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语篇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作者: 王凌燕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语篇是学生英语学习的载体、媒介,对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实施英语语篇教学,要求教师将语篇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用法等结合起来,同时创设一定的语篇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语篇思维与想象。作为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的语篇,引导学生开展英语学习,还要充分发挥教材中语篇的育人功能,彰显语篇的育人价值。

一、创设文本语境,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

学生的英语思维首先依托于学生对英语语篇的理解。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英语语境,只有让学生置身于英语语境之中,才能更好地围绕语篇展开思维。同时,语境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的语篇,也有助于学生建构英语语篇。借助语境,学生能巧构文本,理解语篇的要义,还能培养他们的英语分析能力。

例如,教学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8 Birthdays”中的故事板块内容时,教师就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片,创设“过生日”的情境。通过创设这一情境,自然地引出了语篇学习的主题。在这一动画片中许多学生已经学习了have a party、sing and dance等词汇。这样的情境能唤醒、激活学生已有的英语学习经验,为学生的语篇感知、语篇分析、语篇理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用英语表达动画片的内容,进一步活跃学生的英语思维,提升了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接着,教师提供了教材中的相关插图,建构了一种“不完形”的情境,引导学生思考“What do you know?”“What do you want to know?”等问题。如此,结合图片所创设的情境,就建构了学生的英语思维、英语表达场,学生能根据图片的内容结合自己的思考,积极地建构语篇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了预测文本,学会了基于自我英语感知基础的英语猜想等方法。通过情境,学生能根据已有的图片信息围绕相关内容完成完形。这样的英语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英语思维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力和表达力。

创设文本语境是激发学生英语思维的前提和根基。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语篇的内容创设适宜的、适合的情境。创设的情境一般是“不完形情境”。只有“不完形情境”才能真正地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催生学生的英语想象,学生才能借助情境,打开英语语篇学习的思路。

二、运用问题导学,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

问题是学生英语学习思维的触发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研发相关问题,要创设问题场、设计问题链,打开学生的问题域,用问题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其中,问题场能唤醒、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思维经验等,而问题链能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想象等。在英语教学中,问题往往是勾连学生新知与已有英语知识的桥梁和纽带,因此,教师要积极打造问题场,优化问题设计,充分发挥问题导学功能和驱动功能。

英语教材中的语篇往往有一根主线,教师可以依托问题、沿着文本主线展开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问题将学生的英语思维引向深度,将学生的英语认知引向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优质问题还能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

例如,教学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7 Chi‐nese New Year”这一语篇时,就是从节日的时间、传统的实物以及活动等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认知并展开英语学习的。教学时,教师先针对英语语篇的内容设计研发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借助问题认识、理解文本。接着,教师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这些节日,你还有哪些补充?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文本内容,了解到关于中国传统节日更多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能激发学生的英语认知交流、思维交流,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英语对话和交流。最后,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关于这些节日,你还有哪些问题?以此进一步活化学生的英语思维,让学生自己提出相关问题,并让其他学生围绕该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研讨。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有助于促进他们问题意识的发展,借助问题,学生还能积极主动地联系自己过节日的生活经验,谈谈节日的感受和体验,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对节日意义的理解、感受和体验。

问题是学生英语学习的驱动器,它不仅能扩展学生的思维广度,而且能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度,提升学生的思维效度。作为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设计研发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质疑、释疑,通过问题促进学生的英语认知、思维等的不断进阶。

三、整合相关信息,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

英语语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可以通过情境激发、问题激发,整合相关的英语语篇信息,并借助信息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英语语篇中搜集、整理相关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推测、整合,并引导学生围绕语篇中的信息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从而促进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相较于情境激发、问题激发,整合信息激发学生的思维更具有综合性和主动性。

整合信息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要从英语语篇“写了什么”“是什么”等方面入手,还要从英语语篇“为什么这样写”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语篇中零散的、琐碎的、孤立的信息进行整合、结构、梳理、关联等,从而让语篇信息成为一个整体性、层次性、系统性、结构性的信息。如此,不仅使信息本身能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而且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也能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整合、关联信息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甄别、选择、反思和提炼。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中通常用who、where、what、why“4W”提问法整理、整合信息。

例如,教学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3 Holi‐day fun”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就用when、where、why、what围绕“一般过去时”建构了一个语篇的思维导图。如“Did you have fun during the summer holi‐day?Where did you go for the summer holiday? What did you do there? How long did you stay there? How was your holiday?”等。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能不断地整合语篇中的相关信息,从而促进学生对语篇内容的理解。同时,这些问题能不断强化学生“一般过去时”的知识点学习,为教师将英语语法知识显性化奠定了基础。

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英语思维是当下英语教学的一种趋势。学生对于语篇的学习不仅仅是机械地、重复地操练语法,更是相关英语知识、语法等的积极运用。作为教师,要不断强化英语语篇中相关内容的语用功能,强化学生精准使用语言的意识,还要有逻辑、有层次性地运用语篇,助推学生实现语法的形式、意义和使用的统一。

总之,对英语语篇的学习过程就是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的过程。教学时,教师不仅要注重语篇的解读,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认知、思考、探究,更要注重学生的英语表达。通过对语篇的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能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力,促进学生对英语语篇的理解和内化。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将教材中的语篇和课外阅读中的语篇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英语阅读素养的可持续发展与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