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土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开发和利用策略研究
作者: 王一翀摘 要:乡土资源品类多样、内涵丰富。根据幼儿园区域活动主题、教学目标和幼儿身心成长需求,以多种形式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可以为幼儿创造富于变化和充满乡土文化艺术元素的活动空间,激发自主探究兴趣,提高幼儿的认知和审美能力。文章基于对不同类型乡土资源利用价值的分析,根据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活动主题和内容设计、氛围营造、材料和教具投放需求,提出了相应的开发和利用策略,旨在充分发挥自然资源、文化艺术、民俗等乡土资源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区域活动;乡土资源;幼儿园
教师创设不同主题的区域,根据不同教学目标投放材料、布置场景、烘托氛围、设计活动内容,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发挥幼儿的认知特长,进而在阅读、创意美术、游戏等教学活动中,丰富认知经验、发挥创造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区域活动空间的创设涉及主题选择、环境布置、材料投放和氛围营造等环节,要求幼儿园具备充足的多样化资源,这样才能根据教学活动需要,不断变换区域活动环境,使之对幼儿保持足够的吸引力。因此,有效开发和利用区域活动资源,是幼儿教师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在教学中引起重视。乡土资源不仅种类多样、容易获取,还具有贴近现实生活的特征,是创设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的最佳资源。
一、乡土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利用价值
在幼儿教育领域,乡土资源泛指地方自然、人文和艺术等与本地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要素。既包括动植物、山川河流乃至土壤、沙石等物质资源,也涵盖民俗、音乐等非物质文化资源。从幼儿园区域活动设计和组织的视角来看,乡土资源所蕴含的生活、文化、艺术元素有着多样化的育人价值,对激发幼儿自主探究兴趣、培育幼儿审美能力和创造力都有着积极作用。结合幼儿身心发展需求和区域活动教学内容、形式及目标,分析不同类型乡土资源的利用价值,有助于明确收集目标和利用方向,最大限度发挥乡土资源的育人作用,为幼儿创造理想的自主探究和成长空间。
(一)自然资源
水、土、植被、动物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探索其中的奥秘并感知其存在的意义,是幼儿认识自然界、丰富认知经验的必要成长步骤。但在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幼儿接触这些自然元素的机会越来越少,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知逐渐脱离现实,不利于其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行为特点,发掘有助于丰富知识和体验、引发探究兴趣、激发创造力的乡土自然资源,既可以达到区域教学活动目的,又能弥补幼儿生活空间过于单调的缺陷。
一方面,幼儿周边环境中的花草树木、山川河流多姿多彩,是唤醒幼儿审美意识、激发探究兴趣的有效资源。例如,教师可以采集色彩和形状各异的树叶、花草,合理投放在不同活动区域,引导幼儿学习相关知识,或者开展创意美术活动;另一方面,乡土自然资源可以作为装点活动空间的元素。比如在幼儿园室内或户外不同区域,种植本地常见的植物,既可以起到装饰、绿化作用,又能在不同时节引导幼儿观察植物形态和色彩变化,使之获得多样化的审美体验,提升认知能力。
(二)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资源不仅品类多样,还非常接近幼儿日常生活。节庆与民俗活动、地方美食、历史遗迹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都有着丰富的外在形式和精神内涵。针对幼儿成长需求和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氛围营造、主题设计要求,合理利用乡土文化元素,有助于吸引幼儿参与教学活动,传播传统文化知识,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例如,在区域环境的创设环节,教师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及目标,把契合活动主题的文化资源融入活动空间。比如在阅读区域,投放与本地传统文化相关的绘本读物,或者利用幼儿熟悉的竹编、雕刻等手工艺品装点活动空间,这些方式都可以很快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促使其展开自主探究活动。
(三)工艺美术作品
无论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如何变化,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美的追求从未间断,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工艺美术作品,还传承下来诸多精湛技艺。所以,在乡土资源中,工艺美术兼具物质和非物质属性,是培育幼儿审美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最佳素材。手工制作区域是幼儿园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空间,承担着美育、体育等多项教育功能。在设计活动主题和内容时,教师可以选择和幼儿能力相符的项目。例如,利用剪纸、泥塑等传统手工艺,引导幼儿体验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创作过程。此外,工艺美术作品也可以装饰活动空间,或者作为艺术品鉴赏素材,发挥培育幼儿审美意识的作用。
(四)音乐和舞蹈素材
音乐和舞蹈是影响最深远、最能体现地方特色的乡土资源,与生活习俗、语言和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民歌、戏曲是其中最常见的艺术形式,融合了音乐、舞蹈、服装、造型等艺术表现手法。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从这些资源中提炼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元素,发挥这些乡土资源的美育、德育和智育作用,培养幼儿的文化传承意识。比如,在区域音乐主题教学活动中,用本地传统儿歌、童谣为素材,或者选取节奏明快、曲调优美的民间音乐作品片段,以播放录音或钢琴弹奏的形式,营造契合教学活动主题的氛围。此外,在创编舞蹈动作、设计教学游戏时,教师也可以借鉴乡土音乐舞蹈作品,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的同时,引导幼儿感知传统艺术之美。
二、幼儿园区域活动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
虽然乡土资源的多样性开拓了幼儿园区域活动空间创设、教学活动组织的思路,为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教学素材创造了条件。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体发育状况、心理特点及认知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运用乡土资源,合理地进行收集、加工和使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在明确了不同类型乡土资源的利用价值、开发方向的前提下,以打造有益于幼儿身心成长、激发创造力和自主学习动机的活动为目标,探索开发乡土资源并合理利用的有效策略。
(一)组合运用乡土资源,打造风格多变的区域活动空间
幼儿对活动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物品数量、种类、颜色以及摆放位置、方式的改变,都能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并在第一时间想要一探究竟。因此,在创设幼儿园不同功能区域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需要更换教具、材料,还要经常变换环境风格,让幼儿一进入活动区域,就能感知到新鲜元素,保持其对活动空间的探究兴趣,吸引幼儿自主思考、观察并产生多方互动,达到培育创新意识、促进幼儿心智发展的目的。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多样性和易获取性,在日常生活和户外活动中,多方收集能够吸引幼儿注意力、具有一定审美价值或教育作用的乡土资源,在必要时进行灵活组合和合理利用,打造风格多变的区域活动空间。例如,收集自家或邻居用过的民俗用品、工艺美术作品,或者和本地文化历史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经过简单加工和组合后,用于改变幼儿园各活动空间的整体设计风格,为幼儿带来不一样的体验。
(二)巧用文化艺术元素,烘托教学活动氛围
幼儿具有感性思维活跃、情绪敏感的特征,极易受到身边氛围的影响,和他人产生共情。因此,在组织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运用多种方法烘托氛围,让幼儿思维和行为保持活跃,以便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视听感受最容易影响幼儿心绪,影响其在活动中的参与度。所以,教师在探索利用乡土资源的有效途径时,针对幼儿的这一特征,重点发掘乡土文化艺术中具有一定视觉、听觉冲击力的元素,将之用于烘托不同主题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收集地方戏曲、民歌和民俗活动影音资料,剪辑加工成符合幼儿审美能力和趣味的短片和图画。利用其色彩绚丽、内涵丰富和画面喜庆的特点,渲染教学活动氛围。此外,教师可以广泛收集并研究本土民歌、童谣和器乐作品,创编既能体现乡土文化特征,又能引发幼儿共鸣的音乐舞蹈作品,并将其作为教学活动的背景音乐,或者带领幼儿学习歌唱,营造愉悦而又充满乡土文化气息的教学活动氛围。
(三)广泛收集乡土材料,服务不同活动主题
乡土资源具有多重教育功能。除了利用其文化艺术元素装点环境、烘托氛围,还可以收集各种能够直接作为活动材料的物品,丰富幼儿园的教学资源。根据创意美术、文化知识学习等不同活动主题,教师可以收集和利用多种多样的乡土材料。
一方面,在创意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日常积累的沙石、树叶、粮食等天然材料,作为幼儿创作工艺美术作品的材料。既能保证形状、色彩、材质的丰富多样,又无须担心材料的安全问题。在活动中,幼儿面对既熟悉又陌生的材料,在活动区域氛围感染和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快速产生创作灵感,以各自擅长的艺术表现形式,创作出绘画、贴画等作品。另一方面,在以丰富幼儿知识为主题的教学活动中,通过事先和家长合作,收集幼儿感兴趣的材料。例如在色彩、颜色、形状的辨识教学活动中,与家长合作收集瓜果、蔬菜和卡通玩具等教学材料,既可以满足基本教学要求,又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和认知体验。
(四)利用传统民俗活动项目,丰富幼儿身心体验
在乡土教育资源中,民俗活动与幼儿的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文化内涵较为丰富。但要想将其运用到幼儿园的区域活动中,必须考虑时空的限制。在实践中,要结合环境条件、教学目标和幼儿情况,采用不同方式。
在季节和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和幼儿园所在社区及家长的配合,组织幼儿到民俗活动现场,以观看节日表演、参与民俗活动的形式,引导幼儿体验乡土民风和文化传统。在不具备参加现场活动的条件时,教师可以收集民俗活动录像和图片等资料,在教学活动中供幼儿观看。教师还可以巧妙布置教学环境,营造欢乐和喜庆的氛围,激发幼儿对民俗知识的探究兴趣,使他们更加了解本地的文化传统,达到丰富幼儿知识和身心体验、传承乡土文化的教学目的。
(五)乡土文化元素融入活动,激发幼儿自主探究兴趣
以促进幼儿全面成长为核心目标,教师可以深入发掘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资源,这些资源蕴含美育、智育、德育和体育等多重教育价值。教师不仅可以直接将特定的文化传统和艺术形式应用于活动主题和环境的创设中,而且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活动特性,精心挑选乡土资源中具有教育意义的元素,并将它们融入日常的教学中,唤醒幼儿生活经验、激发探究兴趣,为教学活动增添趣味性和知性元素。例如,在设计猜谜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针对本地地标建筑、历史人物、古迹等乡土资源的特点,以呈现图片局部、讲述典型事迹等形式,让幼儿寻找谜底。既可以吸引幼儿积极参与,激发想象力,又能丰富其文化知识。
(六)引导幼儿参与资源收集,拓展区域活动空间
幼儿园设立多样化的功能区域,旨在构建一个让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教师精心策划环境布置和提供适当的材料,能够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各类主题活动。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园区内利用各种材料和工具进行探索和学习。同时,收集乡土资源的过程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户外活动体验,还为他们提供了观察新事物、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在气候和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幼儿园庭院或附近的公园、田野,收集树叶、石子等资源。一方面,在收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感兴趣的事物,学习新知识并提升审美。另一方面,在全新的活动空间中,幼儿的思维会更加活跃,会对搜集到的乡土资源进行多视角的探索。在室内活动中再看到这些材料时,更容易激活想象力和创作灵感。例如,在创意美术教学活动中,在活动区域投放幼儿参与收集的石子,幼儿第一时间就会回忆起户外活动经历,可以迅速产生创作灵感并积极付诸实践。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探索有效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既可以解决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又能在活动空间中融入更多幼儿感兴趣的元素,创造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环境。教师通过分析和梳理自然、文化、工艺美术等乡土资源的利用价值,针对教学实践中的区域环境创设、氛围渲染等需求,探索不同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策略,可以有效激活幼儿的创造力,发挥乡土资源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海霞. 乡土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运用[J]. 学周刊,2021(33):175-176.
[2] 侯倩倩. 乡土资源在幼儿园区域活动中的开发和利用探究[J]. 学苑教育,2021(11):51-52.
[3] 叶丹全. 乡土文化在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应用[J]. 教育界,2022(0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