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张牧文

摘  要:思维是教育的核心驱动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作为总目标之一,并明确了科学思维的内涵,罗列了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教师应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核心,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脉络,提升课程的内在逻辑,重视探究活动的“补白”,构建儿童思维发展的“生命曲线”。文章针对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实践,旨在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小学科学教育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科学思维列为科学课程四大核心素养之一,并明确要求在科学课上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积极思维。小学科学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是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逐步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小学科学教学根据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以分为观察探究、实验探究、资料探究和技术与工程实践这几种类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性,应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目的和追求,并结合学生本身的认知发展特点,回归到学生原本的思维特征,在不同的课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构建学生思维发展的路径,这也是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一、小学科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项

(一)小学科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显著的年龄特点,他们的观念思维和思想意识还未养成,小学科学教学正是培养他们科学思维的关键阶段,有助于强化他们的科学认知。通过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够强化他们的科学意识。通过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可以让他们掌握和使用科学原理,从小以科学思维分析和考虑问题,对他们的成长和成才有着很大的帮助。

同时,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的素质教育被赋予了更高的地位,而科学素养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不仅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学生的素质教育给予了更高的重视,而科学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符合现阶段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二)小学科学思维培养的注意事项

思维活动具有隐性的特点,存在于大脑中,教师无法直接观察,也很难用量化的方式评价学生的思维参与,往往就忽视了知识和技能之下的思维加工。学生长期停留在“做”的层面,缺少深层次的“思”和“学”,难以重组认知结构,获得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上的提升。小学生的认知学习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思维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为促进学生思维“生花”,教师应先成为思维活动的“创造大师”,精细解读教材,巧妙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点燃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玩乐中实践,实践中学习,学习中思考,逐步深化思维层次。此举不仅可强化学生的科学学习能力,提升其科学素养,更能为科学课堂注入活力与趣味,为学生未来的持续学习与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科学思维培养的策略

(一)关注儿童的认知进阶

皮亚杰认为,认知的本质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等机制,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由此可知,儿童的认知活动需要建立在儿童自主、自觉的基础上,活动的难度要符合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的真实想法,忽视前测的重要性,忽视儿童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导致教学没有建立在儿童这一概念基础上。即使准备了许多学习素材,但由于脱离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未能达到期望的学习效果。因此,科学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应更深入地探究儿童的思考方式及其背后的认知基础。以儿童的真实认知为出发点,结合教学任务和要求,科学地设定教学目标和内容,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以突出学生认知理解为前提,积极制订和实施科学化的教学方案。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还存在不足,他们缺乏自行设计和完善实验的能力,无法自行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并将材料进行组合,这就使得教师的指导尤为关键。教师需要详细解释每一种实验材料的功能,明确操作要求,以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意义。与此同时,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实验操作的准确性不高,为了降低学生的实验操作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完成科学实验,教师还需要做好对他们的学习引导和帮助。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神奇的新材料》一课的教学中,教材要求学生体验并描述水滴在荷叶上滚动的状态,首先教师通过“在荷叶上滴一两滴水,轻轻晃动水滴”“在荷叶上撒点粉笔灰,让水滴在粉笔灰上来回滚动”两个活动,让学生发现荷叶不沾水、不沾灰的现象。然后,教师合理选择和改进教具,将荷叶固定在塑料碗中,荷叶的周边翘起,粘在碗的内壁,防止水珠滚落出荷叶,有效降低了因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造成的实验误差。之后,开展实验汇报,学生以“我发现水滴变成了圆圆的形状,滚来滚去的”“荷叶表面没有湿”这样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发现,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荷叶“不沾水”。接下来,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水珠能将荷叶表面的灰尘带走,提前将粉笔灰研磨好,倒进一头包裹着锡箔纸的小试管中,使用牙签在锡箔纸上均匀地戳出几个洞,让学生将粉笔灰均匀地洒在荷叶上,并带领学生总结出荷叶“不沾灰”的特性。两个活动结束后,给学生播放小视频,解释荷叶具有这样特性的原因。

(二)提升学科的内在逻辑

在日常科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情境,这些情境一般呈现一个实验现象、一组围绕问题的信息和材料,或是有趣的场景,这是日常教学的重要资源。这些情境尽管都具有独立操作的特性,但同一类课程内容中的情境往往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借助这一系列的教学情境,能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强化。但教师若局限于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没有充分领会教材背后的设计意图,则很容易将教材中的情境当作一般性的补充资料,在教学中将这些情境分裂化或者独立化呈现,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这样做不仅无法展现教育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更可能忽视了教材背后所蕴含的学科逻辑,从而错失了其深层的教学价值。

因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深入理解教材,在整体把握教材设计思路的前提下,把握好不同教学情境的关联性,思考探究活动所涉及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灵活使用教材资源,创新和充实探究活动,以不同教学情景的“流程化”和“系列化”关系,给学生提供更加完整的探究体验。很多科学活动之间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的问题和证据,推动“活动”这条明线和“思维”这条暗线相互联结、螺旋上升。因而学科逻辑不仅是依靠科学知识联系起来的,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科思维。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一课的教学中,教材围绕“发现”这个核心,分两部分展开了四个活动,分别是:观察多种磁铁,认识磁铁的形状;找磁极;吊磁铁;让两块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教师可以先通过开展活动一,让学生明确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为活动二寻找不同磁铁的共性做准备。在活动二开展中,教师可以使用整块条形磁铁和蹄形磁铁去吸引大头针,引导学生发现,形状不同的磁铁,在磁力的分布上存在共性,即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而最大的地方就叫作磁极。在活动二开展中,教师在原来的材料基础上,添加回形针、铁钉、钢珠等,让学生明白不论是吸引哪一种物品,磁铁的某一部位吸引的数量总是最多的。以此让学生明白,单一的现象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要学会寻找多种证据。随后,教师继续开展活动三,指导学生悬挂起一块条形磁铁,让学生发现磁铁标有N的一端指向北极,标有S的一端指向南极。此时教师再衔接活动四,设置问题“如果把两个磁极相互靠近,会发生什么?将不同形状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又会发生什么?”结合教材实验现象观察的要求,教师可以开展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理解多次实验对得出结论的重要性。

(三)重视探究活动的“补白”

新编苏教版科学教材提供了更多的探究活动的关键点,旨在针对性地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但它们并非面面俱到。在开展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隐性资源或者拓展性的资源可供使用,这些资源为学生的科学思维及能力培养提供了更多的条件,同时也给科学教师提供了“补白”的机会,能够促进教学创新。教师在平衡学生认知和学科逻辑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对原有探究活动的深入分析,在体现探究活动教学要求及任务目标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路径,积极开发探究活动中的其他教育资源及可能性,并融合思维训练方法、加强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使用创造性的材料丰富探究活动的内容,配合语言、动作、神态、表情等,使探究活动充满生命力,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同时,实现对他们多元科学思维及能力的培养,助力他们全面发展。总之,科学教材的“留白”给科学教师的“补白”留下了空间,尤其在鼓励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与探究时,教师应珍惜每一次“补白”的机会,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例如,在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形状改变了》一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玩变脸游戏体验力的作用。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教师首先使用儿童化的语言及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你的游戏方法是什么样的?跟你的小伙伴们说一说,演一演!”“哦!他的方法是这样的!你们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上,以“我的方法和他(她)的……(一样/不一样),我使用的……方法,脸变成了……”等引导性语言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依据证据支持或质疑其他同学的观点,对学生进行比较的思维训练,为教材的探究活动补白。

再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弹力》一课的教学中,该课程目标要求学生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撤去所用的力,观察物体形状的变化,但没有给出活动的记录方式和实验结论的汇报形式。此时教师就可以针对此部分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设计出一个表格,让学生画出施加外力时和撤去外力后物体的形状。然后让学生汇报小组阶段性的成果,要求小组发言人要严肃地对待自己的实验成果,认真组织语言,向其他人阐明自己的观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日常小学科学教学中落实好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也是教育上的再创造。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并非朝夕之间就可以养成,而是要在长期的、琐碎的训练中逐步提升,积累而成。无论是深化学生的认知,强化学科的逻辑体系,还是为学习探索增加更多的视角,这一切都是为了构建一个连贯、系统的科学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科学。而这一切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这是一项需要耐心和坚持的长期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为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杨健. 新编苏教版《科学》教材中科学思维教学的要点[J]. 江苏教育,2019(65):14-17.

[3] 刘月芬.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科学思维型教学模式探究[J]. 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3(02):155-157.

[4] 任丽娜.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03):109-112.

[5] 蒋维. 指向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与反思[J]. 新课程导学,2022(36):90-92.

[6] 周美玉.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路径[J]. 天津教育,2024(08):67-69.

[7] 杨学飞.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探究[J].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3(07):49-51.

[8] 吴晓萍. 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J]. 亚太教育,2022(20):54-57.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