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有效活动,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成效

作者: 金敏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新颖、高效的教学模式不断呈现,小学英语课堂从“知识本位”过渡至“学生本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致力于构建自由且宽松的探索氛围,并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活动的设计要兼顾趣味性与教育性,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落实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浸润在英语语境中,不断提升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本文从具体的教学案例出发,深入分析英语教学活动设计的方法与技巧。

一、构建生活情境,培养语言能力

语言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区别有两点,一是语言诞生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二是语言学科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针对上述两个特点,真实、多元且颇具教育意义的生活场景,不仅能够为教师构建活动内容,提供背景、参考,还能够为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降低学习的难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他们缺乏抽象思维能力,知识点的运用能力也很有限。教学中,教师从语言能力的培养出发,一方面,要利用生活情境构建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距离;另一方面,要利用生活情境构建活动氛围,激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与思想品德。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olours”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围绕“生活中的颜色”拟定教学活动。教师提出“What colour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这一问题,学生纷纷寻找教室中的颜色。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指着教室的墙壁表示“The walls are white.”有的学生指着自己的桌布表示“My tablecloth is blue.”针对形形色色的答案,教师以一个简单的小游戏进行总结“Which items are yellow?”接到相关指令后,学生快速指出相应的物品。区别于单纯的知识点传授,小学生受游戏以及生活情境的影响,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锻炼自己的听、说能力。

受年龄、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往往偏重于从生活交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拟定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购物场景、参观游览、体育运动等多元生活场景,让学生既能快速领会活动思想,又能根据自己的自然兴趣点以及英语能力参与活动实践。

二、贴合学科特点,促进自主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意识到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于运用背诵、抄写的方式巩固、复习旧知识,利用诵读掌握新知识。从学科特点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看,该学习模式过于死板且枯燥。为了重构学生的学习模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阶段,拟定不同的学习任务以及学习活动,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We’re twins!”为例。本单元将学习有关家庭成员的词汇。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先要求学生利用音标了解单词的读音,利用词根词缀了解单词的拼写规律。考虑到学生的英语能力,教师鼓励他们自主选用合适的方式查询单词的释义、拼读及运用。依托抄写、背诵等方式,学生需要在课程讲解前,熟悉本节课所讲的单词。在课程讲解阶段,教师着重从单词的联系出发并组织“按照单词比画释义”的小游戏。如讲解boy与girl两个单词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座位上站起来,用肢体语言分别演绎单词的内涵。通过一系列的联想与想象,学生将抽象且零碎的单词,通过肢体语言或思维导图串联起来。此外,在课下,教师可利用图片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积累,依托本节课所学的词汇、句型描绘图片中的故事情节。

英语学习兼顾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需要贴合学科特点,设计丰富的小活动,通过调动肢体语言、视觉、听觉、嗅觉等,学生既能在课堂教学中明晰当堂课的重要知识点,又能在课下学习中积极主动地采用该方法加深知识点的理解,促进知识点的运用与迁移。

三、利用认知冲突,提升思维品质

从学生的实际学情来看,他们往往对自己无法表述的问题,有着强烈的兴趣。因此,如何利用认知冲突,培育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成为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打破教材单元间的限制,设计具体的实践任务,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知识连接起来。通过认知冲突,学生会思考“我该如何表述这个问题”。借助前期的疑问,教师可快速引出授课重点,当学生初步掌握词汇、句型、语法后,再将课程导入中涉及的活动搬上课堂。通过合理的应用与迁移,学生不仅能实现语言逻辑表达的闭环,提升思维品质,还能将旧有知识与新授知识联系起来,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How much?”的教学为例。在备课阶段,教师发现本单元的内容与“How many?”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教师便利用这一点设计教学活动。在课程导入阶段,教师先创设生活情境:“如果想到书店了解汉语词典还剩多少本,你如何与店员沟通?”这时,学生纷纷结合“How many?”中的知识点展开分享:“How many basic Chinese dic‐tionaries are left in the bookstore?”接着,教师增加难度:“如果想要到书店买15本汉语词典,你如何与店员沟通?”这时,学生产生了犹豫的神色。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及时引入本节课的授课重点:如何用“How much...”询问商品的价格。当学生完成整节课的学习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如果想要到书店买15本汉语词典,你如何与店员沟通?”基于此前的学习,学生能够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别从店员与顾客两种角度完成知识点的运用与迁移。

思维品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过程。一方面,教师要明晰学生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活动的作用,教师应精心备课,并利用好学生的认知冲突展开教学,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四、拓展教学内容,提升文化素养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够实现沟通与交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英语交流被赋予新的使命,要求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应运用陶行知先生“社会即学校”的先进教育理念,加强社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融合。运用与传统文化、社会现象息息相关的,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能以个体实践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投身于学习探索,凭借系统、科学的思考,逐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及综合能力。

以译林版小学英语“Chinese festivals”的教学为例。在课程讲解阶段,学生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分享一个传统节日。“What is the origin of the festival? What are its customs? How is it developing so far?”根据一系列的引导,各学习小组先明确自己想要科普的节日,然后根据上述逻辑,铺设具体的内容。受词汇量的限制,学生往往会产生诸多的问题,教师要及时针对他们的问题,给予方向性的引导。在最终的成果展示阶段,各学习小组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得进行相应的分享。

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依托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信息搜索、整合、分析的能力。考虑到活动的趣味性,教师还可以引入信息技术,运用视频、图片等呈现形式,逐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综上,英语实践活动的设计,旨在贴合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生活情境、学习项目以及信息技术的辅助,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文化修养以及英语语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市明道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