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的深度融合

作者: 梁水英

摘  要:随着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进,教育界对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吸收,也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有了更高标准。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民族风情、人文气象,对小学生的人文内涵培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如果教师能够注重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将对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认知能力的进步有明显作用。文章主要据此展开论述。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小学语文;文化素养

语文课本中蕴含着一定的传统节日文化知识,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的重要性,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渗透方式的研究,让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进行深度融合,将更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认知能力的进步。

一、传统节日渗透在语文课堂的意义

(一)有助于优化语文课堂结构

在素质教育被大力倡导的今天,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受到了一定的挑战。围绕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在语文课堂不断创新,尤其是在课堂结构上不断调整改进,不仅要使课堂更加具有趣味性,还要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适应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将传统节日文化引入小学语文课堂,能够打破过去一成不变的“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如果能让更具有人文气息、文化特色的延伸教学内容融入语文课堂,不但能够使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更多的兴趣,而且能够促使创新思维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那就是“鱼与熊掌”都可以兼得的好事。

(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对小学生而言,良好的认知能力是他们能够在学习、生活方面有更好表现的基础。尤其是在语文方面,语文学科本身的外延和分支内容十分丰富,学生仅依靠课本所获取的基础知识十分有限,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挖掘身边或生活中的相关资源,用以充实语文课堂,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传统节日文化引入语文课堂,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进一步的认识,丰富学生的认知体系、文化素养,还能够给学生的语文学习带来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比如,在低年级小学生的写话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在传统节日文化方面积累的认知来解决低年级小学生的写话素材问题。

(三)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有着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56个民族,每个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节日文化往往体现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特色,也是凝聚当地历史变迁和人文风情的重要载体。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够积极主动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对小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让学生了解当地这些传统节日是怎么来的,又有哪些不同的过法,将自然而然地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传统节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传承的现状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和融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缺乏一定的传统节日传导力量,教师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和风俗一知半解。在学校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课内的教学方法单一,局限于语文学科课程中相关古诗文或课文的了解和背诵,学生被动学习。其他如音乐、艺术、体育、品德和生活课程,很少见到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影子。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是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主力军。

其次,相关活动比较有限。学校大队部每逢传统节日都会布置过节视频、照片、自制美篇、小报等上交评比,虽然活动形式时时翻新,但学生对节日本身了解得比较表面、不全面、不深入。

最后,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学生家中的老人对传统节日有较深的感情,年轻的家长们对传统节日所知甚少,反倒是对洋节更熟悉一些,影响了传统节日在学生心里的传承。

三、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策略分析

首先,从小学阶段的学生特点来看,由于他们具有一定的生活基础,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有浅显的认识,因此为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学生对什么是传统节日、传统文化,有哪些表现形式也有了一些较为粗浅的认识,也就为他们更好地理解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最后,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往往有着一定的好奇心和尝试欲望,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这些特点,进一步提供给学生一些独立探究的空间。基于此,本文认为,要促进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如下方式:

(一)立足教材,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师在立足教材,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应当和语文课堂进行有效穿插,不能够脱离语文课堂,使其变成“传统节日文化专题课”,也不能够和语文课堂内容进行分割,正确的方法应当是立足语文教材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从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内容来看,以专门的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课文并不多,但是有一些零散分布,这就需要教师针对教材内容,从中挖掘出相关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杜牧的《清明》过程中,为了能够促进传统节日文化在其中的渗透,教师可以在课前收集关于清明节的一些资料;课堂上在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诗歌内容、意境教学以后,告诉学生清明节是怎么来的,以及清明节有哪些习俗,让学生明白关于清明节的一些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举手发言,说说自己所经历的清明节是怎样过的,会和父母一起做哪些事,以加深学生对清明节的印象和理解。随后,教师融入一些学生熟知以外的“清明”知识,如课堂实录:

师:“你知道‘清明’二字的意思吗?”

生:“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

师:“清明节,我们除了要虔诚参与祭祀活动,还有其他的活动吗?”

生:“这个时节阳光明媚,草木萌动,百花盛开,也是踏春郊游的好时候。”

师:“清明既是节气,又是节日,古人常用于指导农事,是春耕时宜之时。”

师:“对我们新昌这个盛产茶叶的地方而言,大家一定要了解一下茶叶的知识,如清明节前一周采摘的新鲜嫩芽制作而成的茶。”

师:“同学们,我们学校旁边就是中国茶市,有好多同学就住在茶市小区,每天都要经过茶市公园,现在这个季节,时时可以闻到茶香、见到茶农,你们想不想深入了解一下茶文化?”

为了能够进一步突出对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教师在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渗透的同时,可以带着学生摘茶、制茶、赏茶、品尝,与学校的茶文化特色课程结合起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成果:做茶叶书签、进行茶艺表演、录制制茶小视频等,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节日的喜爱,又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挖掘教学资源,提高关注度

目前,在语文教材中,能够用以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资源相对较少,因此教师仅凭借课本来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在内容上难免会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为此,教师应当善于挖掘其他教学资源,不断提高学生的关注度。

一个比较好的思路就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时,在根据这首诗进行“重阳节”有关文化教育时,就可以向学生提问:“除了重阳节,你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呢?”这时候,有的学生可能会回答“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然后,教师就根据学生的回答,介绍相关传统节日文化,同时进一步引入有关的名篇佳作。

此外,要想加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价值认识和认知提升,除了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指导外,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找不足也很有必要。所以在挖掘教学资源进行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提出问题,让小组成员间进行交流讨论、合作探究,如“关于中秋节要吃月饼,你们知道有什么来历吗”“为了传承和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做出什么实际行动”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会从中得到思考、探究的启发,强化对相关问题的见解和认知。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归纳传统节日传承、发扬的价值,让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传承、发扬的重要性和意义,这有助于进一步驱动他们主动走进传统节日。

(三)实践为辅,共燃家校联动之火

由于家庭和学校是学生认知的两个基本来源,且各有优势,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教师应当注重家校合作,通过家校合作来共同促进传统节日在学生间的渗透,实现优势互补。

首先,很多优秀的影视剧中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的影子,能够使人们对传统节日文化形成认知,也是促使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就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为学生选择具有传统节日主题色彩的影视剧作品,如动画电影《钟馗》中的“中元节”,动画电影《牛郎织女》中的“七夕节”等;然后,教师通过家校沟通工具,和家长进行一定的合作,指导并鼓励家长在家陪伴自己的子女一起观看这些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影视作品,并和学生一起分享交流,实现对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其次,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家校互动的亲子活动,让学生在亲子活动中进一步提升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兴趣,以及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感知。传统节日文化本身具有丰富生动的特点,且和饮食文化息息相关。如部编版语文课文《端午粽》,学生在学校学习了课文后,教师可以将其融入亲子活动中,这有助于提升对学生的吸引力。在端午节,教师可以组织家长和学生一起包粽子、一起吟咏屈原的诗歌,在班级群里发活动照片和视频;同时在班级的展板上放一些与端午节文化相关的张贴画,在布放这些意象画的同时,教师还应当进行讲解,让学生建立起对端午节更深层次的认识;语文课上,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写话练习,让学生写写自己在端午节中的活动过程和体会。

四、结语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国家,片片粽叶、块块月饼、声声爆竹,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传统。如果小学生不能有效建立起对传统文化、节日文化的认知,必然会影响其认知体系的健全,也不利于传统文化、节日文化对学生的渗透和传承。传统节日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和时代接轨。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改进,以及国家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不断提升,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潜心思考,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充分运用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文化渗透。这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创新的水平,而且为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文化素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王张俊. 民俗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2] 张树名. 利用传统节日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原则与意义[J]. 新课程:中,2017(12):12.

[3] 张玉萍. 中国传统文化对小学生养成教育影响的研究[J]. 学周刊,2021(30):189-190.

[4] 杨杰.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J]. 人文天下,2015(20):32-35.

[5] 陕艳娜. 试论学前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取”“舍”问题[J]. 新西部:理论版,2016(03):110+108.

[6] 许敬淇.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J]. 当代家庭教育,2021(28):153-154.

[7] 梁涛. 单元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策略:以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节日”教学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2024(12):54-56.

[8] 邵鸣艺. 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单元作业设计策略: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J]. 新教育,2024(S1):178-180.

[9] 徐志敏. 浅谈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4(02):149-151.

[10] 张彬.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与文化传承: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例[J]. 语文世界,2024(05):94-95.

(责任编辑:廖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