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中德育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安丽超

摘  要:幼儿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步阶段,是对幼儿日后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进行培养的关键阶段,其不仅涉及儿童个体的身心健康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的未来发展。文章主要探讨了幼儿园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做好德育教学的关键点。首先强调了德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了目前幼儿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这些问题对德育教学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在开展德育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和方法。

关键词:幼儿教育;德育教学;生活习惯

德育作为幼儿教育的一部分,不仅能传授道德知识,而且能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使其成为有良好道德素养的公民。因此如何在幼儿教育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是当今教育界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幼儿教育中德育工作的价值意义

(一)能够促进幼儿良好日常生活习惯的形成

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能够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还能够塑造幼儿的品德和性格,影响其一生的发展。幼儿期是幼儿习得良好日常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个时期,幼儿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培养,那么将会给其以后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幼儿教育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是德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从小事做起,从幼儿的日常生活入手,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教师可教育幼儿在饮食、卫生、睡眠等方面养成规律、有序、健康的生活习惯,教育幼儿懂得感恩、尊重他人,形成勤劳、诚实等道德品质,以及团结、合作等集体意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能够促进幼儿良好的情感发育

幼儿期是情感发育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情感发育可以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和人际交往能力。德育可以通过情感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集体教育等方式,引导幼儿感受美好的情感,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以及幼儿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引导幼儿学会表达情感、体验情感,培养幼儿的情感沟通能力和情感共鸣能力;还应教育幼儿要懂得关爱、关心、尊重他人,培养幼儿的同情心、爱心、友爱精神等良好情感品质。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情感品质,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能够促进幼儿良好内在品质的形成

德育不仅能够传授道德知识,而且能够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促进幼儿良好内在品质的形成。内在品质是指幼儿内心的品德、态度和性格,是幼儿个性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德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幼儿内在品质的形成。教育者应该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幼儿进行体验和表达情感,培养幼儿的同情心、爱心、友爱精神等良好情感品质;注重品德教育,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友爱、尊重等,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注重思维教育,引导幼儿形成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良好的内在品质可以使幼儿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社交中,更加成功和幸福,培养幼儿的自我约束和责任感,使幼儿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能够推动幼儿的社会化成长和发展

德育的目标是培养幼儿的人格品质和社会道德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健康心理和行为规范的社会人,加快幼儿的社会化成长进程。德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推动幼儿社会化的成长进程,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幼儿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幼儿具备良好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素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幼儿日后的社会化成长奠定基础。德育能够培养幼儿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能力,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有效解决幼儿社会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幼儿的社会情感和合作意识,促进幼儿与他人的良好互动和协作,从而强化了幼儿的社会化成长效果。

二、幼儿园开展德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儿园教师对德育教学的认知程度不够

在幼儿园开展德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认知程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现实中存在很多幼儿园教师对德育教学认知程度不够的问题,这导致德育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一些幼儿园教师对德育教学的认识仅停留在口号和表面层面,缺乏深入理解和具体实践,只注重灌输一些简单的道德知识和规则,忽视了培养幼儿的品格、情感和思维等方面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德育教学将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也难以真正影响幼儿的成长。并且一些幼儿园教师缺乏对幼儿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了解,只是单纯地以成人的思维方式来教育幼儿,教育方式过于死板、简单,缺乏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手段,无法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一些幼儿园教师的德育理念陈旧,缺乏时代性和实践性,对当代社会德育新理念的了解和运用,无法为幼儿提供更丰富的德育内容和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方案。

(二)幼儿在德育教学中丧失主体地位

在幼儿园开展德育的教学过程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主体地位是指幼儿应该成为自己学习和成长的主人,具有自我管理、自我决策和自我评价的能力。然而,由于每个幼儿的认知和行为水平都不同,加之德育教学的不足,导致一些幼儿在德育教学中丧失了主体地位。许多德育教学过程存在一些机械和僵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德育发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一些德育教学忽视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缺乏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和教育手段,导致幼儿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也难以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教学中。此外,一些家长也存在对幼儿过度呵护和保护的现象,缺乏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幼儿往往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决策的能力。

(三)传统德育活动的僵化性

德育教学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长设计多样化的德育活动,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真正满足幼儿的需求,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然而,传统的德育活动往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只是单纯用以往的教育方式重复教育内容,缺乏针对不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一些传统德育活动,如“学习诗词歌赋”“观察自然”等,存在一定的僵化性,在这些德育活动中,幼儿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导致幼儿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这些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缺乏趣味性和多样性,难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和兴趣,无法真正起到德育教学的效果。另外,一些传统德育活动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在这些活动中,幼儿难以发展特长,缺乏对自己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影响了其德育发展。

三、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学策略

(一)明确传统幼儿教育的德育发展问题

在过去的幼儿教育中,德育发展一直是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而传统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进行明确和思考。传统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学,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即教师注重培养幼儿的礼仪、规矩等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幼儿内在品质的培养,这种德育往往只停留在表面,难以真正发挥作用。而且,传统幼儿教育中的德育教学缺乏个性化的特点,幼儿教师往往采用一种模式进行教育,无法满足不同幼儿的个性化需求,容易导致幼儿的个性发展受到限制,难以真正发挥幼儿的潜能。此外,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往往缺乏科学性,教师缺乏针对幼儿认知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导致教育效果不佳,难以真正促进幼儿的德育发展。要做好德育教学,教师需要明确传统幼儿教育的德育发展问题,加强对德育的研究和探索,寻求更加科学、个性化的德育教学方法和内容,真正发挥德育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教育与德育融合发展的科学性

德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融合,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个学科的优势,加强跨学科整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幼儿教育与德育融合发展的实践性。由于德育教学不仅是一门理论,还具备实践性,因此在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符合幼儿认知和发展规律的德育教学方法和内容,注重幼儿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德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幼儿教育与德育融合发展的个性化特点,因为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所以教师需要针对幼儿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教育,发掘幼儿的潜能,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三)在幼儿教育环境中深化德育建设

幼儿教育环境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场所,一个好的教育环境可以为幼儿的德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幼儿园中深化德育建设、融入优秀文化非常必要。幼儿教育应该为幼儿提供一种浸润式的教育环境,这意味着幼儿应该能够在环境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德育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在幼儿园的墙上挂上展示德育文化的图片、书法作品等,让幼儿可以随时接触到这些内容。德育应该是体验式的,通过亲身体验,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德育内容。幼儿园可以设置各种德育活动,如德育文化游戏、传统文化手工制作等,让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德育文化;还要注重环境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幼儿园注重环境的细节,可以让德育更好地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如在幼儿园的餐厅中设置餐桌礼仪指南,引导幼儿在用餐时遵守礼仪规范。

(四)深度挖掘幼儿日常教育课程中的德育元素

在幼儿日常的教育课程中,德育元素无处不在,是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整洁卫生等,教师可以通过打扫教室卫生、整理书包等活动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协作精神。幼儿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和沟通,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活动等形式引导幼儿了解交往规则、学习沟通技巧,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互助精神和友善精神。幼儿阶段是幼儿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幼儿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接受正面的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诵读经典、模拟情境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美好的道德情感,从而塑造他们的良好价值观。同时幼儿需要了解自己的身体、情感和思维状态,并学会自我控制,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活动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情感和思维状态,学会自我控制,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信仰和精神生活对幼儿的成长至关重要,它涵盖了幼儿的信仰、道德和文化素养等多个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歌曲、故事、诗歌等形式向幼儿传达积极的文化和精神信息,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

(五)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涵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在幼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德育手段。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思想、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精髓,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塑造自我,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情感品质。幼儿园可以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让幼儿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各种经典故事、诗词歌赋、戏曲艺术等,启发幼儿的思维和想象力,让他们更好地感知和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还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幼儿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如传统文化中的孝顺、尊重长辈、敬重师长等价值观念,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心态,使其更加有礼貌、懂得感恩、尊重他人等;传统文化中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可以帮助幼儿表达情感,增强情感交流能力,从而使幼儿在情感上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德育已经成为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德育,幼儿能够获得很多有益的品德和生活习惯,从而为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幼儿园在开展德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为了做好德育教学工作,教育工作者需要全面、深入地了解幼儿教育与德育融合发展的科学性,深度挖掘幼儿日常教育课程中的德育元素,同时在幼儿教育环境中深化德育建设,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幼儿发展成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人,为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德吉. “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幼儿德育实践研究[J]. 智力,2022(30):104-107.

[2] 黄博伦. 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幼儿德育思考[J]. 基础教育论坛,2021(19):77+80.

[3] 徐慧慧,彭茜. 幼儿园一日生活立德树人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43(03):1-13.

(责任编辑:张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