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减”背景下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设计的新思路
作者: 潘彩琴作业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加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运用和掌握能力。“双减”背景下,教师既要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又要增强他们的学习质量。所以,教师要从实践的角度出发,合理改革作业的设计思路,注重作业的创新性、启发性与实践性,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设计生活型作业,加强学以致用的体验
在围绕“双减”理念改革高年级数学作业期间,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剖析生活元素,设计生活型作业,让学生在代入感更强的体验中灵活掌握知识,提升数学思维。在具体设计时,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以致用
倘若数学作业能与生活有机结合,不但能形成相得益彰的美,还能增强知识的代入感和直观性。因此,教师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现象和元素,并结合知识点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代入感更强、生活味道更浓的数学作业,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为例。在教学这节课后,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认知,教师融合五年级上学期学过的“条形统计图”的知识点,设计了基于大单元主题的生活型作业。由此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间接掌握两种统计图的异同和各自的使用方法。这样一来,不但能达到温故知新的学习效果,也能为扇形统计图教学的展开埋下伏笔。
作业:以全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了解大家的兴趣喜好情况,并酌情设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问题1:在设计统计图的基础上,分析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异同点,并用文字详细描述。
问题2:结合自己对两种统计图的理解,重新寻找生活案例,再各自设计两份统计图。
这类作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开放性和真实性极强。操作期间,学生具有高度的自由性,这就打破了数学学习枯燥乏味的现象,让学生在设计统计图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
2.在深层剖析中灵活掌握知识
除了围绕现有的生活现象设计数学作业外,教师还可以灵活变通,提出更具创造性和启发性的作业项目,并动员学生利用生活原理、常识等进行计算,这样不但能促使学生更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同时也能让他们在反复的操作中,逐步领悟数学的真谛,为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为例。当学生初步掌握了体积的计算公式,并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后,为了促使其灵活运用知识,教师在设计作业期间,融入了《乌鸦喝水》的民间故事。而后,再在整改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契机。
作业:依据《乌鸦喝水》故事中的原理,分析如何利用鱼缸计算金鱼的体积。
为增强学生的完成效率,教师划分了合作小组(每组3人,优等生、中等生与学困生各1人),然后要求小组内部共同探究。在《乌鸦喝水》的启迪下,各合作小组很快便找到了解题的方法。即,准备长方体或正方体鱼缸,注入适量的水,计算水的容积,再将金鱼放入鱼缸内,重新计算水的容积。两个容积之间的差,便是金鱼的体积。
通过体验,学生不但重新认识了数学,感受到了知识的神奇,也在无形中点燃了他们持续学习数学的热情,为后续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设计分层型作业,体现因人制宜的理念
学生个体受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学习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双减”的核心在于减负增质,在降低学生压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故此,教师可以设计分层数学作业,由此确保作业符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需求,让学习达到整体兼顾的目的。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为例。针对能力较强和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两类作业。
1.基础型作业,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对于能力薄弱的学生而言,当务之急并不是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是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故此,在设计数学作业时,教师可以以基础训练作为支点,在循序渐进中巩固这部分学生的基础能力。
如题:修建一条公路,单独完成,甲队用15天,乙队用18天,如果两队合作修建,需要多少天能完成?
这类问题不同于单纯的计算题,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要经历思维活动,通过寻找关系确定算式。由于其难度一般,所以既能锻炼这部分学生的基础运算能力,也能强化他们的思维能力。
2.上升型作业,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于综合能力强的学生而言,教师需要设计上升型的作业,通过提升难度和灵活度,让这部分学生在做作业的同时得到思维能力的锻炼。比如,在解出答案的基础之上,尝试寻找不同的解题思路,并通过验证观察方法是否可行,再在对比中思考哪一种解法更便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发散性思维等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
三、设计专利型作业,突出学为主体的色彩
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他们而服务的。故此,突出学为主体的色彩,设计专利型作业,这是落实“双减”政策,优化数学作业有效性的重中之重。何为专利型作业呢?即由学生自主设计,教师负责编改而形成的全新作业模式。通常来讲,学生更清楚自身的短板,所以这类作业可以以薄弱项作为切入点展开设计,这样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还可增强他们的代入感。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融入其他元素,如为同桌设计作业。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和圆锥》为例,作业的设计主要划分为以下两个小的方向。
1.学生设计,教师编改
受到能力、经验的局限,学生在给自己设计作业的初期,往往会表现得无从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另辟蹊径,要求学生在反思中了解自身短板,然后围绕短板设计作业的雏形。再由教师优化和编改作业,赋予学生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的学习体验,让作业成为学生个体的专利。
例如,学生小东(化名),他对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的掌握较差,所以他给自己设计的作业是简单的体积计算题。但仅仅计算简单的习题,并不能让他真正地掌握这部分知识。于是教师在原作业的基础上进行了编改,如将计算题改为应用题,这样在操作的过程中,小东就要经历思维风暴。如此一来,不但能促进其数学思维的提升,更能让他在由易到难的体验中,更灵活、更扎实地掌握这部分知识点。另外,在编改学生的作业时,可以适当地增加次数,即变相的一题多变,这样有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提升。
2.学生互动,互通有无
组织同桌之间互相设计作业,不但能提升学生的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互动意识。通常来讲,学生为同桌设计的作业,都是自己已经学会,但对方未必精通的内容。期间,倘若同桌无法完成作业,便可以向设计作业的那一方寻求帮助,这样就调动了学生之间的互动意识。而通过讲解、探究,既能让一方得到解惑,又能让另一方提升综合能力。
另外,也可以融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如“抓阄”。学生可以配合教师,一同设计多种作业内容,然后将作业进行匿名封存。此时,学生需要随机抽选装有作业的信封(为增强活动的氛围,也可以额外增添“免写作业一次”的奖项)。这种具有运气成分的作业,不但深受学生的喜爱,还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总之,作业是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双减”背景下的作业设计更应突出实践性和创造性,且应具有启迪学生数学思维、增强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效果。随着学生数学能力的逐步提升,教师也要不断整改和完善数学作业的设计思路,以此赋予学生更多灵动有趣的实践,让他们在丰富的体验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八一小学校)
(责任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