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杜成蹊

摘  要:文明礼仪是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文明、懂礼貌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文章从当前小学生文明礼仪的现状入手,并从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淡薄的原因以及实施礼仪教育的有效策略来阐述如何加强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关键词: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文明礼仪习惯培养

一、当前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

“不学礼,无以立。”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讲究文明礼仪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学校重视文明礼仪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优良传统。在当前社会,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小学生文明礼仪的整体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然而,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小学生的个人形象,也制约了其全面素质的发展。

(一)学校文明礼仪教育实施不足

学校是小学生学习文明礼仪的重要场所,但在实际操作中,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仍显不足。具体表现在: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存在交头接耳、随意插话的行为,这不仅打断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学习效率。课间时,一些学生在走廊、操场等公共场所追逐打闹,既容易造成安全隐患,也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此外,用餐时不排队取餐、浪费食物等现象也时有发生,显示出学生在文明礼仪方面的缺乏。

(二)家庭文明礼仪教育薄弱

家庭是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的第一课堂,但当前家庭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显得薄弱。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没有从小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待人接物有礼有节的好习惯。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家长的溺爱,学生易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对长辈缺乏应有的尊重和关心。同时,一些家长自身的文明礼仪素养也有待提高,他们的行为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文明礼仪观念。

(三)社会文明礼仪环境影响不足

社会是小学生文明礼仪实践的重要场所,但当前社会文明礼仪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不足。在公共场所,如公园、商场、公交车等地方,小学生有时会见到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大声喧哗等。这些行为不仅污染了环境,也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形象。此外,一些社会成员对小学生的文明礼仪要求不够严格,甚至纵容他们的不良行为,这使小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难以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二、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有待加强的原因

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是一个常讲常新的话题,不论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时代,还是“五育并举”的“双减”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它将永远保持着新鲜而有活力的生命,与时俱进是它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学校礼仪教育缺位

在“应试”观念的影响下,当前许多学校仍未能充分转变教育理念,依然将升学愿望和分数排名视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目标。这种观念导致文明礼仪教育被边缘化,被视为无关紧要的内容,从而在学校教育中缺位。然而,文明礼仪素养作为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缺失将对学生的言行、交往和操行产生严重影响。学校若不重视文明礼仪教育,将构成学校教育的重大偏颇。在现实教育中,许多教师过于注重教学而忽视教育本身,重视分数而轻视育人,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导致教育内容空洞、纸上谈兵、蜻蜓点水,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因此,要确保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实施,必须保障学校和教师的系统性措施到位。

(二)家校教育配合失当

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普通家庭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也随之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分数。然而,在文明礼仪教育方面,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配合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在组织文明礼仪教育时,常常有“走形式”之嫌,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特别是忽略了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这种现象导致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脱节,家长缺乏系统的教育培训,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失当。此外,学校教师对家校共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与家长沟通联系不够,重学校教育、轻家庭教育的问题仍客观存在。

(三)环境的负面影响

家庭环境是影响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些家庭中,家长由于自身文化素养或生活习惯的限制,未能给予学生正确的礼仪教育和引导。他们忽视了对学生言行举止的规范要求,导致学生在家庭环境中无法形成正确的礼仪观念。同时,社会环境对小学生文明礼仪观念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部分学生易受到网络、媒体等渠道中不良信息的影响,模仿一些不文明的行为举止。此外,公共场所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也会对学生的文明礼仪观念产生负面影响。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其文明礼仪观念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小学实施礼仪教育的策略探索

小学阶段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小学生的礼仪是在交往中养成的,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礼仪是美好心灵的展现。在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结合课堂教学和日常管理,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中全面提升文明礼仪素养。

(一)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文明习惯

首先,学校应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载体,认真挖掘每堂课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使课堂教学不仅完成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目标,还完成德育目标。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寓于学生主体活动之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跃、充满激情的课堂中接受文明礼仪教育,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明白什么是文明礼仪,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有哪些基本的礼仪原则,要学会哪些文明用语,学生对这些文明礼仪的相关事项必须做到心中有内容,行动见真知。再次,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在网络的支持下,相关的文明礼仪内容图文并茂,学生感兴趣,教师操作起来亦简便易行,教育效率显而易见。最后,文明礼仪教育要渗透于各科教学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中涉及文明礼仪的内容要重点讲述,语文、艺术、体育等其他课程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适时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二)通过学校管理强化学生文明礼仪意识

文明礼仪体现在学校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学校应根据《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等的要求,结合日常管理,引导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注重文明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园地,担负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重任。这里的“有道德”也应包括孝敬父母、礼貌待人等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如果学校忽视礼仪教育,社会必然会形成“物质富有,精神贫乏”的畸形局面,甚至出现“道德危机”。因此学校应加强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行为素质,使他们养成孝敬父母、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做到举止美、语言美、外表美、心灵美,这必将对社会风气的净化和学校德育工作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学校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应坚持从礼仪教育入手抓德育工作,并把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抓得具体,抓得实在,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另外,文明礼仪教育必须有章可循。学校可以组织教师从“基本礼仪”“学校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编写礼仪校本教材,开设文明礼仪课,扎实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养。

(三)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文明礼仪氛围

不断开拓和拓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空间,开展形式多样的以文明礼仪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校少先队、社团组织等团体组织的作用。叶圣陶老先生说:“习惯在于教师的训练和指导。”确实如此,良好的习惯不自发而成,必须经过指导和训练。作为班集体组织,可以分层次、分阶段、多类型地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学校可以在校园内、家庭、社区等合适的场合开展丰富多彩、直观形象的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如礼仪知识竞赛、礼仪示范表演、小品剧、文明礼仪用语征集、演讲、征文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礼仪活动,在活动中磨练意志,在活动中扬褒弃贬,在活动中掌握文明礼仪的方式方法。学校少先队是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阵地,它能有效地融合班班之间、家校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隔阂和距离,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间展示自己,学校可以让少先队组织精心开辟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是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二者相得益彰。

(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践行文明礼仪

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创新载体,结合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明礼仪,践行文明礼仪。作为一名班主任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利用节假日开展教育活动。如“教师节”开展尊师活动、“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去看望老人等。让学生在真真切切的活动中感同身受,进行自我教育,这样的形式比长篇大论的空洞说教效果要好。同时,学校还可以开辟各类主题教育基地。比如某学校在操场的东侧设立了“劳动教育基地”,让各班分片包干促劳动;将“胡底烈士纪念馆”和县敬老院作为主题教育基地,将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心教育、劳动教育等和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成长日渐明显。

(五)通过教师模范行为引领文明礼仪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规范教师文明礼仪,通过教师的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教师的言行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小学生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会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因此,教师要树立良好的礼仪榜样,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精神氛围。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提前做到,言传不如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以身作则,对学生而言就是无声的引导。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向师性”和模仿性心理特征,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当教师放下教师身份的架子,走到学生中去,无形之中把自己变成了一面镜子。对学生而言,更使他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标本”,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六)通过“三位一体”合力,增强共育效果

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仅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仅凭教师的努力是单薄的,还需家庭家长、社会集体来共同完成。

学校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场地,但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教育更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解说传播,而无法让每一个学生去践行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一个班级几十人,每个学生的个性、家庭背景环境各不相同,而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往往以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要求去进行,这样就忽略了个体差异,忽略了学生的个性需求,从而影响教育效果。所以需要家庭教育的协助补充。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很多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在家庭中早已形成,家长对学生的情况最熟悉,对学生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因此,教师要和家长保持密切沟通,提出学校文明礼仪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家校联动收效更好。另外,社会的集体力量不可小觑。社会的大环境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文明程度。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低,需要社会正能量的引领,需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礼仪观。学校要主动出击,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集体力量来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学生践行文明礼仪知识。总之,学校、家庭、社会全力共育,效率翻倍。

四、结语

小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育工作者有耐心、有恒心,一如既往地做下去,用爱心培育幼苗,用礼仪点亮人生,为学生的成长添砖加瓦,助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