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分析

作者: 许津津

单元整体教学是从单元角度出发,根据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学习需要,综合利用教学形式和策略,指导学生通过阶段学习建构知识体系的教学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宏观意识,使之能根据教师的指导,建构知识框架,逐步通过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丰富知识储备。同时,单元整体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环节衔接有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单元重点难点知识的分布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整合各类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单元学习,巩固数学学习基础,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一、合理筹划,确定单元教学方向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应做到合理筹划,在原有教学课时安排的基础上,变革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重点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强化学生的宏观意识,从而确定单元教学方向。教师应围绕核心知识点设计教学,利用核心知识发散,衔接主次学习内容,确定单元教学方向,让学生在单元学习中,明确学习方向,建立知识体系框架。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首先,教师明确单元知识分布情况,明了教材分两部分呈现知识,在基础部分以图案分析、问题、实践练习等模块,辅助学生建构基础概念知识,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教材第二部分“有趣的七巧板”,可以知道这一模块是为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而设计的。在筹划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单元知识的分布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以确定单元整体教学方向。(1)对现实生活中的图像进行变形,认识平行四边形,初步感知平面图像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2)结合平行四边形的特点,了解其概念、性质,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表达。(3)根据平行四边形的组成部分,研究实际问题,提升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感受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无处不在,根据所学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强化运用意识。最后,教师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有趣的七巧板”实践中进行交流,设计实践目标:通过摆放不同的七巧板图形,研究平面图形特点,懂得平行四边形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在明确目标的指引下,教师的单元整体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学生也能通过学习,逐步建构知识体系。

二、有效整合,提升单元教学效率

单元整体教学内容相对繁杂,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有效整合各类基础知识,辅助学生学习概念知识,练习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原则,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效整合单元数学知识,突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能在单元整体学习中,接受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步提升单元教学效率。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课时,首先,教师整合概念型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通过观察图形的运动轨迹、旋转前后变化、轴对称图形特点,建构完善的概念体系。然后,教师整合图形运动技巧,以方格图为参照物带领学生进行实操,同时辅以直观的数字化操作,让学生明白平移前后的图形面积不变,图形围绕中心进行旋转,轴对称图形以对称轴为“界”。学生在教师的辅助下,能认识平移、旋转、轴对称,在原有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图形运动规律,会根据要求完成平移运动,画出旋转图形轨迹,判断和寻找图形的对称轴。单元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质量息息相关,教师可以利用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启迪学生探究抽象的图形知识,促成学生之间的经验共享,由此加深学生的单元知识学习印象,提升单元教学效率。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总结图形运动规律,利用溜溜球、自制转盘增强自己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感受图形运动之美,体会数学的价值,切实提升单元整体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三、因材施教,巩固单元学习基础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活动,巩固学生的学习基础,为其日后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好根基。教学时,教师要构建有关单元数学知识的内在逻辑框架,将学生在迁移运用知识时获得的技能融入框架,巩固学生的单元学习基础,让每名学生所学习的单元知识都与自己的认知水平相对应。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自主绘图的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研究学情的基础上,明确下一步单元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教师提示学生自学重点:(1)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总结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2)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联系教材单元中的“蒜叶的生长”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根据蒜叶生长长度的变化,制作对应的数据表,根据数据表绘制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直观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也能辅助学生对比多项数据,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思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总结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引导学生对比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结合“蒜叶的生长”数据,研究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提出有关植物栽种的科学建议,由此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在单元整体学习中,掌握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数据分析问题。最后,教师鼓励学生交流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在课后让学生探究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数据,由此延展单元教学,根据现有单元教学方式进行开发利用,巩固学生的单元学习基础。

四、归纳总结,完善单元知识体系

小学数学单元知识呈现出内容多、较抽象等特点,教师为学生归纳总结知识,能辅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师应注重总结,在学生学习重点难点知识后,运用科学评价督促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强化学生的查缺补漏意识。同时,教师要利用直观化图形工具,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自己学过的单元数学知识,以完善单元知识体系,达到巩固学习的效果。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复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知识,归纳总结运算顺序、法则等知识,让学生在新旧知识迁移中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结合自己的旧知识学习,初步建构有关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框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分析问题:“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方法是否适用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借此机会向学生提供有关分数计算的课外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类比推理中,研究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正确顺序,懂得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根据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是《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的核心知识内容,教师可根据知识核心发散学习活动,让学生独立完成整数分配律的总结,利用思维导图呈现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在知识迁移中,自主建构有关分数混合运算的知识体系。最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分数混合运算”为中心词汇,将自己掌握的运算顺序、运算律、简便算法等,用二级分支的形式融入思维导图,紧密围绕核心词汇构图,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数运算能力。

总之,单元整体视角下的数学课堂,能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对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在实际运用中将知识内化为技能,逐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教学时,教师应合理筹划单元教学目标,确定单元教学方向,有效整合各类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学习,建构知识体系框架,切实提升数学单元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为学生归纳总结重点难点知识,巩固学生的数学单元学习基础,完善其单元知识体系,继而提升其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白马涧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