果红色文化研学课程不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学生可能对课程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无法达到培养爱国情感和党性觉悟的目标。学生可能面临学习压力和焦虑,影响身心健康。

三、研学课程校本实践优化措施

(一)提升育人实效

为了提升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的育人实效,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构建系统性课程体系、推行全域教育、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学习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这些措施的落实可以通过结合红色活动月、红色文化入学教育等活动来实现。

例如,在红色活动月期间,学校可以组织红色运动会、进行大课间红色教育活动,通过生动的方式传递红色文化,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刻体验爱国情感和党性觉悟。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讲故事的方式,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红色历史更加生动有趣。在红色活动月期间,还可以组织家庭参与的红色文化学习活动,鼓励学生与家长一起参与,加强家庭教育的互动。学校还可以与社会资源合作,举办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红色历史文化,拓宽视野。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互动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红色文化课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例如,在红色文化入学教育中,可以设置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主题,通过团队合作和自主探究,深入了解红色历史文化。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还可以培养其合作精神和领导力。

另外,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保证育人实效的重要保障。教师通过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和多元主体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轨迹,为教师提供准确的反馈和指导。在红色文化研学课程中,可以设置项目报告、学习日志、口头展示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情感和行动。

(二)提升教师能力

为提升教师在红色文化研学课程领域的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和措施,以确保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领导和指导这一领域的教学实践。学校和教育机构应该提供专门针对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的培训课程,以帮助教师提高相关领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力。这些培训课程可以涵盖红色历史、文化、党史等方面的内容,使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和把握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培训课程还可以关注教学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邀请专家开展讲座并进行指导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可以让教师从实践中获得启发和指导,不断提升教育水平。教师可以通过互相交流经验、分享教材和教学方法来相互启发和支持。这有助于建立一个教师学习和成长的社区,促进经验和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参加教研活动、教学沙龙和专题研讨会,与同行共同探讨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和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的重要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和创新。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项目和奖励机制,以鼓励教师在红色文化研学课程领域的教育实践。

(三)结合学生成长特点

在全域教育视域下,更好地结合小学生的成长特点来实施红色文化研学课程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和活动,可以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成长需求,激发他们的爱党、爱国情感,以及对红色文化的浓厚兴趣。

以红色劳动春耕播种为例,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感。在春季,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模拟农耕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农民辛勤劳动,了解农村的发展历程和农业文化。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红色文化中的农民精神,还可以培养其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又以“红色英雄传奇”(清明祭扫英烈活动)为例,小学生正处于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崇高的人生目标。清明节是传统的祭祀节日,可以组织学生前往英烈陵园,参与祭扫活动。学生通过了解英烈的英勇事迹和为国家、人民献身的精神,可以激发其爱国情感和崇高的理想追求,有助于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再以“红色经典阅读”(阅读红色经典活动)为例,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辨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红色经典文献,如《红岩》《小兵张嘎》等,组织阅读活动。学生阅读这些经典文献可以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伟大的红色精神,同时也可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有助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好地理解和传承红色文化。

四、结语

本研究的校本实践探索依托红色资源开发研学课程,旨在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培养其爱国情感和党性觉悟。通过构建阶梯式红色文化研学课程体系,整合“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联动机制,以及设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然而,红色文化研学课程的校本实践还面临一系列挑战。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指导力的提升也需要长期支持和培训。研学课程如何更好地符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罗俊,邹梅. 红色研学课程治理体系的建构与实施[J]. 四川教育,2023(08):22-23+25.

[2] 邓婷,董利浩,李世泰. 渗透红色教育的地理研学课程设计:以昆嵛山为例[J]. 地理教育,2023(S2):155-157.

[3] 苏桂霞,叶丹晨,冯丽贤,等. 依托馆藏红色资源开发研学课程的实践探索[J]. 地理教育,2023(0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