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五年级单元习作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 肖全胜摘 要: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情感价值理念的塑造,是门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学科。在现代教育改革背景下,核心素养的理念将学生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为各个学科课程的落实提供了指南。文章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出发,根据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实践案例,探究核心素养教学途径,以期对小学阶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新媒体时代的崛起,社会语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语言文字的规范运用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丰富的知识储备、敢于创新的精神品质、积极开放的文化态度等都是在适应社会中应具备的素养。
基于此,小学语文课程改革迎合社会发展变化,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对学生的学科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着重强调培养能够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核心素养主要包含“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维度。小学语文教师在实践中应根据这四个维度调整思路,优化设计,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导。
一、挖掘文本价值,体现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核心素养从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品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要求。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素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深挖文本价值,在文本中找到教学的落脚点,将核心素养糅合到文本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发展和提升。
例如,在《月是故乡明》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设计“吟诵古诗,导入主题”环节:
师:每个人都有故乡,每个人的故乡都有月亮。自古以来,月亮就寄托了中国人的思乡之情。古人最爱用诗词吟诵月亮,你们想到了哪一首诗?
生: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生: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
师:的确,古人吟诵月亮的古诗着实不少。今人也延续了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感,将对家乡的思想寄托给皎洁的月亮。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季羡林先生的一篇经典散文《月是故乡明》,看一看今人是如何对月抒情的。
这一环节设计以古诗作为背景,促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中对“月亮”这一意象的特殊含义,借助学生的古诗词积累,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并在古诗词语言魅力的熏陶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奠定了阅读基础。
接下来,设计“阅读文本,体会感悟”这一环节:
师: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中的哪些词语能够概括作者由月亮想到的往事和经历?
生: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做梦……
师:作者分别写了不同情境下对月亮的感受。品读描写外国月亮以及国内月亮的部分。对比说明作者内心的情感差异。
通过这样的文本解读,教师能够利用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整体思考,捕捉文本中的关键词,提升学生信息整合能力及思维能力,同时结合外国的月亮、北京的月亮和故乡的月亮的对比,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效果,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深度阅读理解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季羡林先生即使功成名就,身在他乡,依然对故乡念念不忘的深切情怀。
在文本挖掘中,教师还应该结合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要求,依托“月亮”这一意象,构建美学情境,促使学生感受语言表达中的形象美、意境美、情感美,提高学生的美学感知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总而言之,教师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需求,从多角度、多维度挖掘文本价值,真正实现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二、优化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现代教育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在语文核心素养理念指导下,教师应打开教学思路,以生为本,从多方面获取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学习的多元化需求;优化教学指导环节,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迎合其兴趣特点设计互动性、趣味性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更加真实、生动的情境中全面发展。
例如,在《祖父的园子》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先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跟着作者的文字走进祖父的园子,并在感官体验、发散思考中探索这方承载了作者美好回忆的地方。具体设计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教师可以结合文中“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等描写,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配合生活化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结合个人生活经验展开联想,走入文字创设的情境,设身处地感受菜园子中各种植物、动物的生气、鲜活,以及作者在菜园子中感受到的自由和欢乐。借助生活化情境的引导与启发,学生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拉近语文与生活的距离,对促进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聚焦感官,强化体验。单纯的视觉体验,会让学生对文字的理解陷入抽象与刻板的误区。萧红笔下的祖父的园子是那么的富有生机,童年的她可以在这里遛土窝、摘黄瓜、追蜻蜓、采倭瓜花、捉蚂蚱、浇菜、睡觉,而这种自由的感觉不仅需要学生通过文字理解,更需要学生在真实的感官体验中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的教学条件或者组织学生回归生活,鼓励学生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去感受自然,理解自然环境带来的自由体验,感知自然环境呈现出的美感。通过多感官的体验,教师可以打破学生对文字的抽象认知,让他们在真实的世界中感受到文字的生动与魅力。
第三,启发思维,多元探究。在阅读理解中,教师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例如:“德国作家歌德曾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一说你对萧红的童年乐园产生了什么样的联想呢?你读懂萧红的文字背后传递出的信息了吗?”教师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可以普及萧红的生平,进而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萧红在祖父的菜园中寄托的情感。与此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感悟萧红的童年转移到回忆自己的童年,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童年的末尾阶段,马上就要升入中学成为一名青少年。借助思维的启发与情感的引导,学生能够畅谈自己快乐的童年,并分享自己童年最难忘的趣事,这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的教学设计,从生活着眼,将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引导学生在生活背景下感知简单、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表达,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体验、感悟,从而更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内涵;启发学生在情境中联想、思考,深究文字背后的情感,并在拓展中提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这不仅是为了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更能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深度思考和独特见解的个体。
三、夯实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实施过程是学生核心素养生成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合理把握各个实施环节,引导学生能在课前学习、课堂之上以及课后探索中发展核心素养。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实施教学设计。第一,课前预设,课堂呈现。课前预设主要是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为学生预设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明确的方向,对培养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大有裨益。课堂呈现则是要求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与预设目标进行对比,进而为优化课堂教学方案、进一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保障。例如,在《草船借箭》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以为学生的“语言的建构和运用”进行预设,要求学生通过文本阅读,理解作者运用语言刻画人物的方式。在课堂呈现时,教师可以设计问题:“通过阅读,请回答作者是怎样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的?作者在几个人物的性格刻画上既鲜明又形象,这是为什么?我们在写作中应怎样刻画人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点拨,逐渐理解到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中,可以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入手,凸显人物的特点,这样才能实现语言的合理建构,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始于体验,终于情感。教师要设计具有体验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体验中掌握知识,并使其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感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魅力。例如,在综合性活动“遨游汉字王国”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结合课程要求,为学生设计了多元化的自主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分组搜集资料,了解汉字。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结合亲身经历体验了汉字的丰富以及背后的有趣故事,进而在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等文字形式中理解传统文化的生动与魅力,进而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更在情感上有所触动,实现了知识的内化与情感的升华。
第三,得法课内,得益课外。教师在核心素养教学中要将课内课外进行有效关联,不仅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进行指导,还要在课外进行延伸,这样才能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刷子李》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从人物描写入手,指导学生通过课内学习、归纳、总结了解并掌握人物描写的手法,积累人物刻画的经验;然后在习作“形形色色的人”中要求学生课后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中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的人,并找准人物刻画的关键点,将课内知识有效地运用到课外实践中,进而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完善教学评价,巩固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在核心素养多维发展要求下,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评价必须做出调整。具体而言:第一,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课程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应注重对学生发展过程的评价。例如,在设计古诗《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古诗词的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还应该引导学生体验、感受、理解古诗词的意境,以及对传统古诗词文化的态度,通过诗词教学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积累,提高学生欣赏、品味诗词美学价值的能力,端正学生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态度。
第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例如,教师根据形成性评价要求,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搜集相关资料,全面呈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过程,把握核心素养发展的侧重点,进而形成评价档案,完善成长记录,体现教学评价的反馈作用;采用量化分析与质性描述的方式,展现学生的成长过程,明确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根据学生阶段性表现不断完善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档案,要做到评价标准、档案信息的公开透明,使学生不仅能够接受教师的指导,也能够自觉参考评价指标进行自我提升。
第三,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通过学生的自评与他评,提升其对自身核心素养发展的反思。例如,在习作“形形色色的人”的教学评价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之间相互交换、评价,各自结合课内所学习的人物刻画的手法,指出学生作文的优点与缺点,同时进行自我反思。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中进一步理解人物刻画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评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还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深入分析语文核心素养的不同维度。在课程教学中找到相应的落脚点,通过挖掘文本价值、优化教学设计、完善教学实施、调整教学评价等方式,促进学生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