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设计分析

作者: 孟展

作业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手段。自课程改革以来,各地中小学都面临着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等挑战。其中,作业设计作为课程改革的关键,不同学科的教师都在积极摸索符合学生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的作业设计方式,以期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又能有效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在课内统一进行当堂检测,落实教学目标,在课后设计分层作业,创设情境性作业,激发学生探究欲,在假期展开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素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落实目标

一份好的作业,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而要想为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就需要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讨怎样设计具有较高实践价值的作业,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降低学生的作业负担,提高学生在数学方面的综合能力。在设计作业时,教师要明白小学数学的三个基本特点:(1)小学数学与生活联系紧密。数学源于生活,任何学科也都是如此,是生活中的一部分。(2)小学数学是一种探索性活动。(3)小学数学是数学意识的交流,是创新思维的综合反映。明白这三个特点,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会更加得心应手。

在课堂内,教师可以设计课内作业,进行当堂检查,以落实教学目标。为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情境,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作业。如教师在讲解统计的相关知识时,布置的课堂作业可以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联系学生生活中相关的事物。如“根据小组成员最喜欢的动物的差异创建一个条形统计图”或“根据小组成员最喜欢的水果差异创建一个扇形比例图”,统计完成之后,引导学生了解条块或扇区块状大小,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通过这个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扇状统计图,让学生分享从图中总结出的最受欢迎的动物和水果,这不仅联系了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习兴趣,还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完成了课内作业,实现高效教学。

二、课后分层,自主选择,夯实基础

课后作业布置,更加讲究分层设计,特别是根据学生能力进行分层,每讲解完一个新知识,教师都可以发放既简单又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从整体上掌握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吸收程度,然后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就可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设计实践性作业。这样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基于教育领域专家的研究以及教育部的要求,三至六年级数学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为20分钟左右。所以,分层作业的又一关键点是时间的控制,为了使这20分钟的课后作业发挥更好的效果,教师应该充分依据单元整体作业设计这一理念实施分层作业设计,将课后作业分为基础类、拓展类以及提升类三个不同的类型,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合适的作业。

基础类作业主要是为中等水平的学生设计的,这一类作业在内容方面主要是针对当天所学的基础知识以及技巧为主线设计的,题型涵盖了训练题、变式题以及综合题。如教授《圆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填空和简单的应用题,满足中等学业水平的基本学习要求。

拓展类作业,以那些完成学习任务不费劲的学生为主体,以综合型题目、拓展型题目为主,通过一道题设计多个层次的问题的方式促进学生发散思维。比如,一个简单的题目可以设计出几个不同难度的层次,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针对小学数学的拓展类作业,可以设计一道题目:“小明手头上有10元钱,他想要买一些水果,如果苹果3元1个,梨2元1个,香蕉1元2个,他最多可以买几个水果?”对于完成学习任务后已经掌握基本计算能力的学生,可以直接求出答案。对于更有思辨能力的学生,可以将题目拓展为“如果小明只能选择梨和香蕉,他最多可以买几个水果”。这样,无论哪个层次的问题都能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

不仅如此,设计拓展型题目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多层次的拓展,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知道如何从中找到规律,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提高学习水平和应用能力。

提升类作业主要针对个别在数学学习方面比较优秀的学生。比如,小明在计算图形阴影部分的周长时,他会使用“3.14×12=37.68(厘米)”这个算式计算阴影部分的周长,得到了37.68厘米这个结果。你认为这个结果正确吗?谈一谈你对这个题目的想法。假设阴影部分与其他图中展示的一样,那么最终的结论会有变化吗?试着通过举例的方式证明你的结论。三种类型的实践性作业,能帮助学生从“量”不断向“质”迈进。

三、假日综合,解决问题,提升素养

学生的假期较长,有寒假、暑假以及各种节假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假期时间合理安排作业,让学生劳逸结合,保持学习的状态。这段时间,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计划安排学习与作业时间,使学习与作业的规划更加灵活,为实现作业设计和学生学习之间的相互平衡,平衡学习与娱乐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假日时间,教师应该以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跨学科作业、探究型作业。

例如,六年级的数学寒假实践性作业,主题是远离吸烟,要求调查周围的吸烟人数,主要是面向男性开展调查,调查对象在10人至20人之间。要求学生对调查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与汇总,并运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实践数据分析这个任务的设计可以涵盖以下内容:调查对象人数有多少?吸烟的人数有多少,不吸烟的人数有多少?摆明要求:运用分数、比的知识写出类似的句子,并写出数量关系式。然后在“我的收获”一栏,写出自己的感悟以及对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应该如何运用的理解。

数学是一门体现理性思维的学科,同时也拥有丰富的人文性,好的实践性作业将学生作为设计的主轴主线,然后遵从和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提供助力。

再如,三年级学生作业可以这样布置: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设计数学活动报告作为学生的假期作业,作业设想主要有以下内容:(1)要对长方形面积的意义有深入了解,还要理解正方形的真正含义。带领学生去思考并认真寻找生活中有哪些事物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接着选择1或2个,通过估计和测量的方式,计算出实际面积,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进一步建立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的直观印象。准备直尺、卷尺。当学生计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以后,教师再带领学生仔细观察并回想日常生活中的正方形或是长方形,学生会回答有书本、手机、电视机等,随后在其中选择一两个物品,通过估计和测量的方式,计算出实际面积,一方面可以通过独立的方式自主完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几个学生一组的方式一起合力完成。就操作方法而言,首先按照上述步骤进行,然后使用数学日记将过程详细全面地记录下来,返校后与全班同学展开交流。

在教育观念不断更迭创新的背景下,小学作为主阵地之一,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大责任。小学数学是一门伴随学生终身的关键性学科,小学数学实践性作业的设计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在实践性作业设计策略的逐步实践中,学生的成绩、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教师仍然需要关注学生的情况,随时调整作业设计方式,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每位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源)