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视域下数学结构化教学探索
作者: 韦明结构化教学是指教师注重整体设计,利用多种辅助方法展开教学,强调数学要素的关联,加强知识能力迁移训练,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实践性活动,形成完善的学科核心能力。结构化教学与深度学习相结合,其助学效果更为突出,教师可从知识概念解读、核心问题设计、数学活动组织、训练实践创新等方面展开深度研讨,促进学生顺利进入深度学习环节,在主动研学探索中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一、解读结构化知识概念,促进学生深度理解
数学学习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教师指导学生对数学概念、定义、现象等知识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顺利启动,从而在深度阅读、深度思考、深度讨论、深度参与、深度反思等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达成深度学习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要针对学生知识储备情况作具体安排,组织学生展开深度梳理和内化,做好知识储备和积累,为之后的研学行动创造良好条件。
例如,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时,这部分内容涉及知识内容比较集中,主要是单位换算。教师先引导学生作知识梳理:长度单位有哪些?面积单位有哪些?长度单位的进率是多少?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1公顷、1平方千米分别有多大?它们之间的进率如何换算?学生针对教师的问题设计,开始梳理相关知识点,很快就形成系统认知。为强化学生的知识体验,教师将学生带到校园中,利用软尺测量出一块正方形,边长为100米,让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体会1公顷面积的大小。接着,教师拿出地图,让学生利用比例尺计算区域面积,用平方千米作单位,看哪些学习小组操作更精准。学生积极回馈,进入到研学环节。
案例中,学生对长度单位比较熟悉,教师组织学生从长度单位开始梳理,让学生对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等面积单位进行梳理和换算,理清本章节知识结构。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内涵,能够解决很多数学换算问题,教师有意识地进行回顾性学习,其结构化教学设计意识鲜明,为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引导学生在深度理解基础上建立学科认知。
二、设置结构化核心问题,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数学知识具有结构化、系统性的特点,教师在研习基础上展开问题设计,可以切准学生学习心理,形成教学调度,继而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在充分研究基础上达成学习共识。数学问题众多,教师需要先进行筛选处理,再针对学生思维瓶颈问题展开设计,这样能够对学生思维形成更多触动,让学生自然展开深度思考。最后,教师及时做出指导,组织学生结合学习内容进行等量关系梳理,能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
例如,教学《角的度量》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观察量角器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提出核心思考问题:测量角需要分几个步骤,如何操作才能测量出比较精准的数据呢?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开始独立思考和互动交流,具体研究后总结出具体的做法。在展示交流环节,教师对学生方法应用进行点评,促进学生认知的内化。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后,教师布置了一些测量任务,并有意识延伸到生活中,要求学生对身边的角进行测量操作,学生再度进入角的度量环节,其操作效率大幅提升,操作能力得到历练。
案例中,教师对结构化核心问题进行重点设置,指导学生展开互动交流,逐渐达成学习共识。特别是设计生活化测量任务,让学生有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促使学生认知的顺利内化。角的测量方法应用比较关键,教师围绕这个核心内容设计思考问题,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研讨,学生回馈主动,深度阅读学习内容,展开互动交流活动,其学习体验丰富起来,最终教师对学生问题思考情况进行总结,促使学生学习认知顺利内化。
三、组织结构化数学活动,促进学生深度参与
教师对结构化教学现状作调研,根据学生学习需要,推出一些数学操作、数学实验、数学观察等学习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从而在数学实践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学生对数学实践活动比较有感觉,教师要深度解析教材内容,客观评估学生学情,以便设计适合的数学活动,组织学生顺利进入活动环节,在创造探索中建立学科认知。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在导学环节设计了“猜图形”游戏活动,负责猜图形的学生背对黑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要求其他学生用肢体语言给出提示,看谁猜得更快更准。学生纷纷报名参加游戏活动,课堂学习气氛活跃。在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稳定性时,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实验进行具体操作,同桌合作行动,准备参与班集体展示活动。学生接受任务后,开始寻找材料,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学习诉求展开设计,推出游戏活动、验证实验活动,成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其感知体验是丰富而直观的,教师做出活动安排,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让学生在操作中展开深度思考,体现了结构化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学科认知成长顺利自然。同时,学生对实践性活动比较有感觉,教师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要求展开设计,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的路径,其调动作用更为突出,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成效显著。
四、优化结构化训练实践,促进学生深度构建
设计数学训练时,教师提出鲜明的要求,对接结构化特征,可以让学生主动进入问题研讨之中,关注数学知识的关联和对接,突出数理推演和操作。同时,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更多关联梳理、实验设计、公式推导、案例应用等训练任务,促使学生主动进入训练环节,在主动阅读、主动思考、主动交流、主动操作、主动反思中建立学科认知。深度学习特征鲜明,教师提出研究要求和目标,为学生规划清晰的思考探索路线,能促使学生自然形成研学认知,其实践体验会更真切,学习认知内化会更顺利。
例如,教学《统计》时,教师先组织学生对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数据分析、数据呈现、数据表达等数学应用进行深度分析,感受数据与学生生活的紧密关系。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教师设计数学训练任务:调查同伴的兴趣爱好情况,采集数据后,先制作出数据表,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制作出条形统计图。教师可以成立研学团队,做好成员分工,看哪一个小组数据材料搜集、数据呈现最出色。学生领取任务后,主动进入研学团队,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结构化学习顺利展开。同时,教师针对学生研学实践作精心指导,解决一些个性问题,确保学生学习思维的顺利启动。
案例中,教师设计研学任务,要求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集体学习,学生回馈主动,其调动作用更加突出。学生对数据最熟悉,能够在集体支持下,对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并从数据表达呈现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展开任务设计,其训练任务本身带有结构化特征,学生深入研究和实践操作,带有深度学习属性特点,其训练效果较突出。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组织研学行动要关注学生认知的系统构建,唯有逐步推进,才能赢得教学设计的主动权。
总之,结构化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方法,也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意识,教师将结构化教学与深度学习深入对接,能够创造学习契机。同时,教师对结构化教学内涵和实践应用展开深入研究,提炼总结出一些可行的施教方法,能够促进学生学科思维的顺利启动,自然进入深度学习环节,继而提升学科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金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