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开展的方法
作者: 王祥贵摘 要:国家的教育政策旨在培育高素质型的优秀人才,这要求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学习以及文明等行为习惯,进一步推进当前学校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由于农村小学教学区域存在资源短缺等问题,因此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当前教育教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保证教育的公平性,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学质量,文章围绕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展开内容、方式以及具体方法等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为农村小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养成教育;行为习惯
一、小学生习惯养成的主要内容
《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是当前中小学必备的指导内容,同时中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也是当前教学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中,重点包括学生的文明礼仪、自主学习、健康生活、安全自护、为人处世等行为习惯方面。这些习惯涵盖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能够为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这些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细化为更加具体的能力素养,因此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教育。
二、整体性保障教育开展的有效策略
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应该贯穿学生的学习生涯,通过各方面的督促,学生能够在成长过程中无心理负担,或在较轻的心理压力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开展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道德模范引领、采取奖罚制度、实行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等方式都有着各自的优势特点,能够推进养成教育的整体性、全面性展开,并贯穿、应用于养成教育中。
(一)道德模范引领
小学生往往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善于关注他人的行为及语言,可塑性较强。在校园学习生活中,教师以及高年级优秀学生,对小学生具有一定的榜样引导作用。利用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是展开学生养成教育的有效方法。
农村学生在家庭及社会环境中,往往较难学习到一些礼仪以及礼貌用语,因此教师在校园生活中,要主动规范自身的行为,讲普通话,使用文明用语,行为大方得体,建立良好的师风师德环境,让学生能够在道德模范的引领下初步形成一定的培养自身良好习惯的意识。
(二)奖罚分明引导
奖罚分明是协助小学生明确自身行为正确与否的重要方法。教师及时鼓励以及对学生表达肯定,能够激励学生坚持自身的行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适当的惩罚能够让学生在鞭策中不断进步,真正体会到“无规矩不成方圆”,帮助学生明确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权威性。
农村小学存在的一个问题是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缺少家庭的鼓励以及呵护,内心存在一定的情感缺失,因此教师要通过一定的奖励机制与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灵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协助学生顺利养成良好的习惯。同时由于缺乏家长的指导,农村小学生在事情的思辨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教师要通过一定的奖罚制度教导学生事物具有两面性,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培育学生的思辨思维。
(三)班级自主管理模式的运用
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班级自主管理模式能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起到良好的教学监督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班会或者收集意见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投票,成立属于自身班级的行为规范管理制度,并使用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奖罚制度进行管理。在班级成立规章制度后,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两个学生作为制度监督员,督促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小学生难以自主分辨事物的性质,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因此在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学生明确自身养成习惯的思维以及方式方法等是否正确,进而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形成品德思想及行为习惯,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当前,在城市等教学资源较为丰富的教育地区,对学生自身的行为习惯评价已有一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农村小学教师要针对所教学地域的评价体系进行进一步设计。例如,城市地区可能会用家校共育的方式,使家长与教师共同评价与指导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而针对农村存在较多留守儿童的现象,这一评价方式存在较大的实行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将这一方式进行选择性的运用,采用学生间的互相评价等方式进行替换,从而保障学生评价的客观性以及有效性,使评价真正起到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我的作用。
三、针对性开展养成教育的策略
针对学生不同方面的行为习惯,学校需要将其细化为学生自身的不同能力素质要求,因此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教师还要注意不同行为习惯背后的学生能力培养。教师要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习惯培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文明礼仪习惯培养
在培养农村小学生的文明礼仪习惯时,教师可以进一步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礼貌教育。礼貌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之一,是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理解和沟通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制作知识海报、表演剧目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礼貌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2. 强化环境卫生意识。环境卫生是人们自身健康和他人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周围观察环境,组织学生统一开展打扫卫生、种植花草、保护动植物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和责任感。3. 关注健康卫生。健康卫生是人们健康、长寿的重要保障。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卫生间进行观察,模拟洗手和刷牙等健康卫生习惯,并结合当地的流行病情况,引导学生学习预防流行病的方法。4. 讲究着装卫生。着装卫生是人们的外在形象,也是自我尊重和他人尊重的体现。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本地的服装文化和社会习俗,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会学生穿衣打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如穿衣应整洁、卫生、适宜等。
(二)自主学习习惯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是一种帮助学生终身进行学习的能力,在对这一项习惯进行培养时,教师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自主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制订学习目标、计划、方法,并自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组织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主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2. 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自主学习的环境是指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信息、支持和帮助的环境。教师可以设置学习和研究小组、开放图书馆、安排网络学习等活动,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条件。3. 强化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是指学生运用自己的思考、观察、记忆、分析、归纳、推理等能力,自行解决学习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提问、解答、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 关注自主学习的责任感。自主学习的责任感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承担起学习任务的责任,认真履行学习义务,并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负责的心态。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激励、批评、表扬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责任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是由自己的努力决定的。5. 给予自主学习支持。自主学习支持是指教师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指导和鼓励。教师可以通过解答疑问、解决困难、提供资料、鼓励创新等方式,帮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更好地发展。
(三)健康生活习惯培养
农村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形成较好的健康生活习惯,例如学生对饮食结构安排无意识、生活能力不足等,因此在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锻炼意识。锻炼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强身健体、增强抵抗力、提高认知能力和情绪状态。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组织运动会、比赛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锻炼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2. 关注饮食健康。饮食健康是保证人们营养均衡、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展示、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饮食健康的原则和方法,如合理安排饮食结构、选择健康食品、注意饮食卫生等。3. 讲究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人们健康、自信、尊严的重要保障。教师可以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教会学生维护个人卫生的基本方法,如洗手、洗澡、修指甲等。
(四)安全自护习惯培养
农村环境相较城市地区,往往缺乏对学生的安全保护,因此在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安全自护习惯培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加强安全意识。安全意识是指人们认识到自身和他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性,并采取预防和保护措施的心态。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模拟、游戏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安全的意义和重要性,并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2. 普及安全知识。安全知识是指人们了解安全事故的原因、规律和预防措施。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练习、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安全事故类型和原因,如火灾、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并教会学生应对安全事故的方法和步骤。3. 关注安全行为。安全行为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练习、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安全行为的原则和方法,如注意安全提示、使用安全设施、遵守安全规则等。4. 培养安全自护能力。安全自护能力是指人们在生活中能够独立解决安全问题、保护自己和他人安全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练习、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安全自护的能力,如自我保护、紧急救援、报警等。5. 关注安全环境。安全环境是指为人们提供安全生活条件的环境。教师可以带学生观察周围的安全环境,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了解如何改善安全环境,如保持卫生、整洁、绿化、除障碍等;还可以引导学生参与安全环境的建设活动,如绘制安全图、张贴安全标识、组织安全演习等。
(五)为人处世习惯培养
农村小学往往会忽视学生的自尊心以及人际关系等的教育,因此在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中,教师还需要注意培养学生以下几项内容:1. 加强自尊心。自尊心是指人们对自己价值和尊严的认识、认可。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激励、表扬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自尊心的重要性,并保护学生的自尊心。2. 关注他人感受。他人感受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情绪、感受和需求的关注。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练习、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他人感受的重要性,并教会学生关心他人的方法,如问候、致意、帮助等。3. 培养交往能力。交往能力是指人与人进行交流、沟通、合作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练习、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如倾听、理解、表达、协调等。4. 关注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指人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练习、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关系的种类和规律,并教会学生如何建立、维护和发展社会关系,如尊重他人、拓展社会资源、团结合作等。5. 关注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守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演示、练习、模拟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并教会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和尊重价值观念的方法,如真诚、诚信、负责任、善良等。
农村小学生的养成教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重点内容。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整体性地保障教育的开展,同时还要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不同方面的行为习惯,明确学生养成习惯背后所需的能力支持,对学生不同的能力培养采取不同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针对性、高效地培育自身的能力素养。
参考文献:
[1] 龙小佳. 小学生养成教育实践研究[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 董永明. 提高农村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效的对策探究[J]. 基础教育论坛,2021(35):97-98.
[3] 谢永春. 刍议小学生养成教育“四结合”[J]. 上海教育科研,2009(02):30+79.
[4] 刘宗龙. 雅行少年评价达标在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运用的策略[J]. 科幻画报,2023(04):19-20.
[5] 张婷. 行知思想引领下的小学生“求真品格”养成教育策略[J]. 智力,2023(10):5-8.
[6] 丁文仁. 有坚持,才有习惯:分析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J]. 知识文库,2022(10):184-186.
[7] 高见见.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 试题与研究,2022(16):50-51.
[8] 王芳芳. 社会化视角下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J]. 新智慧,2022(20):92-93.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