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区域游戏建构下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探讨
作者: 潘文文摘 要:现如今,不少幼儿在早期的成长中接触陌生人的机会比较少,家中也未有兄弟姐妹陪伴,当幼儿走进幼儿园开始大区域游戏活动时,就展现出社交能力薄弱的情况,难以与同龄幼儿共同玩耍。因此,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关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与提升社交能力”这一问题。在进行大区域游戏活动构建时,巧妙设计有助于幼儿间沟通与交流的场景,以增强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合作。基于此,文章从价值分析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教师在构建大型区域游戏时,应如何有效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通过对现存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为今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大区域游戏建构;幼儿教育;社会交往能力
在大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会通过与他人之间的交往,形成一定的环境适应能力。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大区域游戏活动下建立的社交关系被不少专家学者看作是塑造幼儿健康心理和良好人格进展的核心标准。对幼儿而言,其社交能力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除了家庭环境这一与幼儿紧密相连的因素外,教育环境同样对幼儿产生了深远影响。幼儿的成长和个性发展需要他们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因为这是促进幼儿实现个体成长的过程。为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教师应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的性格特征,在构建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结合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创新性的课堂模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还要重视幼儿的主体地位,融入大区域游戏活动的元素,以此激发幼儿的潜能。
一、大区域游戏构建对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作用
(一)有助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近些年,国家持续颁发了许多法律规定,旨在推动学前教育的进展,比如《幼儿园工作规程》《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这些政策的推行,也证明了游戏构建对幼儿综合发展的重要价值。大区域游戏作为幼儿园游戏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大区域游戏构建为核心的游戏活动,也逐渐成为教师开展实践课程的重要途径。
(二)有助于启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依据幼儿的发展特性,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幼儿会更倾向于游戏的玩乐性学习。因此,选取恰当的大区域游戏建构,可以极大启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既能助力幼儿的健康成长,又能在具象化的实践教学环节中,通过丰富活动形式的融合,综合高效地提升幼儿的潜在能力。
例如侦探类的大区域游戏建构,不仅可以加强幼儿的思考能力、反思能力、探究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还能持续强化幼儿们的自信心,培育其形成相对独立的品质和性格。教师可借助幼儿与其他幼儿间的团队合作游戏建构,深化幼儿的团队合作思维,并让幼儿之间产生深厚的友情,让幼儿在发掘友谊的过程中,明晰友情的内在含义。此外,结合动手实践类型的大区域游戏建构还可以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简言之,教师要进行多样化的大区域游戏类型的建构,并根据幼儿的实际特征激发幼儿的潜能,发挥游戏性的趣味优势,助力幼儿想象能力、观察能力、仿照能力以及设计能力的良好成长。
二、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幼儿面临的困境
首先,思维意识偏自我。因为现如今幼儿的生活环境比较优渥,加之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都只与自己的家长交流,因此与他人之间的交流比较匮乏。这导致他们的分享意识和情感感知能力相对较弱,既不喜欢与他人相处,也不愿分享自己的物品。
其次,基础交往技巧较薄弱。这主要源于他们早期自我意识的形成,导致他们缺乏基础的交往技巧。比如,在面对问题或遇到困境时,他们往往选择逃避或独自应对,而不是通过合作和友谊来解决矛盾。
最后,缺乏交往的自主性。通过查阅影响幼儿社交能力发展要素的数据显示,父母对幼儿的影响最大。然而,由于当下许多父母工作繁忙,幼儿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导致他们出现自闭或不愿交流的现象。这种现象限制了幼儿本身的自由发展。
除此之外,现如今幼儿都居住在高层楼栋中,邻里之间的来往并不频繁,幼儿与幼儿之间也因为居住环境的影响,没有过多的联系。即便幼儿想要出门玩耍,认识新伙伴,也有一部分家长因为担忧孩子的安全,不愿让孩子独自外出与其他幼儿互动。此外,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孩子幼儿时期便为他们安排了各种兴趣班,幼儿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游戏的乐趣。这种过度的安排和限制,无疑对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造成了严重影响,导致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直线下滑。
三、大区域游戏建构下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策略
(一)周围良好社交环境的创造性设计
对幼儿而言,大区域游戏构建活动是他们与教师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核心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将游戏构建与互动教育融为一体,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思维潜能,还能够促进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交流合作,进而提升他们的社交技能。换言之,教师在设计游戏建构活动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空间活动的功能划分,创造出适合不同互动形式的场所。通过精心编排和布局,使每个角落都能成为幼儿们互动交流的乐园。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环境的创造与设计,打造一个既安全又富有教育意义的游戏空间,为幼儿的社交能力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1. 活动区域的功能区分。活动区域的功能区分是教师建构大区域游戏时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比如,教师在设立创造区、绘制区、制作区等游戏专项区域时,就要对这些区域进行功能空间划分,继而让幼儿进入环境中,依据自身的兴趣,选取自己喜欢的活动区域。同时还要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懂得向他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或者让同伴与自己一同玩耍,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重视密度的合理划分。在进行空间区域划分时,教师还要了解空间对幼儿的影响,比如狭窄的区域会导致幼儿不舒服,过于宽松的区域会导致幼儿分散注意力等,且可能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为发展幼儿在大区域游戏活动中的社交能力,教师应通过专项的空间规划策略,实现空间密度的合理调整,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在学习和交往能力上的进一步提升。教师精心规划的空间环境,可以为幼儿创造一个既安全又富有挑战性的游戏空间,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由探索,全面发展他们的各项能力。
3. 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在构建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为促使幼儿发现游戏活动的便捷性,幼儿园应该为幼儿提供充足的物质资源。在游戏过程中,不少幼儿会因为自身的独占欲,而与其他幼儿发生矛盾。因此,教师在构建大区域游戏活动区域物件时,就要保障物料充足,以此强化幼儿的社交能力。
(二)良好师幼关系的协同性、和谐性建立
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当教师展现出亲切和友善的态度,且愿意与幼儿轻松交流时,幼儿自然会形成“老师很和蔼,容易沟通”的印象。然而,如果教师显得严肃且不善言辞,那么幼儿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害怕与教师交流。所以,教师必须努力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使幼儿愿意主动分享自己的想法,并敢于与教师进行互动。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积极与教师进行深入的沟通。在构建整个大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自身的言语和动作,让幼儿感知自身的和蔼性、亲切性。同时,教师还应该从细节入手,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如对幼儿成长的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评价。针对幼儿的不同发展阶段,教师可以给予他们适当的鼓励和激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并提升他们的社交能力。
(三)社会交往技巧的传达性授予
人在进入社会以后,语言就成了与他人交流的有效手段。语言不仅是和他人交往的中间桥梁,还是他人了解自身想法的重要途径。因此,在培养幼儿社交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教师而言,应把“语言”当作突破口,深化自身和幼儿间的沟通教育。通过合适的方法创设各种活动,比如语言接力赛、故事编创赛、对话演绎赛等,这些活动能有效提高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除上述游戏构建以外,教师还可以基于“自我故事分享”的主题,构建语言类游戏区域活动,并通过实际的情境延展,让幼儿开展合作性学习,促使幼儿在互相分享和沟通的过程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幼儿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到快乐,教师需要引导幼儿发现分享“自我故事”的乐趣,让他们在分享的过程中体验愉悦,从而更乐于分享。这种分享的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更能促进他们在社交能力方面的健康成长。
(四)重视幼儿园和家庭间的合作交流
为培育幼儿形成持续性的社交能力,幼儿园和家长之间也应该加强沟通,建立一致的目标,让幼儿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提高社交能力。其一,教师可以通过合作性的游戏活动建构,让幼儿家长参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和社交能力发展的活动过程。其二,教师可以激励家长带领孩子走向外面的世界,让孩子在感知世界的过程中,提高社交能力。比如家长可以在休息时间带孩子参与团队建设,以此锻炼孩子的社交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室内区角游戏在幼儿发展社交能力中的具体应用
(一)选取适合幼儿特征的室内区角游戏主题
因为幼儿的年龄较小,传统刻板的教学方式难以有效促进他们的能力发展。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区域游戏构建的高效性和实践性,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法,增强幼儿的社交技能。然而,若教师在实施趣味教学时未能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那么室内区角游戏的构建便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因此,在策划大型区域游戏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突出趣味教学法的应用效果。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编排游戏来融入教育内容,并结合富有趣味性的区角游戏进行展示。针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更应注重从思想提升的角度来构建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设计一款贴近生活的“分辨式室内区角游戏”。当幼儿参与游戏时,他们会认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从而增强情感体验。这种游戏不仅能让幼儿获得宝贵的知识经验,还能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二)培育幼儿的语言自信和参与积极性
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幼儿,极其热爱角色扮演所带来的游戏快感。比如3~4岁的幼儿会喜爱“父母类”的角色扮演游戏,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接触自己的父母,所以扮演的过程中,会仿照父母的动作和神态。为此,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这一喜好,开展系列化演绎游戏活动的建设,并融入相关教育内容,培育幼儿的语言自信和积极性。
以竞赛类的“制作型游戏”为例,教师在设计室内游戏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特点,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精心策划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游戏。比如,可以组织“穿衣比赛”“绘画竞赛”或“知识抢答赛”等,通过计时等方式评估和提升幼儿的动手能力,激发幼儿的胜负欲,促使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提升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通过经验的积累和整合,幼儿的思维意识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虽然学前教育是幼儿学习的初级阶段,但也是幼儿形成合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意识的重要阶段,对幼儿之后的发展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这一时期,幼儿园和幼儿家长都应该重视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提升与培育,通过应用趣味性、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建构大区域游戏活动,以教育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性融合,助力幼儿的愉悦发展。在活动构建的前提经验总结下,持续利用构建大区域游戏活动的积极价值,协助幼儿提升积极性,并让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交品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季红. 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中幼儿自主性的培养分析[J]. 新课程,2021(16):105.
[2] 翟羽谦. 浅谈区域游戏活动中如何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J]. 智力,2021(24):166-167.
[3] 成俊花. 《指南》引领下的幼儿区域游戏活动实践研究[J]. 家长,2021(29):128-129.
[4] 孙恒. 幼儿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策略[J]. 华夏教师,2019(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