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RLS阅读理解层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范珊珊 郭文梅

PIRLS阅读理解层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0

摘  要:小学阶段是培养与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时期。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借鉴PIRLS阅读理解层次,结合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阅读教学中的课程内容,梳理不同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要求,开展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渐进的教学活动,提炼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帮助学生提升“识别与提取、推论与判断、整合与解释、评价与反思”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语文学科素养。

关键词:PIRLS阅读理解层次;阅读能力;小学语文

小学既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学生思维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关键时期,关注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分析小学生阅读能力水平、探究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行之有效的策略,对提升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一、PIRLS关于阅读理解层次的定义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简称PIRLS)是国际上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阅读素养研究,能够为我国阅读素养研究和阅读教学与评价带来重要经验和参考。

PIRLS认为:“阅读素养是理解和运用社会所需要或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书面语言的能力。儿童能够从各种形式的文本中建构意义,通过阅读来进行学习,参与学校或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者群体并获得乐趣。”因此,PIRLS重视儿童的语言理解与应用、文本意义建构、通过阅读促进学习以及享受阅读。

“PIRLS从阅读目的、理解过程、阅读行为与态度三个方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素养,紧密联系阅读与生活,关注理解、整合、运用信息过程中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其中,“理解过程”包括“关注并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进行直接推论”“解释并整合观点和信息”“检视并评价内容、语言和文本成分”这四种由低到高逐级发展的阅读理解层级,被称作PIRLS阅读理解层次,且每一层级的能力要素都可被具体的描述和分解。

综上,PIRLS阅读理解层次不仅是指四种阅读认知过程,而且也提出了阅读能力的相关标准,把阅读能力分成四个层级:提取信息、直接推论、解释整合信息、评价评估信息。

二、PIRLS阅读理解层次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PIRLS理念与新课标要求相契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能结合自己的经验,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界。”

PIRLS以阅读素养和能力为导向,重视读者在具体的阅读情境中提取信息、直接推论、解释整合信息、评价评估信息的能力,从而建构文本意义。这与《新课标》要求的“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相契合。同时,也与《新课标》要求的通过阅读鉴赏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是一致的。

因此,借鉴PIRLS阅读理解层次,依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校小学生阅读发展现状,本研究将小学语文四大阅读能力分成四个层级:识别与提取、推论与判断、整合与解释、评价与反思。

(二)PIRLS阅读理解层次为教师优化阅读教学提供了路径

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 教学往往停留在基础知识的积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层面,未能根据学生的学段特征,训练不同层级的阅读能力;2. 只在意学生是否记住了阅读答案,不注重学生是否经历真实的理解过程,忽略对其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充分考虑了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并根据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结合具体课程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从整体上描述了不同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了阅读能力培养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虽然《新课标》为阅读教学活动提供了方向与指导,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仍需依据具体的阅读内容,逐步细化阅读目标和要求,依托阅读能力发展的水平层次,开展内容具体、层次渐进的阅读教学活动,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PIRLS阅读理解的四个层级,旨在细化学生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能力表现,将抽象的阅读理解过程外显化,更具可视性和可评价性,为教师优化阅读教学实践提供了路径参考。

三、PIRLS阅读理解层次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应用策略

(一)梳理不同学段阅读能力的发展要求,构建阅读能力评价框架

《新课标》学业质量分别描述四个学段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生在该学段结束时语文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四个学段的语文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整体性,为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提供了基本依据。

在“小学语文四大阅读能力”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学业质量的描述,结合总目标与学段要求,就能梳理出不同学段学生在四项主要阅读能力上的关键表现,进而构建“小学生四级阅读能力评价框架”(见表1),为学生能力评估提供了清晰标准和方向。

从表中可以看出,三个学段对四项主要阅读能力的要求前后相承、逐层递进,充分体现了不同学段阅读能力的梯度发展要求。教师可以参照“小学生四级阅读能力评价框架”,结合统编教材相关内容,逐步细化阅读目标和需求,开展内容具体、层次渐进的阅读教学活动,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有系统、有层次地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二)探索培养不同层级阅读能力的教学模式

PIRLS细分阅读能力层级,其意义在于:一方面将内隐的阅读能力层级化、明晰化;另一方面增强了PIRLS阅读评价的操作性,有助于真实有效地评价学生阅读能力状况。

借鉴PIRLS阅读能力层次,围绕教学目标,本研究探索出“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评学”的教学模式,有系统、有层次地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不断提高学生不同层级的阅读能力。

课前,教师根据PIRLS阅读能力层级,结合教学目标,编制前置性作业——预学单。借助预学单的反馈,摸清学生阅读能力存在的问题,哪个层级的阅读能力最为低弱,是能力“短板”。比如,学生在“提取信息与作出简单推论”阅读能力方面反馈良好时,就不必再纠缠于对浅表课文内容的理解。基于学生学情和阅读文本,再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整合与解释”“评价与反思”等更高能力层级的训练。

课中,教师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与阅读文本互动,在解决问题中精准地补齐“短板”,训练提高学生此项阅读能力,实现阅读教学指向的精准化。

课后,教师可编制相对应的课后作业,以检测和评价上述短板阅读能力。

借鉴PIRLS阅读能力层次,设计指向不同阅读能力层级的阅读问题,在引发阅读思考与解决阅读问题过程中,以“教—学—评”一致达成的效果,有系统、有层次地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训练与发展不同层级的阅读能力。

(三)聚焦四大阅读能力层级,提炼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设计具体教学活动时,聚焦四大阅读能力层级,结合学生年段特点和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培养与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下面就以第一学段(1~2年级)中培养“推论与判断”能力为例来阐述。

统编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把“做出简单推断”阅读能力有梯度地渗透在各册次、各单元中。首先在一年级下册三单元《树和喜鹊》一课开始对学生进行这一能力的训练;在四单元《夜色》一课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而七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从二年级开始,对学生的要求更高,要求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整合信息,综合运用所学方法,继续训练该项阅读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教学策略,培养学生该项阅读能力。

1. 提取信息,读懂内容

如《曹冲称象》一课,先让学生圈画与“两种称象的办法”有关的信息;然后将其他人的办法和曹冲的办法进行比较,根据关键信息作出简单判断;最后整合信息,说说“为什么曹冲的办法好”的理由。“做简单推断”这一阅读能力的训练,需要有效地提取信息,在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方能做出合理、正确的推断。

2. 发挥想象,填补空白

联系自身生活实际,根据文本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填补文本的空白,也是进行推断的有效策略。《夜色》一课可以根据两个省略号设计提问,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照着课文的样子与文本对话,训练“简单推断”这一阅读能力。

3. 搭建支架,降低难度

对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而言,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很有挑战和难度,教师适时搭建一些支架,能降低理解的难度。例如,在《一分钟》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三个学习任务来达成目标:其一,提取信息,帮助主人公找到迟到的具体原因;其二,运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正向推理;其三,运用“要是……就……”的句式进行逆向推理。适时搭建支架,能有效地训练“作简单推断”这一能力,助力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除此之外,还可以运用“比较分析,发现逻辑”“整合信息,质疑追问”等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还能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推断,对逻辑思维进行有效训练。

综上所述,以《新课标》要求为导向,借鉴PIRLS阅读理解层次,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梳理不同学段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要求,开展体现阅读能力训练渐进性的教学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识别与提取、推论与判断、整合与解释、评价与反思”的阅读能力,进而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